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網訊 3月2日(正月十五日)晚,廣東惠州吉隆鎮各巷道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由吉隆鎮舞龍協會籌劃組織、鎮政府協助的具有典型民間風俗和民間信仰的年度舞龍鬧元宵活動,發揚鄉村文化。舞龍鬧元宵是吉隆鎮人民重要的傳統民間活動,百姓通過舞龍活動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據了解,吉隆舞龍鬧元宵活動更為注重傳統,舞龍的規模比往年更大,舞龍隊伍裡增加了更多的花車、花籃,舞龍者統一身著傳統的舞龍服飾,致力於給民眾帶來一場原汁原味傳統的舞龍盛會。當晚出動的龍隊有20多條,其中城鎮彩龍5條(男龍3條、女龍2條),花藍40多個、花車8臺、馬仔10挑、有烏龜、魚等多樣扮景、醒獅4條、旗隊100多人、樂隊相隨,共計有1000多人參與舞龍。另有鎮陽、吉水、瑤布、長湖、鬥文頭、平政、老村、羅屋、新村、白雲仔、轎嶺、牛石、橋下、漢塘、埔仔等村小組龍隊,尤為特別的是埔仔草龍,整條龍身用稻草拼扎而成,並用香火插滿龍身,舞動起來煙霧繚繞,惟妙惟肖。元宵系列活動拉開序幕在該鎮政府廣場前,先是由舞龍隊、舞獅隊、鼓樂隊、彩景隊在大院表演鬧元宵,現場擠滿了觀看舞龍表演的群眾,只見彩龍上下騰躍,左右翻騰,舞到快疾時,在彩燈閃耀,煙霧迷漫中,時現龍頭,時現龍身,時現龍尾,使人眼花繚亂,精彩的表演博得群眾陣陣掌聲和歡呼聲。隨後,一面大鑼鳴鑼開道,是年屬肖,路牌、掌扇及其他扮景,女龍隊、男龍隊、獅鼓隊等,走街過巷,開始逐街逐戶拜年,所到之處,鑼鼓喧天,鞭炮動地,人山人海,人聲、鞭炮聲、鼓樂聲、歡呼聲,聲聲喜悅,十多萬觀看舞龍表演的群眾人人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氣,將整個鞋城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
據介紹,本次舞龍活動分三個主龍隊三條主路線進行,鑼鼓開道、鞭炮連天、歡天喜地,龍的足跡在舞動中,按照行進線路,在每家門口駐足,為每家每戶帶去平安和祝福。正月十六上午,所有龍獅在鎮內巡遊,將喜慶和熱鬧帶到每個角落。晚上,老圩村、新圩村、瑤布村的龍在吉隆河畔化龍升天,護佑吉隆人民安居樂業,整個舞龍活動也到此結束。
吉隆舞龍鬧元宵這一民俗活動形成於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十六日兩晚,民間都要以隆重的儀式舞龍,以村為單位,村村舞龍,請龍神、開光、起龍、舞龍、穿龍架、化龍等固定程序一環接一環,穿接著「鑽龍身」、「拔龍鬚」的美好寓意,祈求當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吉隆鎮舞龍鬧元宵活動充滿喜慶、歡樂、祥和的氣氛,因地方特色鮮明、群眾基礎濃厚,曾經多次參加省市縣的展演活動。吉隆鎮先後被授予惠州市首批「民族民間特色(舞龍)之鄉」、廣東省「舞龍之鄉」等稱號。2015年底,吉隆鎮元宵節元宵舞龍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據統計,今年參與舞龍和花車彩景巡遊活動的人員以及參與安全保衛、交通維護和後勤服務的幹警、鎮府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共近4000人,吸引了約10萬名群眾觀看舞龍鬧元宵活動。
舞龍鬧元宵民俗活動:吉隆鎮位於惠州市東南部,與汕尾市交界,北靠蓮花山,南臨考洲洋,是廣東省中心鎮和國家建設部等五部委確定的重點鎮。距廣州220公裡,距深圳98公裡,距縣城38公裡,廣汕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和建設中的廈深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該鎮總面積1125.平方公裡,轄7個村委會,3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0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2萬人,外來人口12萬人。有耕地面積1.97萬畝,林地面積13.6萬畝,海岸線長16.8公裡。乃是全國聞名的女裝時尚鞋之鄉,目前已形成了以製鞋業為龍頭,兼有鞋材加工、皮革塑料、五金、紙品包裝等行業的地方工業體系,鞋產品除暢銷國內各大、中城市外,還遠銷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該鎮認真組織好一年一度的舞龍鬧元宵民俗活動,不斷提升民間藝術的品牌效應,著力打造萬人空巷舞龍鬧元宵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2006年3月,吉隆鎮被命名為惠州市首批民族民間特色(舞龍)之鄉。舞龍鬧元宵是惠東縣吉隆鎮民間特有的傳統習俗。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十六日兩晚,吉隆都要以隆重的儀式舞龍,祈求當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一民俗活動從明朝末年開始形成。
經過300多年的傳承,吉隆舞龍鬧元宵活動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其組成一般分為三個部分:1、舞龍隊由男青年組成。龍身17節,加上龍頭、龍尾、龍珠,共由20個男青年舞動。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圩鎮還增加了女子龍隊,女子龍龍身13節,連同龍頭、龍尾、龍珠,由16個女青年舞動。2、扮景隊由十一、二歲的男女小孩組成。主要有當年的屬肖,花籃、花車、花船、花轎、路牌、掌扇以及馬、虎、鹿等。女孩子梳妝打扮,擔花籃、坐花車、花船、花轎,舉路牌、掌扇;男孩子穿白衫、戴眼鏡,騎馬、虎、鹿等。扮景主要是增加鬧元宵民俗活動的觀賞性。3、獅鼓隊主要由麒麟獅和嗩吶。
(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