大自然蘊藏的神秘往往吸引著我們好奇之心,喜歡說走就走的小編最近翻看了這部由Discovery探索頻道出品的講述中國七大奇觀的記錄片,不禁又挑起了我那躁動的心。
中國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深厚的人文底蘊和高超的工程技術造就了一大批奇觀,其中的七大奇觀更是聞名全世界,這就是兵馬俑、金龍峽懸空寺、萬裡長城、樂山大佛、武當山、石寶寨古剎和紫禁城。
藉助電腦動畫和情景再現,Discovery將帶領觀眾探究這些奇特的建築,同時展現其建造者也就是所說的建築師、工程師、設計師以及富有遠見的夢想家的非凡才華。
1、兵馬俑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
而秦始皇帝時期的兵馬俑則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2、金龍峽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間,原叫「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建成於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建築極具特色,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
它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恆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2010年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築。
懸空寺分有南樓、北樓和長線橋,南樓內高三層,長約8米,寬約4米,有純陽宮、三官殿、三教殿和雷音殿。純陽宮也稱呂祖廟,主要供奉的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
北樓高三層,長約為7米,寬約為4米,分別為五佛殿、觀音殿、三教殿。五佛殿位於最低層,供奉五方佛而得名。
長線橋位於南樓和北樓之間,長約10米,橋上建樓,樓內建殿,殿內供佛 。長線橋將佛廟、樓宇等景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險、奇巧的景觀。
3、萬裡長城
「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我們聽了很多年,它是出自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寫的一首詞《清平樂·六盤山》,《清平樂·六盤山》為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
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裡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裡。
目前保留下來的有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蹟。
4、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背後的故事: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圖片來源網絡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
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
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巖,而且比較乾燥。
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溼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另外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
從大佛稜、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裡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
5、武當山
武當山,中國道教聖地,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
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東接襄陽市,西靠十堰市 ,南望神農架,北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
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築群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整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7年,武當山和長城、麗江、周莊等景區一起入選 「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
武當山周邊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巖﹑板巖和片巖構成,局部有花崗巖。巖層節理髮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
武當山有植物758種,水杉、珙桐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樹種;銀杏、香果樹、篦子三尖杉、金錢松、山白樹、榧樹、水青樹、杜仲、胡桃、鵝掌楸等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樹種。
其中,南巖老虎巖前的一株銀杏樹,胸徑1.35米,高約20米,樹齡約600年以上,被譽為「武當銀杏之王」。天竺桂、華榛、金錢槭、領春木、天目木蘭、蝟突、天目木姜子、厚樸、青檀、白辛樹、紫莖、楠木、紅椿、核桃楸、豆腐柴、刺五加等被列為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樹種。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草藥中,武當山有400多種,被譽為「天然藥庫」。
據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全山藥材有617種,較名貴的有天麻、七葉一枝花、絞股藍、何首烏、靈芝、黃連、天竺桂、千年艾、巴戟天等。
6、石寶寨古剎
石寶寨位於重慶市忠縣境內長江北岸邊,被稱為「江上明珠」,距忠縣城45千米。此處臨江有一俯高十多丈,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所遺的一尊五彩石,故稱「石寶」。
圖片來源網絡
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譚宏起義,自稱「武陵王」,據此為寨,「石寶寨」由此而來。石寶寨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經康熙、乾隆年間修建完善。塔樓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聳勢,飛簷展翼,造型奇異。
整個建築由寨門、寨身、閣樓(寨頂石剎)組成,共12層,高56米,全系木質結構。
全寨共分兩部分,山下9層和山上3層錯落有致,從遠處眺望 12層樓重簷高聳,渾然一體,宏偉壯觀,共高50米,閣內每層石壁上均有題詠。
山頂為平坦石壩, 有古廟天子殿,創建於康熙、乾隆年間,是此寨最高點。登殿憑眺,滾滾長江,碧空帆影,無限景色,一覽無餘。
圖片來源網絡
7、紫禁城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
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世界文明古國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中國裡面,中國的歷史文化保留較為完整,除了上述的七大奇觀,還有很多等待著我們去挖掘。現代的舒適生活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緊密聯繫,如抽排風設計、排水設計等,我們對生活的需求從需要到追求,還在不停的發展進步開拓中。
圖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補充: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是古希臘對兩河流域的稱謂,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兩河指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有世界最早的文字、學校、史詩、圖書館、法典、數學、天文、地理、建築等。
其中就有包括約公元前3200年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約公元前2100年開辦的尼普爾書吏學校,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的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史詩》,藏有2.4萬塊泥板文書的亞述巴尼拔圖書館有前言、後記、及282條文的《漢謨拉比法典》,並有重達30多噸的人面獸身帶翼的神獸守衛亞述君王的宮殿,有古巴比倫人關於三角代數的運算,公元前747年巴比倫人對日食和月蝕的準確預測,用琉璃磚裝飾的新巴比倫城和傳說中的巴別塔和巴比倫空中花園。
美索不達米亞地處平原缺少天然屏障,幾千年來多個民族在此經歷了接觸、入侵、融合的過程。蘇美爾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埃蘭人、喀西特人、胡裡特人、迦勒底人等民族先後進入美索不達米亞。歷經史前的歐貝德、早期烏魯克、蘇美爾和阿卡德時代,後來建立先進的古巴比倫和龐大的亞述帝國。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倫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推向鼎盛。
美索不達米亞
古埃及
古埃及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印度
古印度
古希臘
古希臘
古希臘
古希臘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