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扎西
巴荒在《陽光與荒原的誘惑》之後,又推出了《西藏古文明之旅》這樣一個厚重而視覺強烈的關於阿里古文化的西藏攝影及繪畫的大型圖集。這部圖文並茂的散文體攝影繪畫集,可以說是《陽》的續集。如果說前者更多地表現了作者個人遊歷式的審美體驗的話,那麼,後者不但以多視覺的張力表現了這樣遊歷的特殊性,而且更加突出了對藏文化,尤其是藏傳佛教藝術精深的理性思考與審美把握。
《黃昏》 巴荒 布面油畫 75cm×70cm 1981 年
當藏學界還沒有一部以此種圖文並茂的形式研究藏族藝術的專著時,巴荒卻拿出了自己的新作品,雖然不能說這是一部嚴格藝術的學術著作,但不乏對傳統藝術思索的理性精神。特別是她對古格藝術的感知和認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走在學者的前列。在這部集子裡,作者對象雄文化所做的藝術家式的直覺與立體的體驗和理性把握,處處使我們感到驚嘆。說到這裡,不禁感慨起當年體質弱小的巴荒,是如何以個人微薄的積蓄,艱難地完成對阿里地區的古文化遺址實地考察的。她沒有足夠的經費,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更沒有可互助的夥伴;這又不禁讓人想起那些駕駛著越野車,浩浩蕩蕩開進西部的男子漢們,那些拿著國家的經費、聲勢浩大的集體聯合考察活動,這之間的一切有著天壤之別。
《流》 巴荒 布面油畫 110cm×95cm 1980 年
儘管,藝術家們的作品,用考古學者們的嚴格的眼光看,可能會在他們的作品中找出這樣和那樣的毛病或是錯誤,但這不影響於像巴荒這樣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字的和圖像的魅力,它的魅力不僅僅是文字和圖像所給予我們的審美瞬間的喜悅所獲得的享受,還因為她的以自己生命為代價的執著體驗使我們為之感動和振奮,那魅力恰恰能推動人們去發現、去思索和去行動。巴荒這部作品對西藏藝術的研究做出了它應有的貢獻。更對激勵人們去思考和行動做出了表率。可以說《西藏古文明之旅》是近年來以散文體形式研究和表達西藏文化藝術之精深的一部力作。
《登山日記》 巴荒 布面油畫 21cm×26cm 1988 年
巴荒,她體質的弱小與她的筆名和她使許許多多男人們自愧弗如的西藏阿里之行的行為,似乎有些不相稱。我不敢想像當年一個身高不足一米六零,體重只有35公斤的體弱的小女子,是如何單槍匹馬走進西藏阿里、又走出荒原的?青藏高原和高原的經歷,把這個柔弱的女性變得堅強、變得大氣,變得更加超凡脫俗的純粹,於是,她那隻獨特的散文之筆也因此而流溢出雪域高原式的恢宏氣度。無論從哪方面講,青藏高原使一個藝術家的審美胸懷變得坦蕩超然、趨於純粹與絕對,這種審美的理想境界是那種都市小女人散文無法比擬的。雖然,近年來女性散文異軍突起,但在眾多的女性作家中,那種蘊含著理想主義精神與人文情懷的大氣之作,在女性散文作品中並不多見,廣大讀者之所以喜歡巴荒的《陽光與荒原的誘惑》、西藏女作家馬麗華的《走過西藏》,其原因我想也在於此。
《遷徙》 巴荒 布面油畫 45cm×45cm 1988 年
散文《陽光與荒原的誘惑》的作者,人們以為當之無愧地稱她為作家的巴荒,原來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畫家,她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大三時,就以油畫處女作《流》博得聲譽,那時她叫蔡蓉,在當年的全國青年美展獲獎而嶄露頭角時,讓中央美院的專科生們望塵莫及。畫家巴荒卻還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攝影家,她的同名攝影畫冊以她獨特的視覺和對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藝術和直覺的把握,讓眾多專職的攝影家感慨萬千。攝影家巴荒,還是稱職的編輯,據悉,在《中國美術報》任執行編輯期間,有過出色的採編和評論工作,她兩度做的美術時事評論文為當時的文摘報轉載或轉摘,而她的畫冊《陽光和荒原的誘惑》,則是她自寫、自拍、自編自排和自行設計的產兒,一推出又獲了個裝幀設計銀獎。
《藏人肖像》 巴荒 布面油畫 26cm×21cm 1990 年
作為畫家和美術設計者的巴荒,不僅使那些探險者驚嘆,使文學界和攝影界人士刮目相看,還使藏學界和考古界的一些學者為之一怔,或感慨或盼藏學界能新添人才。當人們正為各路人馬紛紛揚揚的文化炒作弄得口赤目眩之時,巴荒在做什麼?偌大的京城掩埋著她柔弱的身軀,不見其聲,不見其影……
《牧羊女和她的十二隻羊》(局部) 巴荒 布面油畫 100cm×100cm 1992 年
當她作為蔡蓉的時候,似乎她總是靜悄悄的,不願行路出聲。當人們悄悄地發現她以巴荒著名的力作陡然浮出水面的時候,人們難以將作為蔡蓉的她和作為巴荒的她合一,一個太弱,一個太強。弱者弱時,似弱不禁風;強者強時,似強能排山倒海。她就是那樣靜悄悄地又出發了,這一次,不是整裝去西部荒原、去阿里無人區,而是美麗富饒的臺灣寶島。當她出現在臺北時,人們驚訝他們等待來的是這麼一位姑娘!人們以為能著述一部厚重、行文洋洋灑灑的著作者,該是一位老成持重的老頭兒或是老婦女。巴荒的《西藏古文明之旅》一舉斬獲臺灣一年一度的「大陸圖書著作獎」之「金鼎獎」桂冠。
本文節選自《巴荒作品:永恆的凝視》,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