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上海市臺辦副主任王立新、上海市文旅局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鳳智、上歷博館長胡江和藝術家王俠軍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共同為王俠軍其個人16年來的白瓷展覽「千秋吉象」揭幕。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報導。
▲ 上海市臺辦副主任王立新、上海市文旅局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鳳智、上歷博館長胡江和藝術家王俠軍先生共同為展覽「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揭幕,©️八方新氣
2019年4月26日上午,上海市臺辦副主任王立新、上海市文旅局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鳳智、上歷博館長胡江和藝術家王俠軍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共同為王俠軍其個人16年來的白瓷展覽「千秋吉象」揭幕。「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主辦、上海文化聯誼會協辦、臺灣八方新氣策劃,免費對外開放,展覽為期一個月,是藝術家透過61件白瓷作品,將自己白瓷作品背後的故事,以雙主題——生活美學的關照、傳統/創新的美學進化——完整呈現,其中前者我們看到中國瓷器前衛而時尚的意象。
▲ 王俠軍,帝國記憶 ©️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展名「千秋·吉象」,「千秋」,具有歷史開闊意象,指的是藝術家的心境,對於中華文化壯麗永續的期許,希望再開創下一個千秋的榮耀,「吉象」指的是實境,帶出自信的正能量,呈現於白瓷作品愉悅豐美均衡的確幸,意境利落大氣,殿堂級別的雋永風範。從展覽每件白瓷作品精煉健毅的身影中,都可近距離感受藝術家鍥而不捨、追求極致的雄心豪氣,現場到場的嘉賓與民眾在近距離鑑賞當代藝術大師之作後,除了對藝術家王俠軍對於瓷器在美感的創新與工藝的堅持感到耳目一新,嘖嘖稱奇之外,還通過展覽中王俠軍瓷器作品多樣造型的可能性,了解展覽的意義與重要性,使之成為瓷器產業創新與轉型典範,代表了承先啟後、與時俱進的文化進化,並鼓舞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王俠軍,在全心投入瓷器創作之前,是首位投入「現代藝術玻璃」創作的藝術家,此前曾從事攝影、廣告、電影、玻璃⋯⋯等工作,2003年從晶瑩光彩的琉璃,投身至白淨的瓷器殿堂,期許為偉大的民族工藝——瓷器——建構與時俱進的時代坐標。
▲ 上海市臺辦副主任王立新、上海市文旅局國際交流處副處長鳳智、上歷博館長胡江和藝術家王俠軍先生共同為展覽「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揭幕,©️八方新氣
致力在研發瓷器的製作技術與探索當代美感的王俠軍,一開始投入白瓷創作時,走遍全世界的瓷器製作廠,尋找實現自己精確的設計稿的可能性卻沒有結果後,決心自己成立工作室,並花了至少3年的時間,耗費10噸以上的高嶺土,一步步實現自己的瓷器創作。與年輕藝術家,自下而上的成長路徑不同,王俠軍投入瓷器創作時,已有此前各種跨學科的實踐經驗以及大量閱讀的研究心得,使得他對於「瓷器」的困境與解決辦法有一個清醒與清晰的認識。
▲ 王俠軍16年來創作瓷器的過程 ©️八方新氣
從歷史上來說,瓷器是中國的象徵。東漢末年逐漸成熟的瓷器,1800年以來,曾經是中華文化最典雅華麗的一頁。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等同於「中國」(China),足見瓷器是世界範圍內最能代表中國的器物,1291年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回第一隻瓷瓶,此後的四百年,歐洲興起瘋狂的「瓷器熱」,痴迷和收藏的熱度,使瓷器一度被稱作「白金」。
▲ 藝術家王俠軍正在和現場嘉賓解說展覽「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同名作品《千秋·吉象》
