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木版年畫可溯至西漢 2000多年前它的模樣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揚州博物館館藏西漢木刻版畫

「壽」字木版年畫

「張仙射箭」木版年畫

「一團和氣」木版年畫

核心提示

年畫是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衍生形成的一種中國民間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在近期公布的第4批揚州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中,揚州木版年畫成功入選傳統美術類,作為這個項目的保護單位,揚州博物館藏有近300塊木版年畫板,涵蓋了百十個品種。

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

被認為是木版年畫的前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這件2000多年前的木刻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揚州石料缺乏,這件木刻版畫和我們所說的畫像石的功能和用途差不多,都是用來裝飾墓室的。」揚州博物館保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件西漢木刻版畫長2.3米、高0.8米,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內容十分豐富。右邊展示了墓主人生前的環境,門前有一條小河,河裡有一艘船在運送糧食。在畫面的中間,有一個大型的住宅,宅前有兩個闕樓,闕樓中間,還有兩個人正在跳建鼓舞,「建鼓舞在一些畫像磚上也有體現,就是兩個人敲鼓,並演化出的一種舞蹈。」上述負責人介紹,中間刻畫的這間住宅應該就是墓主人生前所住的房屋,為廡殿式建築,刻畫的應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畫面的左側是一個十字穿璧紋,這種紋飾在西漢墓葬中十分常見,推測為墓主人生前所住房間的裝飾。

「它的畫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看上去比較簡練,我們可認為它是現代版畫的前身。」上述負責人說,在研究和實踐中都表明,揚州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西漢木刻版畫可認為是揚州後期某些藝術的前身,比如明清書籍上的版畫、木版年畫,都可認為是漢代木刻版畫的延伸和傳承。

近300塊明清年畫板

揚州的年畫風格獨樹一幟

提及年畫,最廣為人知的當數蘇州桃花塢年畫。相傳,最初揚州的木版年畫稿就來自蘇州,揚州刻工從中吸收其長,創新設計,雕刻印刷銷售,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揚州年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木版年畫中,一件「壽」字年畫體現了揚州木版年畫的精髓所在。圖中由幾種故事題材的畫面組成:字的最上端為「天女乘鳳」,行雲流水連接著「福、祿、壽」三星人物,三星人物身旁的景物又連接出「八仙祝壽圖」,八位神仙有聚有散,分別巧妙地安置在字筆畫的重要之處,字的最下端為東方朔偷桃。這幅字形年畫,將幾個故事的人物安置在一個字中,相互間串以壽桃、亭臺樓閣和雲氣等,揭示字義內涵。

用色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年畫,「揚州木版年畫顏色較為清淡,幾乎沒有大面積的亮麗顏色,和瓷器中素三彩的色調接近。」上述負責人介紹,揚州年畫色彩以黃、紅、青、藍、紫、綠為主,特別是將紅和綠兩色分為深淺多種,既有豐富的色彩變化,又增加層次感。「壽」字年畫中,就使用了7種深淺不一的同色系顏色凸顯畫面層次。

造型和構圖方面,揚州木版年畫中人物的造型十分獨特,採用誇張、變形等手法,將頭部比例擴大,著重誇張五官特徵。年畫中無論男女、孩童的服裝,均以較長的線條表現長袍衣紋的流暢美、飄逸美。加之印刷套色時,均以淡彩點綴綾羅綢緞的花紋,服飾巧留空白,既豐富又有輕盈透薄之感。

與雕版印刷頗有淵源

木版年畫屬於傳統美術類

木版年畫的刷印與「餖版印刷」較為相似,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板,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板,然後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後完成一件近似於原作的彩色印刷品。

「館藏的近300塊明清時期的木版年畫板,在入館時板片上殘留有顏色,後期通過技術分析,還原色板上原有的色彩進行刷印。」上述負責人介紹,其他地區年畫有的使用塗色的方式,揚州使用線板定型,再用不同的色板進行刷印,所以極其考驗技巧。

