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俠軍的琉璃生意經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9日 11:06 來源:CCTV.com
他是藝術家,也是商人,
他用玻璃創造了巨大財富
他創作的作品,世人矚目
他要把中國的琉璃推向世界
他就是琉璃藝術家——王俠軍。
敬請關注本期《臺商故事》《王俠軍的琉璃生意經》
2006年5月27日下午,天津遠東百貨一樓的大廳的西南角,人頭攢動,這裡正在舉行一個琉璃藝術品展覽。一件件設計大膽、抽象,又富有中國文化古韻和意境的琉璃製品,吸引了很多人在這裡流連忘返,這些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琉璃製品,都是用玻璃燒制而成的。
同期:
今天,它們的設計者也來到了現場。他,就是王俠軍,是臺灣知名的琉璃工藝大師。王俠軍今天到這裡,是來參加「琉園」琉璃工藝品的籤售促銷活動。「琉園」琉璃工藝品的專櫃,就設在商場的二樓,很多人被一樓的展覽吸引,也來到這裡選購琉璃工藝品。「琉園」的櫃檯裡擺放著不少設計獨特的琉璃擺件,還有精巧別致的小琉璃掛件,它們也都是出自王俠軍的設計。
王俠軍告訴我們,當初他給這種玻璃工藝品取名「琉璃」,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在中國古時候,琉璃與金銀、玉翠、陶瓷、青銅等齊名的五大名器,自古以來一直是皇室專用,但隨著封建王朝的瓦解,古代琉璃的製作方法現在已經失傳了。今天在中文辭典上對「琉璃」的註解,是指中國獨有的,建築上用的一種上了釉料的瓦片,但它與眼前的這些琉璃工藝品也不是一回事。今天我們叫「琉璃」的這種工藝品,其實就是,用玻璃原料加上氧化鉛做成的「水晶玻璃」加工而成的,在水晶玻璃原料中加入不同種類和分量的金屬氧化物,它就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可以製作出晶瑩剔透、造型靈動的琉璃作品。
幾年前,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選擇首飾和禮品,總是偏愛玉和寶石等天然材料,對這種人工燒制的玻璃工藝品還很陌生,而近幾年,選購琉璃工藝品的人逐漸增多,琉璃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成了與天然玉石、水晶等同樣價值的精品,有的琉璃工藝品,甚至比玉石、水晶還要昂貴。
「琉園」專櫃裡的這些工藝品,每一個的售價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價格最高的達到幾十萬元人民幣,最少的也在四、五百元人民幣左右。平凡的玻璃經過精巧的設計加工,就搖身一變成了價格不菲的高價商品,王俠軍從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18年前,王俠軍在臺灣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玻璃工作室,他最早開發出了現代的琉璃工藝,不到20年時間,他已經把琉璃做成了一個大產業。今天「琉園」的產品已經銷售到了日本、美國、歐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70多個銷售點,其中有近50個銷售點,都設在中國大陸。2005年,「琉園」僅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6000萬人民幣,而且還在以每年50%的速度飛速成長。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積累,王俠軍在琉璃藝術創作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所創作的作品,先後被中國故宮博物院、英國維多利亞工藝博物館、日本高山美術館、美國康寧博物館等多家知名藝術館、博物館典藏,而收藏他作品的世界政要和社會名流,更是多不勝舉。王俠軍被譽為,與日本的藤田喬平和美國的屈伏利並列的,三大近代玻璃藝術名家。然而,王俠軍告訴我們,其實他原來也是個門外漢,做琉璃是半路出家。
王俠軍是學電影專業的高才生,曾經在臺灣從事廣告和電影工作,幹過電影導演、演員等工作,他曾經因為給電影《我這樣過一生》和《玉卿嫂》擔任美術指導,兩次被提名臺灣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王俠軍在20世紀80年代,是臺灣電影圈裡的先鋒人物,那麼他怎麼會做起琉璃來的呢?
