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周刊2049期。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國際龍舟賽即將在大佳河濱公園進行,氣宇軒昂的龍舟,引出一個臺北最後的渡船頭、一位手工木造龍舟老師傅,與全臺惟一的屈原宮,專屬臺北的端午故事。
咚咚作響的鼓聲從基隆河河面傳來,槳手們齊力讓木舟快速前進,如水上靈動的飛龍。端午賽龍舟,全臺各地鬧熱滾滾,可曾注意過競渡的龍舟各地不同?在多數龍舟改用製作快速、價格較低的玻璃纖維材質之際,臺北採用的木造龍舟,格外顯得珍貴,它們都出自現年75歲的老師傅,今年還有4艘新舟下水。
老師傅出生的三腳渡,見證著基隆河的變遷,那是一個怎樣的水岸空間?循著河濱單車道往下遊,臺北龍舟點睛祭典,每年都在全臺惟一的「屈原宮」舉行,一條河串起了怎樣的端午臺北?
清晨6點多,準備參加2017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大龍混合組」的隊員們,劃著「阿正師」手工打造的木製龍舟,緩緩回靠三腳渡碼頭,吃過清涼的西瓜,擦去滿頭滿身汗水,有些人留下來開始水岸旁的日常,另一批人則趕著上班去。
從事貿易的蘇勝中,現任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常務理事,是龍舟隊的創始成員,曾以「三腳渡龍舟隊」代表「中華臺北」參加ICF國際輕艇賽、赴德國漢堡參加臺灣杯龍舟賽,「當年的隊友多已離開,河道水質變差,我堅持留在這裡,是一份對三腳渡、對龍舟文化難以割捨的感情,所幸近年會員已有增加,也稍稍年輕化了。」
「三腳渡」在距離捷運劍潭站約1公裡的基隆河堤防外,它從來就不是「地名」。年過七旬的「阿正師」說,基隆河改道之前,把劍潭、大龍峒、社子葫蘆堵3個地方的渡船往返,稱為「三腳渡」,現在把它當作地名也好,至少讓人有機會記得以前的事。河清的年代,這兒的居民靠著對渡、捕魚與兼作耕種維生,日殖時期,魚仔、文蛤多到抓不完,有時候不用挑到街上,在明治橋(中山橋)上等著的人就買走了。
基隆河士林段在1964年底開始截彎取直工程,隨後「番仔溝」被填平,當年的渡口只剩原在「後港墘」的這個渡口,葫蘆堵、大龍峒的船隻都得來此停靠,1970、1980年代舢舨舟超過200艘。隨著公路運輸便利、河道汙染淤淺,船渡生意少了,漁獲少了,汙泥裡的「紅蟲」多了,漁民們改抓紅蟲供應給養饅業者,三腳渡成了全臺紅蟲供應中心,那是另一段意想不到、惡臭變黃金的年代。後來,「河水有毒,毒到紅蟲也活不下去」老漁民回憶道,這個渡頭難逃沒落的命運。
1988年,攝影記者曾文邦經友人引介到此展開紀錄攝影,2000年首辦的「親水藝術節」,讓「三腳渡」被看見;2004年,親水人文碼頭完工,藝術家李俊陽、吳娟、黃文淵共同以鐵皮屋、鍛鐵鑄焊打造了全新的、全臺惟一可以升降的「天德宮」,讓漁民們撿來的70幾尊流浪神明有座固定的家,再也不用扛著廟跑給警察追。
蘇勝中說協會現有110個繳費會員,附近學校、外僑學校也會帶學生來此體驗划龍舟,希望政府能做汙水過濾、改善水質;老伯伯說,蔡英文2013年有來這裡划龍舟,柯文哲市長說這個碼頭需要改善,聽說明年(2018)要做。
極富歷史意義的空間點、三腳渡,單車騎士沿著基隆河右岸自行車道經過,男孩們在旁邊籃球場鬥牛,老漁民周益經常駕著機動舢舨巡遊河上,在岸邊跟老朋友閒聊喝茶,即便沒有訂單,阿正師每天還是到龍舟工坊,不管那些「聽說」有沒有「希望」,這兒一直是他們最自在的處所。
人們尊稱「阿正師」的劉清正,生於1942年,現年75歲。祖父、父親以造船為業,當時主要是帆船、運輸船、舢舨,河上的木船,多半出自劉家。17、8歲的少年阿正,白天在工廠打工,回家才「看」父親造船,他感謝父親的
「不教」,才得以憑自己觀察、思考,邊做邊練就紮實的功夫,直到今日,阿正師手工打造龍舟,從不畫草圖,尺寸、造型全在腦袋裡。
以前的龍舟只有船身彩繪龍鳳,1958年端午吧,一位外省籍課長提到,大陸的龍舟有龍頭龍尾,臺灣的怎麼沒有?阿正師便請朋友畫圖,自己也跑去廟裡學畫龍,龍頭、龍尾的雕刻、龍身的彩繪,一手包辦,「阿正師版龍舟」成了北臺灣龍舟的「代表原型」!以整塊肖楠木雕刻,龍頭昂首望天、氣宇靈動,「我設計的龍頭,要有往前飛的感覺,而且可以讓奪旗手雙腳穩穩鉤住龍角,整個人伸直趴在龍頭,不像南部的一手拉住紅布,一手奪旗,不小心就可能落水。」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