▲ 王俠軍,千秋吉象, 43.5 × 43.5 × 46.3 cm,2011©️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但是,從瓷器的製作技術演進史考究,瓷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並無飛躍的改革。瓷器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6世紀商代中期,但東漢末年逐步成熟的瓷器工藝,由於瓷土高溫瓷化和密質化時,產生15%以上的收縮比而衍生的龜裂,以及因軟化坍塌而變型等問題限制了瓷器造型的發展。如此的技術壁壘,在面對如十九世紀末的「新藝術」(art nouveau)或⼆十世紀初的「裝飾藝術」(Art Deco)等美學思潮運動的衝擊時,瓷器總是裹⾜不前,紋⻛不動,無法與時俱進,齊步與其他材質一同變裝,崇尚進步的現代精神與推陳出新的科技還未影響瓷器的審美趣味,使得瓷器只停留在古典華麗優雅的標準。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展覽現場,攝影:王璐
▲ 王俠軍,雙羊祥尊,34.2 × 20.2 × 26.4 cm,2011©️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從個人情感來說,祖籍海南,出生於印尼,臺北長大的王俠軍,在使命與熱情的推動下,歷經5年的鑽研,他承前啟後,突破瓷器工藝甁頸,將穩健的氣韻注入作品中。由他所製作的白瓷作品,從此不再只是「花瓶」瓷器,而是「寓道於器」,有情緒有態度的當代瓷器作品。2019年應著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邀請所帶來的「千秋吉象」展覽,正是他心境與對瓷器創作最好的總結。「千秋」指的是藝術家的心境,對於中華文化壯麗永續的期許,「吉象」指的是實境,呈現於白瓷作品愉悅豐美均衡的確幸,意境利落大氣,殿堂級別的雋永風範。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長胡江、上海市臺辦副主任王立新與藝術家王俠軍正在欣賞作品《浩然盛世》©️八方新氣
王俠軍帶著歷史的典雅,衝開了瓷土的障礙,劃時代堅實並持續創作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作品當中自信昂然的時代印記,為瓷器再展與時俱進的新頁,也是藝術家自身對於創作的要求與自勉,「不僅最好,更要唯一」。此外,王俠軍對於瓷器創作審美上對於「白」的堅持,也映射了他對於中國「君子」的理解,因為「白瓷」代表瓷器最高成就,具有頂天立地肢體架構的象徵意義之外,白瓷還有君子坦蕩蕩的風骨象徵。為了這個「白」,王俠軍在高嶺土的選用上也是極為仔細,在調配、燒制、試錯上萬次後,才有了現在作品外觀上的「明白」色——不論白晝黑夜,這種白永遠能呈現時代的自信。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展覽現場,攝影:王璐
(以下為了方便閱讀,「鳳凰藝術」= Q)
Q:你的作品創作很多,真正生產出來卻少,一是因為技術上需要不斷地試錯重來,其次還是因為瓷器本身是一種慢工細活的工藝?
王俠軍:瓷器創作過程確實有幾個原因和追求令你不得不慢下來,一是表面肌理的完美呈現,指的是一些高端精緻的表現要求,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換得的結果,比如傳統的釉彩,不管是手繪圖畫的或是上彩的,要完美就得慢,一絲一毫細膩的掌握,才能將表面處理得盡善盡美,有些顏色由於燒成溫度的關係,甚至要分段上色分次入窯,不得色差、跳釉、釉麻等,燒前的細作、燒時的掌握、燒後的締檢,務必仔細,耐力耐心耐煩不在話下。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展覽現場,作品《臨江仙》與其他作品,攝影:王璐
王俠軍:二是特殊的造型挑戰,比如說它們不只是傳統單純圓形筒狀的造型,那麼從原型、開模、灌漿、整型,絕對要投入比一般造型更多的時間、技巧和專注,要完成形式美感上的均衡流暢及創意上獨特的語意結構,從原型開始就是一路繁瑣的過程和高施作水平的技藝要求,當然那額外製作各種輔助託具的巨大工作量是不能少的,接著就是入窯燒製。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展覽現場,攝影:王璐
王俠軍:燒結當然又是另一個關卡,相較上色彩繪,它更具高度的不確定性,不可逆也產生生命般的無常,即使入窯前都是精準掌握的慢活作業,但點了火窯門一關上,仍常遇到燒製失敗又歸零的結局;作品達某種進階高度,其成敗常就無法預期,這種從頭開始,又再度歸零的延誤,徹底浪費一段時光,雖然這種失敗似乎未與最終的作品有直接關聯,但也應將這重複的時間消耗算進成功作品慢工的帳上,畢竟這是一件完美作品,必然所無法分割成與敗宿命的共同聯結,當然其中尚有許多各式各樣微調試驗的慢,也要一併入帳的,所有的延誤都是必要費工費時的研發工程。
▲ 王俠軍,千秋映照,33.2 × 25.7 × 42 cm,2017 ©️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Q:你的瓷器作品,有許多菱角、直角、尖角與活動扣環等等細節,這些在瓷器型制歷史中很少見到。除了「寓道於器」外,你更多地想追求、完成些什麼?