那是在1985年的一天,王俠軍為一個電影尋找道具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家裡的一樣東西。
王俠軍:不知道怎麼到家裡來的,它是一個印度神牛造型的非常裝飾的一個小的紙鎮,在家裡放了將近二十年,那麼第一次拿出來端詳了一下,當我翻到它的底部的時候,覺得非常的驚喜,第一次從另外一個面看一個材質,那麼透明,當時它有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感覺。那麼這是一個1938年法國(藍利)幫荷蘭人一個郵局做的一個紀念品。 當時就講這個小小文鎮,傳達是一種非常裝飾性的一個印度的神牛,那我覺得這樣一個神聖的東西其實在中國非常的多。我可不可以做一個屬於中國的東西。
解說:受這個玻璃紙鎮的啟發,王俠軍對玻璃工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拿著這個紙鎮,跑到當時臺灣玻璃工業最發達的新竹縣,問了一百多家工廠,卻沒有一家能夠生產這種類型的工藝品。王俠軍回家以後,查閱了關於玻璃的書籍,他從中了解到,西方的玻璃工藝相當發達,在有的學校裡甚至已經開設了專門的玻璃學科。
王俠軍:發現當時美國大概有100多個大專院校裡面提供很多的玻璃的課程。嚇我一跳,因為我原來的觀念,玻璃就是到料器廠去當工人去慢慢琢磨,慢慢去學習的。這個給我很大的鼓舞作用,原來它是可以這麼嚴肅的。
解說:這個發現,為王俠軍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經過近三年的反覆掙扎和思索,1988年,33歲的王俠軍終於下定決心,他放棄了自己奮鬥多年的電影事業,專程到美國去學習玻璃的製作技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王俠軍刻苦鑽研,僅用半年時間,就掌握了學校裡傳授的玻璃技藝。
當時世界上比較流行的玻璃加工法,是切割和吹制,一開始,王俠軍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嘗試著吹玻璃,他把吹玻璃的技術掌握得爐火純青,不過王俠軍還是不滿足,因為他發現,在這上面他很難做出特色來。
王俠軍:當我看到那麼多的西方藝術家的作品的時候,我們那個風格,已經做遍了,做滿了。那還有什麼東西沒有做?我想我們的文化,中國文化的部分好象沒有被利用在這個上面,我想他們的體會,他們表現的方式,他們思考的方式都非常的西方。那麼到底在東方的感覺,到底是什麼?因為那個是空白的東西。我覺得值得我們去琢磨,去深入的一個地方。所以我覺得那個處女地值得去開發。
解說:為了做有中國特色的玻璃工藝品,王俠軍回到臺灣以後,用了一年時間潛心研究和摸索,終於找到了一種叫做脫臘鑄造的方法。
導視:
世界上最複雜的玻璃製造工藝,
四十七道工序,稍有不慎,前功盡棄
精品琉璃如何能賣出高價?
手工操作如何突破限量生產?
請繼續關注本期《臺商故事》《王俠軍的琉璃生意經》
解說:琉璃工藝品,都是用脫臘鑄造法製作出來的,這是一種古老的方法,中國古代曾經用這種方法來製造青銅器。脫臘鑄造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王俠軍特意帶著我們,到上海「琉園」的工廠去看了一看,琉璃製作的全過程。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琉璃工藝品都要經過從選料、配料、製作模具,反覆多次正反倒模,再燒制、修整等,共47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它的主要原理是先用臘代替玻璃,按照設計方案製作臘模,然後在臘模的外面套上矽膠和耐火石膏,放入火中加溫,將臘融解出來,再把調配好顏色的玻璃,融解後灌注進去燒制,待冷卻後取出,就成了琉璃。整個製作過程都要手工操作,47道工序每道都是關卡,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溫度是製作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作品的不同部位往往需要不同的溫度設定,例如高溫燒制後的冷卻環節,作品不同厚度的部分,因為熱的膨脹係數不同,冷卻時各部分之間會產生撕拉,一不小心就會碎裂;在用融化的玻璃液體澆灌模具時,有些倒勾的設計細節,很難將玻璃灌注進去,容易造成作品的殘缺。因此琉璃製作的失敗率極高,一般作品的成功率只有20%到30%,有些高難度的作品甚至一年半載才能成功,因此很多琉璃作品都是限量銷售的。
王俠軍:像這個作品無邊千手佛的這個造型去創造,那麼在整體的感覺是亂中有序,希望它呈現一個安定的力量。目前我們做了七件,紛紛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紐約、洛杉磯,有這個墨西哥非常重要的現代玻璃美術館裡面,陳列這個作品。
