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禁止幼兒園「小學化」這項規定頒布以後,就引起了不少家長的熱議,這熱議的背後展現的都是慌張,那種「怕輸在起跑線」的慌張。
首先幼兒園不教加減法、拼音和算術,但是上小學以後,教學進度又特別快,真怕孩子跟不上。其次很多家長表示,如果沒有小學的基礎知識,很多小學都不願意收!
這讓不少家長處於兩難又焦慮的狀態之中,不知該如何是好!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為啥要出這麼一個規定。
為什麼要禁止幼兒園「小學化」
我首先想到的是鄭強教授的這段話:
幼兒園非得上小學的內容,小學階段非得上中學的內容,中學階段恨不得把大學的課程都上了,超綱超前教學是典型的揠苗助長,不但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還扼殺了學生的潛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別覺得這有些危言聳聽,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我們教育學的角度,其實把0-6歲設定為早期教育階段。
那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啥?學算術、識字?當然不,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刺激,促進大腦的發育,而非知識學習。而這種超前學習,到了小學二年級危害就暴露出來了!
孩子開始缺乏想像力、創造力、出現厭學、成績直線而下的狀況比比皆是。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艾爾金德,就曾對超前教育的危害做過研究:
孩子會出現短期和長期兩種危害,短期為焦慮、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等,長期危害包括厭學、注意力不集中、習得性絕望等等。
可見,幼兒園「小學化」看似是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實際上卻在孩子的跑道上暗藏一個個的陷阱和絆腳石。
家長不知如何是好?看看德國人的高招
禁止幼兒園「小學化」勢在必行,是一件有長遠意義的事兒。但同樣甩給家長一個問題,那幼小銜接的準備就落在了家長的肩上,家長究竟該教孩子點兒啥呢?
不妨看看德國人的高招!在德國的法律中有明確的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也就是說,這規定人家早實施了,按咱們的想法,他們的孩子應該被甩到十萬八千裡外了!
但事實呢?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屢屢獲獎,截止2017年德國諾貝爾獎人數已達到106位,排名第三,這個僅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國家,可見他們的教育並沒有輸。
這不禁讓人好奇起來,德國孩子幼兒園都學啥?德國教育專家表示: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非得說有什麼教育的話,有這4個重點:基本的社會常識、動手能力、高情商和專注力。
比如德國的森林幼兒園,每天讓孩子在森林裡瘋跑,沒有教室,就連學生都是混齡的。但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的搭建木屋、生活、觀察樹葉的變化、與他人合作等等。
看似什麼都不教的教育,不知不覺就培養了孩子的社會常識、動手能力、高情商和專注力。
這些能力對孩子上小學有什麼幫助?
很多家長認為「幼小銜接」需要努力的地方,就是提前學好數語外。說白了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卻忽視了,孩子對於規則、環境、學習內容、人際關係的變化,是否有適應能力。
如果環境不適應,何談學習好不好呢?可見德國幼兒園並非讓孩子瞎玩,在孩子上小學前,從動手能力到心理上都幫孩子做好準備。
其次,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關鍵因素其實是專注力。一個坐不住板凳的孩子,對知識不主動吸收的孩子,補課再多、識字再多,真正進腦子裡的太少。
所以在德國幼兒園的課堂上,寧願給孩子發幾張紙,讓孩子玩專注力的遊戲,也不要求孩子學知識。因為專注力是學習一切基礎知識的前提,沒它學啥都白搭!
德國人一直以專注嚴謹著稱,與這種教育方式脫不開關係。而且德國人研究的專注力遊戲確實能抓住孩子的內心並且很有用。
我曾經專門挑選了一套德國引進的《德國好奇狗陪你學 專注力訓練》,第一天玩的時候我家孩子就老老實實地坐了20分鐘,他還跟我說:「這漫畫書太有趣了」!
因為裡面有一個漫畫形象叫做好奇狗,所有的故事都是圍繞著好奇狗出發,孩子玩的遊戲題都是幫助好奇狗闖關,久而久之孩子把好奇狗當成了夥伴,每天都會主動玩上20-30分鐘。
堅持大約有2個月,老師就跟我反映這孩子坐得住了,感興趣的家長不妨試一試。這裡提醒一下,這套書只針對3-9歲的孩子,為了適合這個年齡跨度,7冊書難度循序漸進。
而且要提醒家長,小學三年級以前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所以想要孩子上課注意力集中,最好不要在小學三年級才開始培養!
最後呼籲家長們,請放下焦慮!應該把精力放在培養這些真正的基礎能力上,而非會算多少題、認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