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藏有近30萬古書板片,木版年畫是否也應該屬於雕版印刷類?「二者雖有共通點,比如在工具、載體上有相似之處,但二者表現的題材不同,所屬類別也不同。」該負責人說,雕版印刷屬於技藝,載體以書為主,主要起著傳播文化、知識的作用,而木版年畫則屬於傳統美術,往民俗方向發展,可以說雕版印刷兼容了木版年畫,木版年畫是其發展的另一個支流。

該負責人表示,揚州木版年畫成為非遺代表性項目,作為傳承單位,將以館藏板片為基礎,進行深入研究,促進該項目的傳承與進一步發展。

記者 林倩雯

相關焦點

  • 這件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前身
    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這件2000多年前的木刻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畫面繼續向左,是一個十字穿璧紋,這種紋飾在西漢墓葬中十分常見,推測為墓主人生前所住房間的裝飾。   「它的畫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看上去比較簡練,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現代版畫的前身。」上述負責人說,在研究和實踐中都表明,揚州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西漢木刻版畫,可以認為是揚州後期某些藝術的前身,「比如明清書籍上的版畫、木版年畫,都可以認為是漢代木刻版畫的延伸和傳承。」
  • 好玩的年畫,快來玩——零距離體驗灘頭木版年畫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濃厚春節氛圍隆回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灘頭木版年畫精品展
  • 10條路中1條走通 木版年畫可傳承-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每年農曆一至五月是雨水最多時候,由於溼氣嚴重影響年畫質量,因此「基本不開工」,而開始趕工的旺季是端午後至當年農曆年末,此時細巷做木版年畫的外來工就有好幾百甚至近千人,每個作坊至少有7到10個工人在工作。話至此,馮老站起身帶著南都記者在約50平方米的工作室內比畫,「以前除了最裡面是父母睡的小隔間外,其他都是工位,當時這點地方工位都有7個,有時一開工,做飯都要另外找地方。」。
  • 佛山木版年畫第28代傳承人馮錦強 賣月餅籌建年畫博物館 「要把...
    如果你覺得它是一個逗號或者分號,那麼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坎。」為了籌建廣東第一家年畫博物館,馮錦強近日推出的年畫主題的月餅。作為佛山木版年畫的第28代傳承人,43歲的馮錦強當年放棄了原本的電器生意,不到20歲開始跟父親一起傳承木板年畫,經歷了起起伏伏,如今還沒成家。
  • 福建漳州木版年畫 貼起來的風土人情濃厚親切
    年畫世家 刀筆傳承情濃意切今年54歲的顏仕國是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第六代傳人。他自小在木版、染料與紅紙間穿梭,習得印刷技藝。2006年,顏仕國帶著近百幅年畫趕赴西安參加全國木版年畫展,漳州木版年畫獲得國內專家的高度讚譽。2008年,顏仕國與父親顏文華共同列為第二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明清時期,木版套色印刷技術趨於成熟,不僅促使中國木版年畫在清代達到鼎盛,也推動了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發展。▌ 富嶽三十六景·神奈川沖浪裏葛飾北齋 大英博物館藏木版年畫與浮世繪同源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是中日兩國民族藝術的瑰寶,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 惠民:「長壽小鎮」多美景美食 木版年畫是靚麗名片
    惠民縣清河鎮古因大清河而得名,它在濱州文化版圖上分量不輕——它是惠民縣五大古鎮之一,五代時棣州城曾搬遷至這裡的古城馬村一帶;清河鎮木版年畫有300多年歷史,畫店曾多達60
  • 嶺南吹來和煦風 86件佛山木版年畫亮相武強年畫博物館
    2020年12月25日,由武強年畫博物館、廣東省佛山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嶺南吹來和煦風--佛山木版年畫特展」正式開幕!86件佛山市博物館館藏木版年畫亮相河北武強,再現嶺南地區獨特文化藝術風格。本次佛山木版年畫特展,近百幅精美的佛山木版年畫亮相武強年畫博物館,佛山木版年畫代表了嶺南地區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與北方麥黍文化的武強木版年畫相呼應,成就了兩千公裡之遙的中國南北兩方競相開放的兩朵絢麗的民族藝術之花,為這座民間藝術殿堂再增光彩,為大家欣賞獨特的嶺南民間藝術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為武強年畫界及其他繪畫藝術愛好者研究創新提供了難得的史料和借鑑。
  • 80幅中國木版年畫精彩亮相蘇州美術館