解說:這個造型為千手觀音的作品,名字叫「無邊」,全世界限量發售九件,這件是僅剩的兩件之一。1999年有一個日本收藏家看中了這個作品,向琉園下了定單,他們本來計劃8個月可以交付買家,結果燒了8個月,卻始終燒不出一個滿意的作品來。最難處理的,就是這些細小的觀音手。
王俠軍:那麼我們看這些手指頭,每個手指頭我想它本身就是一個關,這個降溫的時間將近40天,那麼每個細節對我們來講都是挑戰。除了小手之外,有36隻手是伸出來的。那麼這邊是非常大的量體,這邊是非常細緻的手,那麼這兩個對比會產生,讓玻璃內部的應力非常難釋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常常是斷裂。
解說:在製作蠟模的時候,曾經有很多次,這些小手全部斷掉了,他們必須依靠人工一根一根用蠟接上去。這樣反覆進行倒模、開模,一個一個把小手接上去的過程,才算是製作出一個完整的臘模,做臘模已經很難了,用玻璃燒就更加難了。
王俠軍:那我們看看這個作品,這個非常的厚實,體積非常的龐大。在這手指頭非常的單薄,所以這裡面的落差,常常會讓裡面的應力不均勻,不均勻呢非常容易斷裂。
解說:由於不能及時交付定單,他們加送了一件作品,對這位收藏家表示歉意,希望他能繼續耐心等待。最終,他們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完成了這件高難度的作品。這個作品目前的售價是幾十萬元。倒勾、圓圈、直角等細節比較多的琉璃製品,因為製作難度較大,往往價格也較高。
此外,琉璃的珍貴之處還在於每一件製品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模一品」純手工打造是琉璃的特點之一,一隻模具只能燒制一件作品,無法二次使用,大型複雜作品甚至需要多次開模、燒制才能完成。由於液體玻璃的流動是人很難控制的,所以即使形狀相同的琉璃作品,最後呈現的色彩分布也不會相同。有時候,作品上恰到好處的一抹紅暈,一點青色,或是零星的氣泡,就能令作品奇貨可居,不過這樣的作品不僅要依靠能工巧匠的技藝,也要仰賴鬼斧神工了。
王俠軍: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整個的造型是一個樹梢,在颶風吹動之下的一個姿勢,它彎下腰來,那麼其實我們在借這個作品希望寓意人的生命一定跟他周圍的環境有很多的互動,我們怎麼樣融入外面的力量,讓自己能夠適應在這個樣的一個環境裡面。。。。所以這個作品是在曲曲折折的一種艱辛的環境裡面,所產生出來的一種喜悅、自信的一種氣勢。我一直希望把這個中國人特有的美感經驗,做一個現代的應用,做一個現代的呈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能夠讓我們一個舊的文化特質賦予它這個新的生命。
解說:王俠軍說,優秀琉璃作品往往是造型上的獨特構思與文化寓意的完美結合,「琉園」的每個作品都有優美精練的文案,畫龍點睛地寫出作品的寓意,這樣可以大大地提升琉璃的價值,使它更有了收藏和升值的空間。作品的寓意能夠得到越廣泛的認同,就越有市場開發價值,這個叫「千僖龍圓融「的作品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王俠軍:它整個是鏤空。鏤空我提取它一個勝不驕敗不餒。勝利了不要膨脹自己,像一個氣球一樣一直膨脹。所以它很多的地方鏤空,氣都跑掉。另外一個它非常悲傷的平靜面對挫折,而不是整個洩氣,那麼這是一個整個的創作的理念。
解說:「千僖龍」圓形鏤空的造型,非常精妙的表現了新世紀中國人龍的精神,是一個能夠使全中華民族產生共鳴的作品,它的第一次推出恰好是在千禧年來臨的時候。1999年11月,「千僖龍」第一次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就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展覽之後,「琉園」接到了來自中國大陸的一千多份定單,定購「千禧龍圓融」。
這對王俠軍來說,絕對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但是對「琉園「的生產能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千禧龍」的圓形和鏤空造型,是王俠軍在琉璃工藝上的一個創新設計,燒制一個」千禧龍「已經很不容易,而這次要完成一千多個,難度相當大。為了按時完成這一千多份定單,他們第一次嘗試批量地燒製作品。一開始,他們試著將5個千禧龍放進爐子一起燒,第一批開模的那天,大家一片欣喜,5個中有兩個成功的作品,根據以往的經驗,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成功率。可是,當他們接下來做更多的嘗試的時候,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王俠軍:我記得2000的5月份,在爐子裡面放了三百件,好幾個爐子,十幾個爐子放進去。沒有一件成功,全部失敗。我們燒得有點心驚肉跳。
