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的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迅速提升,遠遠甩開歐洲諸強。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闢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衝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後,大英帝國已經不滿足於一個小島上的繁榮,開始把觸角伸進歐洲大陸,開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大陸頭號強國-法國,先後經過兩次戰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抵制了法國稱霸歐洲大陸的野心,保持了歐洲大陸各方勢力的平衡,確保沒有任何一股勢力可以挑戰大英帝國的霸權。維穩歐洲後,英國把自己的觸角伸向了全球
。
英國先後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和海上馬車夫荷蘭,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並在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取得勝利,成為了真正的世界霸主,全球警察。開啟了「日不落帝國時代」
為了維護自己的全球霸權,英國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實力,海軍是英國維護全球利益的戰略武器,海軍的強大與否是海權時代的強國的標準,1790年英國的海軍總噸位是48.6萬噸,法國為31.43萬噸,第西班牙為24.22萬噸,儘管英國海軍排名世界第一,但仍然沒有確立絕對優勢。而英國的海軍理論認為:想要保住自己的霸主地方,海軍實力要比除英國外的其他六大海軍實力的總和還要多,確保英國能同時接受一個,兩個,甚至是更多國家的海軍共同挑戰,能同時應對兩到三場大規模海戰才是大英帝國需要的海軍。
於是英國開始大肆造艦,到了1815年,英國的海軍總噸位達到了法國仍然排名第二,但減少到22.83萬噸,俄國排名老三,為16.73萬噸,西班牙淪落到第四,只有5.5萬噸了。可見,英國的海軍總噸位已經超過了排在它之後三個國家的海軍噸位總和了,而基本相當於當時世界其它各國海軍總噸位數的總和。
而英國將這一標準一直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即使經濟上後來居上的美國,在海軍實力上和英國差的不是一星半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國的主力軍艦是日本海軍的五倍,是美國的兩倍,是德國的三倍,大英帝國的實力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日不落帝國的稱號不是隨便一個國家就能擁有的,即便二戰後的美國也不曾獲得這個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