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有著名的四大古鎮,分別是黔東南鎮遠古鎮、貴陽青巖古鎮、赤水丙安古鎮和錦屏隆裡古鎮,其中青巖古鎮與浙江之間有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青巖古鎮位於貴陽市花溪區,始建於明代朱元璋洪武年間。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明朝開國。
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朱元璋為控制西南邊陲,置貴州衛指揮使司。
青巖地處廣西至貴陽的主驛道,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在此駐軍建屯,史稱「青巖屯」,再置為「青巖堡」,此為青巖古鎮之始。
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四年至七年,即公元1624-1627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在青巖堡之西新建青巖土城。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一年,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從浙江寧海南下,徐霞客遊記從寧海開篇。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農曆4月14日,徐霞客行至青巖,在《黔遊日記二》中寫道:「其城新建,舊紆而東,今折其東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頗有瓦樓闤闠街市焉。是日晴霽竟日,夜月復皎。青崖屯屬貴州前衛,而地則廣順州所轄。」
從遊記中可知,徐霞客所見的青巖城,就是十多年前布依族土司班麟貴所建的青巖土城。
青巖古鎮建於雙獅峰下,城門城牆使用巖石建造而成,石質青色,青巖古鎮因此而得名。
街巷的地面也由青石板鋪成,歷經數百年歲月磨歷,已被行人的腳步磨得鋥光發亮。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大批學校紛紛內遷,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文化西遷」,也稱為「文軍長徵」。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杭州告急。
1937年9月,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帶領師生離開杭州,開啟了漫長而艱難的內遷徵程。
隨著戰事的發展,浙大師生歷盡千辛萬苦,一遷浙江建德,二遷江西泰和,三遷廣西宜山,仍然難以立足,1940年1月9日,四遷貴州。
學校南遷內遷,是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我在齊邦媛寫的《巨流河》一書中,那些年師生顛沛流離的內遷經歷,感同身受,如此悲傷!
當時到達貴州的浙大學生只有460人,其中浙大一年級和先修班,就暫設於青巖古鎮,其餘班級則設於遵義湄潭和永興。
留在青巖古鎮的浙大師生,分散於迎祥寺和龍泉寺兩處,1940年2月9日,浙大一年級新生在迎祥寺正式開課,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就是當時的浙大數學系主任。
1940年10月,蘇步青隨浙大一年級師生,由青巖遷到遵義湄潭,與主校會合。
抗戰勝利後,1946年5月,浙大師生遷回杭州,從此結束了近十年的遷移歷史,在貴州期間共畢業學生1857人,遷回杭州時共有學生2243人。
古鎮布局依山就勢,東西南北四條主要街道,十字縱橫,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二堂、一宮、一院、一樓、一府,古建築大部分保存完整,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簷相間。
2005年,青巖古鎮上榜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