王俠軍:從瓷器的歷史,器皿其實是主流議題,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做廣義的器皿形制而且大同小異,順著歷朝歷代所留下來典雅的風釆,從新石器時代中華文化八千年器皿的傳承,嘗試探索在時空變遷下的現代風貌,瓷器文化風格的再造是重要的課題,同時聯結知命之年的期許,完成匠人面對材質和工藝必要精進的尊嚴,讓外行人看到匠人一絲不苟的真誠專業,內行人看到細節秩序𥚃深藏的激昂。
王俠軍:現代工藝作業的策略和態度,自然影響創作素材的選擇和表現,古典殿堂典雅的傳承和嚴謹考究均衡的穩重則成了我關注的命題,如今它們聚焦在「君子」概念和風範下。這都是馬虎不得,一筆一畫的書寫功課,偶然只在創意的靈感中閃現,一切著重於設計圖紙定案後的實作,是細膩理性的勞作,一切的創作心思都在成就這份慢工出細活而準備。
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的花瓶,增加了製作的難度,結構花瓶的造型,以現代的手法重塑,整體簡約有力,意象豐富,意喻為堅守心中的信仰、價值,所展現出堅定的勇者身段。
▲ 王俠軍,英姿,32.6 × 25 × 51.5 cm,2011 ©️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Q:你的作品講求「慢工細活」,跟主流社會的「快節奏」不合,有想過改善嗎?
王俠軍:詩人余光中曾說:「科技催未來快來,文化求歷史慢走」,科技進步,讓人事半功倍有效率,而文化的深遠積累需要精心慢慢雕琢。工藝勞作之所以講究慢工細活,也就是希望能將創意情趣、材質美感、工序特色等,透過雙手、情感和時間的掌握,於製作過程中相互完成有機交流、滲透、發酵的作用,讓觀賞者能藉作品,回味作者獨特的創新構思、嫻熟的精湛手藝和美妙的材質肌理,感受這些元素所帶來的愉悅。
▲ 王俠軍,展鴻圖,39.2 × 20 × 38.2 cm,2012 ©️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王俠軍:製作如此,觀賞也是如此的,佇足欣賞是因為被外形輪廓光影肌理吸引,作品異樣的美好讓人放慢節奏,放慢後發現不僅如此而已。如同進入建物一樣,從外觀造型的賞識認同,進一步登堂入室,從其空間規劃、結構設計、精緻建材、細心施作和美妙光影所營造的美好氛圍,放慢腳步,左顧右盼,它和你的某個頻率接軌,共振曾經體驗愉悅的情境,而沉醉於激賞的情懷;唯慢,物我頻率方能調準聯結。慢帶來美的良性循環,好的作品創意和製作的投入,帶來好的賞析體驗效果和仁人愛物惜物惜福的美德。
王俠軍:所有創意其實也都是如此,從傳統漫長深層的探索歸納,到別開生面的革新突破,由軟性的構思到剛性的執行,無不在慢中艱辛摸索琢磨進行,反芻再三,經深思熟慮細嚼慢嚥,將吸收的養分孕育幻化為新盈的風釆,讓傳承得以進化。
▲ 王俠軍,大中至和,45 × 32 × 53.8 cm,2014 ©️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 王俠軍,芭蕾 ©️藝術家與八方新氣
Q:什麼樣的人收藏你的作品呢?
