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端午節故事:龍舟與匠師 臺北最後的渡船頭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時報周刊2049期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國際龍舟賽即將在大佳河濱公園進行,氣宇軒昂的龍舟,引出一個臺北最後的渡船頭、一位手工木造龍舟老師傅,與全臺惟一的屈原宮,專屬臺北的端午故事。

    咚咚作響的鼓聲從基隆河河面傳來,槳手們齊力讓木舟快速前進,如水上靈動的飛龍。端午賽龍舟,全臺各地鬧熱滾滾,可曾注意過競渡的龍舟各地不同?在多數龍舟改用製作快速、價格較低的玻璃纖維材質之際,臺北採用的木造龍舟,格外顯得珍貴,它們都出自現年75歲的老師傅,今年還有4艘新舟下水。

    老師傅出生的三腳渡,見證著基隆河的變遷,那是一個怎樣的水岸空間?循著河濱單車道往下遊,臺北龍舟點睛祭典,每年都在全臺惟一的「屈原宮」舉行,一條河串起了怎樣的端午臺北?

清晨6點多,準備參加2017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大龍混合組」的隊員們,劃著「阿正師」手工打造的木製龍舟,緩緩回靠三腳渡碼頭,吃過清涼的西瓜,擦去滿頭滿身汗水,有些人留下來開始水岸旁的日常,另一批人則趕著上班去。

   從事貿易的蘇勝中,現任三腳渡龍舟文化發展協會常務理事,是龍舟隊的創始成員,曾以「三腳渡龍舟隊」代表「中華臺北」參加ICF國際輕艇賽、赴德國漢堡參加臺灣杯龍舟賽,「當年的隊友多已離開,河道水質變差,我堅持留在這裡,是一份對三腳渡、對龍舟文化難以割捨的感情,所幸近年會員已有增加,也稍稍年輕化了。」

   「三腳渡」在距離捷運劍潭站約1公裡的基隆河堤防外,它從來就不是「地名」。年過七旬的「阿正師」說,基隆河改道之前,把劍潭、大龍峒、社子葫蘆堵3個地方的渡船往返,稱為「三腳渡」,現在把它當作地名也好,至少讓人有機會記得以前的事。河清的年代,這兒的居民靠著對渡、捕魚與兼作耕種維生,日殖時期,魚仔、文蛤多到抓不完,有時候不用挑到街上,在明治橋(中山橋)上等著的人就買走了。

   基隆河士林段在1964年底開始截彎取直工程,隨後「番仔溝」被填平,當年的渡口只剩原在「後港墘」的這個渡口,葫蘆堵、大龍峒的船隻都得來此停靠,1970、1980年代舢舨舟超過200艘。隨著公路運輸便利、河道汙染淤淺,船渡生意少了,漁獲少了,汙泥裡的「紅蟲」多了,漁民們改抓紅蟲供應給養饅業者,三腳渡成了全臺紅蟲供應中心,那是另一段意想不到、惡臭變黃金的年代。後來,「河水有毒,毒到紅蟲也活不下去」老漁民回憶道,這個渡頭難逃沒落的命運。

    1988年,攝影記者曾文邦經友人引介到此展開紀錄攝影,2000年首辦的「親水藝術節」,讓「三腳渡」被看見;2004年,親水人文碼頭完工,藝術家李俊陽、吳娟、黃文淵共同以鐵皮屋、鍛鐵鑄焊打造了全新的、全臺惟一可以升降的「天德宮」,讓漁民們撿來的70幾尊流浪神明有座固定的家,再也不用扛著廟跑給警察追。

    蘇勝中說協會現有110個繳費會員,附近學校、外僑學校也會帶學生來此體驗划龍舟,希望政府能做汙水過濾、改善水質;老伯伯說,蔡英文2013年有來這裡划龍舟,柯文哲市長說這個碼頭需要改善,聽說明年(2018)要做。

極富歷史意義的空間點、三腳渡,單車騎士沿著基隆河右岸自行車道經過,男孩們在旁邊籃球場鬥牛,老漁民周益經常駕著機動舢舨巡遊河上,在岸邊跟老朋友閒聊喝茶,即便沒有訂單,阿正師每天還是到龍舟工坊,不管那些「聽說」有沒有「希望」,這兒一直是他們最自在的處所。