解說:他們一次性放了300個「千禧龍」進爐燒制,誰知最後拆開石膏模一看,大部分的作品,龍頭部分都出現了凹下去的洞,有的作品甚至已經開裂損壞,300個作品,幾乎全部報廢,他們一個月就損失了上千萬人民幣。大批量生產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他們還是改作小批量生產,原定三個月可以完成的定單,結果用了近一年時間,這段時間,他們幾乎推掉了所有的其他計劃,全力以赴生產「千禧龍」。
王俠軍說,完成那批定單,他們承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他們也通過那次銷售「千僖龍」,樹立了信譽和知名度,從那之後「千禧龍」在全球的銷售情況非常好,儘管單價一萬多人民幣,限量發售2000個「千僖龍圓融」,仍然是供不應求。
王俠軍:當然我們覺得,我們看到大陸整個的快速成長,那麼就我們將來的作品,我想同文同種,我們的接受度更高。
解說:2000年的「千禧龍」事件,成為「琉園」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之前,王俠軍一直認為,走出臺灣,他們應該到國外去找市場。而這次他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中國大陸得到了肯定和廣大的共鳴。就在這一年,王俠軍在上海開設了大陸第一個「琉園」專賣店,並在上海附近的嘉定建了一家工廠,準備以上海為中心,向大陸各大城市拓展。不過,這個時候王俠軍發現,他來晚了一步。
導視:
搶佔大陸市場,五年辛勤耕耘;
連宋來訪大陸,打響「琉園」品牌;
開新工廠,造博物館;
王俠軍要「打開中國人的玻璃世界」。
請繼續關注本期《臺商故事》《王俠軍的琉璃生意經》
解說:2000年,「琉園」剛剛進入大陸的時候,琉璃在大陸早已不是什麼希罕東西,琉璃工藝品市場已經有數十家企業。早在幾年前,臺灣幾個琉璃品牌已經先「琉園」來到了大陸,就連「琉園」的名稱,也已經有人在大陸註冊使用。儘管「琉園」在臺灣已經是響噹噹的第一品牌,但大陸的消費者,卻很少有人知道,更沒有人知道王俠軍是誰。同時,一家與「琉園」經營著同檔次產品的琉璃品牌,實力也相當雄厚,他們已經提前佔據了絕大多數的銷售點,當「琉園」找到這些地方要求進駐的時候,卻被排除在外。有的商家甚至認為,兩家賣的是同樣的產品,拒絕「琉園「再進駐。
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琉園」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搶佔市場的措施。首先它要樹立品牌,宣傳琉園鮮明的風格,讓「琉園」在眾多的琉璃品牌中突顯出來。王俠軍身為世界著名的琉璃工藝大師,又是琉璃工藝的開發者,無疑是「琉園」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人們被王俠軍的作品和影響力所吸引,而逐漸對「琉園」的產品產生了興趣。
隨後「琉園」又發現,有的消費者對水晶和琉璃製品的認識模糊不清,有的則以為低檔琉璃製品和高檔的琉璃製品是一回事。為了幫助消費者澄清這些模糊認識,「琉園」要求銷售人員,不斷地向消費者普及琉璃知識,使他們懂得辨別琉璃的品質,比如,告訴消費者,「琉園」的琉璃採用的是上等的水晶玻璃作原料,所以它們看上去比一般的琉璃更加晶瑩剔透,光彩奪目。他們還經常配合銷售,舉辦琉璃工藝品展覽,吸引消費者的興趣,提高消費者對琉璃的鑑賞水平。
對市場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琉園」原計劃用8年的時間,來培育大陸市場。不過,事情卻比他們預料的好。2005年發生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使「琉園」在大陸獲得了飛躍的發展。
2005年5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訪問中國大陸的和平之旅,意義深遠,舉世矚目。在幾天的大陸之行中,連戰先生向大陸各地政府和機構,贈送禮品,其中18件琉璃工藝品,尤其引人注目。不久後,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訪問大陸,又帶來了四十餘件琉璃工藝品,贈送給大陸各地。他們二位不約而同地都選擇了琉璃工藝品,而這60多件琉璃工藝品,都出自「琉園」。