王俠軍:收藏我作品的人有一種端莊的自我認知,他對生命充滿自信,對生命的態度嚴謹,對生命重視,對生活的細節有所要求。器皿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讓我思考是否可以借用設計帶動我們對生命的探索和興趣,進一步把我們對生命的創意應用起來。見物見志地去看一個人的個性,再用設計去刺激並呈現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情,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讓它去感受另一個問題。我的設計不能做到100%的實用率,但我覺得滿足60%到70%就能過關了,更多的是整個作品背後呈現出來的氣韻和我們想要傳達出來的故事。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展覽現場 ©️八方新氣
Q:為何你的瓷器品牌要叫「八方新氣」,這裡面的講究是什麼?
王俠軍:「八方新氣」中的「八」指的是東南西北,指的是我們的生活。我希望作品和生活有關,去打造既能「靜的觀賞,動的使用」的作品,我希望能全方位地去思考生命的概念;當然還有一個我從沒有和別人說起過的點,「八」也代表了瓷器是我的第八個工作角色,從雜誌、攝影、電影、服裝、導演、廣告、玻璃,再到瓷器的第八個工作角色。王俠軍:「方」,是在中國傳統工藝中應有的規規矩矩、按部就班、一絲不苟的工作倫理。「新」就是創新,與時俱進,不論從概念還是工藝運用都需要推陳出新。「氣」,是從魏晉南北朝就開始說的氣韻生動、能量運轉,還有昂然正面的能量地散發,希望每件作品都有這種氣蘊散發,呈現不同的氣,當我們覺得沮喪,只要看到昂然的、線條利落的、豪邁的作品就能恢復能量。我希望我們的每件作品都能把這種力量傳達出去,而不只是擁有單純外表的美麗,更希望背後有生命的力道支撐著。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展覽現場,藝術家王俠軍正在給現場媒體嘉賓講解作品的寓意 ©️八方新氣
王俠軍,是第一位投入「現代藝術玻璃」創作的臺灣藝術家,成功推動兩岸四地玻璃藝術文化和產業。懷著對偉大傳統瓷器工藝的使命感,期許「不僅最好,更要唯一」的王俠軍突破了自東漢末年1800年以來瓷器一成不變渾圓封閉腔體的單調造型窠臼,開拓出中國瓷器歷史沿革中當代藝術創作新格局,再現偉大傳統工藝的自信與美感。
2003年王俠軍創立「八方新氣」,承接瓷器端莊和優雅的美麗傳統,以當代藝術和現代語彙的創新意象,重新演繹瓷器的新時代風採,同時每一件作品都富有中國人文情懷和正面自信的價值觀。
由於八方新氣的瓷器在工藝、美學、創意都是前所未有的革新,王俠軍在2013年獲封為「中華瓷器文化復興者」,與李安、貝聿銘等,同列為50位站上世界華人創有的革新,王俠軍在2013年獲封為「中華瓷器文化復興者」,與李安、貝聿銘等,同列為50位站上世界華人創新創意領袖。2017年榮獲UlC國際聯合學院頒贈的榮譽院士。作品先後為北京故宮、墨西哥Museodel Vidrio博物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英國V&A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在2019年4月26日至5月26日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免費對外展覽,©️八方新氣
千秋·吉象:王俠軍瓷器展
展覽時間:2019年4月26日至5月26日
展覽地點:上海市南京西路325號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開放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5點
(鳳凰藝術 上海報導 責編/yyc)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 路易斯·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
▲ 極限混合——2019空港雙年展
▲ 重蹈現實——來自王兵的影像收藏
▲ 「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