   人們尊稱「阿正師」的劉清正,生於1942年,現年75歲。祖父、父親以造船為業,當時主要是帆船、運輸船、舢舨,河上的木船,多半出自劉家。17、8歲的少年阿正,白天在工廠打工,回家才「看」父親造船,他感謝父親的

   「不教」,才得以憑自己觀察、思考,邊做邊練就紮實的功夫,直到今日,阿正師手工打造龍舟,從不畫草圖,尺寸、造型全在腦袋裡。

   以前的龍舟只有船身彩繪龍鳳,1958年端午吧,一位外省籍課長提到,大陸的龍舟有龍頭龍尾,臺灣的怎麼沒有?阿正師便請朋友畫圖,自己也跑去廟裡學畫龍,龍頭、龍尾的雕刻、龍身的彩繪,一手包辦,「阿正師版龍舟」成了北臺灣龍舟的「代表原型」!以整塊肖楠木雕刻,龍頭昂首望天、氣宇靈動,「我設計的龍頭,要有往前飛的感覺,而且可以讓奪旗手雙腳穩穩鉤住龍角,整個人伸直趴在龍頭,不像南部的一手拉住紅布,一手奪旗,不小心就可能落水。」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北端午節故事:龍舟與匠師 臺北最後的渡船頭
    華夏經緯網5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國際龍舟賽即將在大佳河濱公園進行,氣宇軒昂的龍舟,引出一個臺北最後的渡船頭、一位手工木造龍舟老師傅,與全臺惟一的屈原宮,專屬臺北的端午故事。    咚咚作響的鼓聲從基隆河河面傳來,槳手們齊力讓木舟快速前進,如水上靈動的飛龍。端午賽龍舟,全臺各地鬧熱滾滾,可曾注意過競渡的龍舟各地不同?
  • 上海龍舟端午在臺北、高雄競渡
    新華社臺北6月8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端午期間賽龍舟,是海峽兩岸民眾的共同習俗。端午假期,臺北、高雄兩地都舉行了為期三天的龍舟比賽。上海市體育局派出兩支龍舟隊,分別前往臺北和高雄參賽,與當地民眾共度端午節。
  • 端午節:吃粽划龍舟,端午郊遊趣!
    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投江自溺的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習俗,並將這天稱為端午節,因屈原愛國詩人的身分,所以這一天也叫做詩人節。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的屍體,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就演變成划龍船的習俗了。而每到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中午立蛋外,臺灣各地都會舉辦龍舟競賽。炎炎夏日也想一睹刺激的賽事嗎?
  • 兩岸健兒臺北龍舟競渡
    葛鳳章攝   6月23日,臺北市基隆河上,來自兩岸4座城市的11支龍舟隊展開激烈角逐。這是兩岸城市龍舟文化交流賽繼去年在上海舉辦首屆之後,移師臺北舉辦的第二屆賽事。   比賽由水岸臺北端午嘉年華籌備處、新北市體育總會、上海市龍舟協會、南京市龍舟運動協會聯合主辦。
  • 臺北人過端午:傳統節日變身超級嘉年華
    新華社臺北6月7日電(記者石龍洪 王愛華 吳魯)划龍舟、逛市集、「高空立蛋」、創意表演……7日端午節,臺北基隆河畔的大佳河濱公園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場超級嘉年華正在上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臺灣民眾開啟3天連假。因不少民眾回中南部過節,當日上午臺北街道較往常空了不少。
  • 兩岸四市龍舟隊伍在臺北競技
    新華社臺北6月23日電(記者陳君 查文曄)第二屆兩岸城市龍舟文化交流賽23日上午在臺北舉行,來自兩岸四座城市的11支龍舟隊伍同場競技,切磋技藝。最終,臺北關渡宮龍舟隊奪得冠軍。  上午10時許,隨著發令槍響,一條條龍舟如離弦之箭,劈波斬浪,11支隊伍分組在基隆河大佳段河道500米長的直道展開角逐。