    中國江蘇網訊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精彩亮相。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20日。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山西過年必備的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晉南木版年畫 遠在10世紀的宋、金時期,晉南臨汾一帶的造紙、刻板、印刷業已相當發達,成為民間年畫有名的產地。主要產地有平陽(今臨汾)、浮山、絳州等府縣,統稱「平陽年畫」, 可與天津「楊柳青年畫」相媲美,主要行銷於山西、陝西、內蒙、甘肅等地。
  • 上海舊校場木版年畫展東京開幕
    上海舊校場年畫源於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此次展出的52幅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收藏的舊校場年畫精品,是老上海城市文化發展的圖像記錄,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和「海派文化」消費趣味的變化。  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石永菁表示,由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內容豐富。
  • 全國第一家楊家埠木版年畫文化主題酒店濰坊開門迎客
    26日,記者獲悉,全國第一家楊家埠木版年畫文化主題酒店——濰坊市第一招待所楊家埠年畫主題酒店,歷時十個月,於近日創建完成,以濃鬱的楊家埠年畫風格開門迎客。走進濰坊市第一招待所,酒店大門外建有"楊家埠木版年畫牆",院內有"楊家埠明清古版年畫牆"和大型青銅雕塑《年年有餘》;按楊家埠年畫寓意設計創作的迎賓儀式和"天女散花"舞蹈,喜迎八方賓朋。
  • 天南地北金東人29丨黃菁菁:復興木版年畫的鄉土情懷與擔當
    一次會議上,黃菁菁偶然得知木版年畫早就列入了國家非物質遺產,浙江省也是木版年畫的故鄉之一,而浙江的木版年畫卻不在非物質遺產之列。對於12歲便開始和父親學習製作木版年畫的黃菁菁來說,木版年畫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與情感,「可以說是一種情懷,讓我產生了回到金東振興木版年畫的想法。」 2009年,黃菁菁毅然決然地從杭州回到了金東。
  • 「中國四大木版年畫」齊聚蘇州美術館 80幅精彩作品亮相
    4月9日,「文心印記—中國木版年畫特展」在蘇州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由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綿竹、上海小校場年畫聯袂舉辦,共展出近80幅精美木版年畫,為城市增添文化色彩。展覽現場年畫最早是以門神形式出現,漢代文獻中已有門神畫的記載。
  • 還有清代木版年畫精品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
  •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中 灶王爺和財神「組團」出現
    在山東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十分著名,以西楊家埠村為中心,許多村都有木版年畫的製作傳統。作為當地年畫體系中一個重要內容來源,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也十分有特色。據當地一位年畫愛好者介紹,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常常「組團」出現,一張年畫既有灶王、灶王奶奶,還有財神、宅神,可謂既保佑發財又能鎮宅保平安。而在小年這一天,當地人也會燒掉舊灶王像,等到一周後的除夕迎接新灶王。
  •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藝術特色與傳承發展簡介
    一、歷史淵源綿竹年畫起源於北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綿竹年畫的顏色多用礦物質色和民用染料,根據季節不同製作時調以不同成份的膠礬,使作品顏色爽朗,耐曬耐淋,經久不敗色。3、線條古拙流暢線條是綿竹木版年畫造型及構圖的基本手段,形因線而立,神因線而傳。綿竹年畫畫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以線造型的藝術規律。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濰坊高密市木版年畫傳承人李連中:以刀為筆四十載,精雕細刻見匠心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30日訊濰坊高密市木版年畫製作工藝包括刻版與套色印刷兩個流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作為高密市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李連中致力傳承木版年畫刻版技藝四十餘年,收藏、創作年畫畫版達300餘塊,至今仍然不斷提高雕刻技藝和創作能力。在高密市姜莊鎮東李家莊村一幢普通的民宅裡,記者見到了正在雕刻年畫畫版的李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