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大米
■本報記者 彭科峰
黃金大米是一種轉基因大米,是指通過基因技術改良的富含β-胡蘿蔔素的大米。在人體消化過程中,β-胡蘿蔔素會轉化為維生素A。 維生素A來源於兩部分,一部分是動物性食品,如牛奶、蛋黃;一部分是植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所含的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化成維生素A,基本上6克的β-胡蘿蔔素可轉化成1克的維生素A。
該技術由美國先正達公司研發,並於2004年在美國進行試驗,其主要功能為幫助人體增加對維生素A的吸收。因為色澤發黃,該大米品種又名「金色大米」。 第一代黃金大米於2000年問世,使用了來自黃水仙的基因,其中胡蘿蔔素含量為每克大米約1.6毫克,為淡黃色。第二代黃金大米於2005年問世,使用玉米中的對應基因而培育出來,第二代黃金大米中胡蘿蔔素的含量是第一代的23倍,達到37毫克,為金黃色。
黃金大米在2000年被研發出來時,一度引起巨大轟動和爭議。它的發明者、來自瑞士的波楚克斯教授被當年7月31日的《時代》周刊選為封面人物。
針對「黃金大米」的效用,先正達種子公司研究小組負責人德雷克認為,第二代黃金大米能提供兒童對維生素A的一半需求。該項目負責人馬歇爾認為第二代黃金大米可足夠提供人體每日需要攝入的維生素A。
針對此次湖南衡陽的「人體試驗」事件,《中國科學報》記者聯繫到先正達公司,並獲得該公司的聲明。其聲明稱,黃金大米最初由I. Potrykus教授和P. Beyer教授發明,其研髮結果無償提供給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農民。國際水稻研究所是該項目的主要發起方,先正達對此提供了幫助,目前在為國際水稻研究所提供法規和管理方面的協助。國際水稻所的黃金大米完全是一個人道主義項目,先正達樂見這一技術惠及人道主義目標,並未從中尋求商業利益。 公司未參與這一在華試驗活動。
所謂的黃金大米人道主義委員會,是由包括波楚克斯在內的一群科研工作者組成的組織,他們致力於推動黃金大米的合法化。但是,黃金大米至今沒有在任何一個國家獲得上市許可。
此外,鑑於轉基因食品具有爭議性,我國政府早已出臺相關規定:出於保護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考慮,轉基因產品需有標識。如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用油,無論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調和油均已標識。
《中國科學報》記者查詢得知,包括中國農業部、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內,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曾經批准美國塔夫茨大學來中國進行黃金大米相關試驗,甚至中國海關,也未曾允許黃金大米這種轉基因作物進口。中國疾控中心9月10日公布的調查稱,經審查科研檔案,中疾控營養食品所和其他直屬單位均沒有批准和參與有關黃金大米的研究。湯光文論文所述的研究內容也沒有按規定提交衛生部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和衛生部審批。
《中國科學報》 (2012-09-13 A3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