  • 【豆寶快訊】永和豆漿助力臺北大佳隊勇奪2015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第一名
  • 臺北端午龍舟錦標賽成功 各組冠軍揭曉
    華夏經緯網6月30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今年臺北端午龍舟錦標賽舉辦大型龍舟各組競賽,共80組報名參賽。歷經激烈淘汰賽,最終冠軍爭奪戰揭曉!本屆總獎金達136萬元(新臺幣,下同),大型龍舟男子組由「臺北市南港高中」奪得冠軍,混合組則由「臺中輕艇委員會」獲得冠軍,各可獲得25萬元獎金,女子組由「浩奇實業有限公司」獲得冠軍可獲得10萬元獎金。
  • 臺北的戶外端午:運動、傳統又環保
    臺北的戶外端午:運動、傳統又環保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小願  來自上海朱家角的沈仕新第一次帶著龍舟隊來臺北,兩天來在10人龍舟賽奪下三場預賽第一,闖入決賽。而參加臺北龍舟錦標賽的臺灣好手,也儘是社區、公司、聯誼團體的自發民間組合,划龍舟只是擅長的多種運動項目之一。  2日端午當天,臺北迎來近期難得的晴天。在賽事舉行的大佳河濱公園,攜家帶眷出遊的臺北市民往來不息。50來歲的廖安坡告訴中新社記者,現在的城市居民生活壓力大,都注意運動、養生,願意借著節假日走到戶外。  人們不能忘懷粽子的傳統味道。
  • 臺北端午龍舟點睛祭江大典在全臺唯一「屈原宮」舉辦
    新華社臺北6月2日電(記者陳鍵興、賈釗)2日下午,全臺唯一主祀屈原的臺北洲美裡屈原宮熱鬧非凡,一場依循古禮的端午龍舟點睛祭江大典在此舉行。據悉,一系列端午節相關活動也將相繼啟動,「水岸臺北2018端午嘉年華」將於16至18日登場,其中的龍舟錦標賽吸引了224支隊伍、近6000人參加。臺北市長柯文哲擔任當天的主祭官,在屈原宮內帶領各界人士完成獻香、獻燭等傳統祭典儀式,隨後請出屈原神像,在傳統藝陣前導下穿過社區前往洲美碼頭。一路上,鞭炮聲、鑼鼓聲不斷,臨街百姓則在門前擺設供桌、持香敬拜。
  • 流浪到臺北淡水
    流浪到臺北淡水   為著生活,流浪到臺北淡水然而曾幾何時,城市變遷,從臺北搭乘捷運淡水線,半個多小時便來到最後一站,走出閘門,就是淡水最熱鬧的地區。  也正因為如此便捷,甚至令人有種錯覺,以為淡水就在臺北。一般遊客來到臺北,多半也會撥出半天時間,搭捷運到淡水走走。然而實際上,淡水雖然納入臺北捷運系統,卻已經是屬於新北市的範圍。
  • 迎接端午節 臺北市長循古禮主持龍舟點睛祭江大典
    中國臺灣網6月1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端午節即將到來,臺北市長郝龍斌今天一早循古禮,在臺灣唯一以屈原為主神供奉的屈原宮舉辦龍舟點睛祭江大典。主辦單位還邀請了臺北市各小區的民間隊伍一同踩街,讓整個龍舟點睛祭江儀式,在傳統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傳承氣息。
  • 臺北端午嘉年華 17至19日 大佳河濱公園登場
    臺北端午嘉年華 17至19日 大佳河濱公園登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14:42 來源: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6月7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六月十九日是端午節,臺北市政府將於十七日至十九日在大佳河濱公園舉行端午嘉年華動;端午節當天舉辦臺北國際龍舟錦標決賽。
  • 第二屆兩岸城市龍舟文化交流賽在臺北舉行
    中新社臺北6月23日電 (記者 路梅)23日上午,來自兩岸4座城市的11支龍舟隊在臺北市基隆河上展開激烈角逐。這是兩岸城市龍舟文化交流賽繼去年在上海舉辦首屆之後,移師臺北舉辦第二屆賽事。本屆比賽由水岸臺北端午嘉年華籌備處、新北市體育總會、上海市龍舟協會、南京市龍舟運動協會聯合主辦。臺北、新北、上海、南京派出各自精英隊伍參賽。據介紹,本次競賽項目為公開混合組,每條龍舟21人,槳手18人,舵手、鼓手及奪標手各1人,男女比例不限。比賽採用傳統的木製大型龍舟,為500米直道競速賽。
