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人流如織的12號線漢中路站
東方網記者於量、曹磊12月21日報導:於19日正式開通試運營的軌道交通12、13號線新區段今天迎來首個工作日早高峰。東方網記者實地體驗發現,新開通區段總體客流平穩,軌交「換乘王」12號線所發揮的分流效應初步顯現。
漢中路站:12、13號線冷熱不均
7點45分左右,東方網記者在漢中路站看到,雖然早高峰剛剛開始,但漢中路的「魔法森林」換乘大廳內已是人流如織。相比試運行首日,走在這裡的乘客大多行色匆匆,並無心觀賞大廳內炫目的核心筒和不斷變化著顏色的「蝴蝶牆」。連接1號線站廳層的六部自動扶梯旁,有車站引導員值守,不斷通過電喇叭提醒乘客注意腳下安全。
東方網記者觀察發現,12、13號兩線在漢中路站似乎「冷熱不均」:由於可與多條線路進行換乘,12號線明顯「人氣」更高,兩側站臺均有不少市民候車;相比之下,13號線則略顯冷清,站臺上僅有「小貓兩三隻」。換乘大廳工作人員表示,早尖峰時段,目測前往12號線站臺的乘客的確相對較多。
漢中路站站長孫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受新區段開通影響,今天早高峰1號線漢中路站到站下車乘客數量較平日有一定量的提升,其中尤以換乘12號線的乘客居多。但客流情況總體仍十分平穩,與運營方此前預測的情況基本相符。一位站臺工作人員也表示,相較往日,搭乘1號線在此站下車的乘客「至少要多出10%」。
南京西路站:有乘客出站後「懵圈」
新區段開通後,南京西路站可進行2、12、13號線的換乘。但受限於車站結構,三條線路之間需出站進行虛擬換乘。由於地面相關指示標識尚不完備,記者發現不少打算換乘的乘客在出站後直接「懵圈」,不得不向在附近執勤的交通協管員求助。
車站內,亦不時有乘客向工作人員求助,詢問換乘路線。甚至還有乘客並不知道該站為虛擬換乘站點,在站廳轉悠了一大圈後仍不得要領,最終在聽取了工作人員的詳細解說後,方才匆匆出站。
12、13號線南京西路站與2號線南京西路站形成「H形」格局,其中13號線在石門一路一側,12號線在茂名北路一側,2號線車站則在吳江路地下區域。12、13號線南京西路站出站步行約5分鐘可到達2號線。因此,地鐵運營方建議,如果想少走點路的話,12、13號線之間互相換乘的乘客不妨至漢中路站進行站內換乘。
漕寶路站、虹梅路站:總體客流平穩
由於換乘通道較窄,加之1號線既有站臺寬度較小、蓄客能力有限,漕寶路站1號、12號線之間的換乘讓人不免要捏一把汗。8點左右,東方網記者在漕寶路站看到,漕寶路換乘通道客流平穩,並未出現大客流情況。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從早高峰客流來看,該站1號線往人民廣場方向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分流。
8點30分左右,一批又一批上班族模樣的乘客走出12號線虹梅路站。新開通的12號線虹梅路站位於古美路、漕寶路路口,和9號線漕河涇站分別位於漕河涇開發區兩端。12號線新段的開通讓上班族有了新的出行選擇,同時也能避開9號線的擁擠區段。車站工作人員表示,今天早尖峰時段該站客流平穩,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9號線漕河涇站的客流壓力。
據上海地鐵運營方介紹,從今天早高峰的客流情況來看,12號線單線客流增幅最大,其次是13號線。其中,12號線早高峰單線進站客流較上周一早高峰增加58%,出站客流增加95%;13號線早高峰單線進站客流較上周一早高峰增加16%,出站客流增加37%。新區段開通後,分流作用究竟幾何,尚需待今日運營結束後,根據換乘客流數據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