王俠軍:當然我們也很自豪的就是,連續在這麼重要的一個時刻,完全拿著我的作品來當做,在這個重要時刻,表達他們對這個時刻的一種,莊重一刻的尊重跟重視。我想這個是對琉園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加分。
解說:對於自己的作品能被賦予如此重要的意義,王俠軍感到非常欣慰與驕傲。他回憶起自己曾經在臺灣,接待前來選購禮品的宋楚瑜先生,宋楚瑜先生告訴他,本來不想與連戰先生選擇相同的禮物,但他想來想去,兩岸政黨領導人會面的場合非常特殊,選用的禮品要有象徵性,應該兼具大陸與臺灣文化傳統的雙重涵義,琉璃工藝品發跡於臺灣,又體現了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是大陸之行的最佳禮物。連戰先生雖然沒有親自來琉園選購禮品,但他在購買了琉璃以後,透過秘書向他們表示,很滿意這次購買的作品,希望能與」琉園」負責人王俠軍見個面。
兩位領導人訪問大陸之前,都是秘密選購「琉園」的作品,而「琉園」也為兩位政要保守了秘密,直到禮物送出以後,200多家媒體將電話打到了「琉園」公司,王俠軍才透露了一些連宋挑選禮物的細節。
連戰與宋楚瑜在挑選時,都以作品的名稱和意義為考慮的重點,連戰偏愛氣派穩重的「琉園」「器魄」系列,一口氣買了十八件作品。宋楚瑜則打的是溫馨牌,他挑選了動物系列的琉璃工藝品。
王俠軍還記得宋楚瑜在選購時,曾經要求他,將其中的一個作品改個名字。改名的就是這件作品,它的原名叫「金戈鐵馬」,一隻回首的奔騰的勁馬,表現出慎謀能斷的氣魄。但宋先生考慮到「金戈」可能被誤解為「戰爭」的意思,與他的和平之旅意義不符,因此他提議將這件作品改名為「風雲動」,並批註為「前瞻時代風騷、回首歷史使命」。
其實,在這之前,臺灣政界、商界的人士,挑選「琉園」的琉璃作為禮品,已經不止一次了。「琉園」製作的鼎類系列等,具有「恭賀」含義的作品,廣受臺灣政界商界人士的喜愛。比如,宋楚瑜先生選購的四十二件「琉園」作品中,這個價值十六萬多元的「正氣」作品價格最高,它具有剛正不阿、威武凜然、規矩內省、聚足威勢及深藏智德的意涵,看過的人都覺得貴氣十足,大加讚賞。
王俠軍說,在臺灣島內,人們普遍認同琉璃是禮品中的首選。而在大陸,經過這幾年的市場培育,人們已經逐漸接受了琉璃這種特殊的工藝品。這次連宋來訪,也使得大陸的消費者,對琉璃的印象和好感更加強化。尤其在上海、北京這樣消費高度發達的城市,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琉璃是高檔次、高品位的藝術品,對琉璃製品的需求量必然還會大幅上升。
「琉園」的生意在連戰、宋楚瑜來訪之後,一下子火爆起來,王俠軍在上海的兩間廠房都已經不夠用了,他正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在嘉定開第三家工廠。2006年5月,這家工廠已經動工修建了。
王俠軍:這塊地我們要建我們新的廠房,那麼一共大概批了50多畝地,兩邊有個很漂亮的運河,那麼我們特意找建築師規劃一個人文景觀的一個建築物。我們希望地方是一個很舒適的,也歡迎很多人來參觀,看我們整個的製作流程,我們也可能會在裡面有一個小小的美術館在裡面。
記者:從哪裡到哪裡?
王俠軍:從兩邊,大概那邊的電線幹,那邊是到那個馬路邊,這裡是到這些(怪石頭)。
王俠軍:春節前…
記者:明年春節?
王俠軍:對,明年春節。
解說:王俠軍告訴我們,這個新工廠,不僅用來生產琉璃製品,他還要搞一個對外開放的展示空間,讓人們看到琉璃的全部製作過程,將來這裡可能要發展成一個,集生產和教學觀摩於一體的琉璃博物館。
其實,王俠軍在1999年就在臺灣開辦了,世界第一家華人琉璃博物館,並且最早開始搞起了琉璃教育。現在海峽兩岸從事琉璃行業的人,有很多都曾經到那裡學習過。
王俠軍:我們希望能夠帶動更多人喜歡玻璃,從事玻璃的創作,允許我們在玻璃裡面的一種期許和期望吧。
解說:每個有「琉園」標識的地點,都會伴隨著這樣一句話,「打開中國人的玻璃世界」。王俠軍說,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琉璃藝術的根在中國,中華文化是琉璃創作的源泉。他要將中國的琉璃推向世界,為此,他願意奉獻出自己的努力,現在,王俠軍經常到大陸的高校裡舉辦講座,傳授琉璃技藝。他希望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使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這個行業,幫助培育中國的琉璃產業。
責編: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