  • 臺北人過端午:傳統節日變身超級嘉年華
    新華社臺北6月7日電(記者石龍洪 王愛華 吳魯)划龍舟、逛市集、「高空立蛋」、創意表演……7日端午節,臺北基隆河畔的大佳河濱公園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場超級嘉年華正在上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臺灣民眾開啟3天連假。因不少民眾回中南部過節,當日上午臺北街道較往常空了不少。
  • 臺北2017端午龍舟賽 上海青浦、崇明兩支隊伍參賽
    (上海臺辦 葛鳳章 攝)中國臺灣網5月31日臺北訊 端午賽龍舟,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如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一項水上體育競技項目,受到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廣泛青睞。今年端午節,臺北毗鄰大佳河濱公園的基隆河面特別熱鬧,一艘艘龍舟在人們的喝彩聲中飛馳。這裡正在舉行「臺北2017端午龍舟賽」。上海市體育局派出青浦和崇明兩支龍舟隊參賽。
  • 賽龍舟、立雞蛋、品肉粽:在臺北趕個端午文化集
    臺灣端午節舉辦的立蛋活動。(資料圖片)  農曆端午的午後,久雨的臺北豔陽重現,基隆河畔大佳河濱公園裡的人氣也隨著溫度不斷攀升,島內規模最大的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正漸入高潮。  2日也是臺灣端午假期的最後一天,不少臺北市民選擇闔家來此一遊。家住士林的蔡令煌夫婦和一對念小學的兒女是第二次來看龍舟賽,一家人一早就來到河濱公園,先是趁著天氣涼爽,租上兩部雙人自行車,沿著長長的河岸優哉騎行一陣,然後逐個體驗各項趣味活動,中午小憩後再投入到助威人群中。  「既享受、又熱鬧。」蔡令煌對自己的這一安排顯然很滿意。
  • 亞運龍舟男子500米競速中國獲亞軍 中國臺北奪冠
    騰訊體育訊 北京時間8月26日,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龍舟比賽展開第二日爭奪。男子500米競速賽,中國隊以2分14秒297獲得亞軍,中國臺北隊以2分11秒691奪得冠軍,東道主印尼隊獲得第三名。龍舟是中國隊的優勢項目,這次參賽的選手均有過在世界大賽奪得獎牌的經歷。在首日的男女200米競速賽中,中國隊表現出技高一籌的實力,包攬了男女組金牌,今天將進行男女500米競速賽,中國隊的目標就是爭金。
  • 臺北端午龍舟點睛祭江大典在全臺唯一「屈原宮」舉辦
    新華社臺北6月2日電(記者陳鍵興、賈釗)2日下午,全臺唯一主祀屈原的臺北洲美裡屈原宮熱鬧非凡,一場依循古禮的端午龍舟點睛祭江大典在此舉行。據悉,一系列端午節相關活動也將相繼啟動,「水岸臺北2018端午嘉年華」將於16至18日登場,其中的龍舟錦標賽吸引了224支隊伍、近6000人參加。臺北市長柯文哲擔任當天的主祭官,在屈原宮內帶領各界人士完成獻香、獻燭等傳統祭典儀式,隨後請出屈原神像,在傳統藝陣前導下穿過社區前往洲美碼頭。一路上,鞭炮聲、鑼鼓聲不斷,臨街百姓則在門前擺設供桌、持香敬拜。
  • 古畫中的「龍舟競渡」,宋元以前並不只在端午
    而根據今人考證,其實中國古代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有以龍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也有古代繪畫描繪三月三的風俗是 「龍舟競渡」。據文獻記載,端午節「龍舟競渡」習俗至漢魏時才與屈原連上關係。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