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鎮肉粽、石榴填鴨、佛潭豆仁餅、杜潯酥糖、沙拉包、四果湯、土筍凍、炒粿條、潤餅……都說「穿在蘇杭二州,吃在漳泉二州」,身在漳州的你,都吃過了嗎?如果沒有,請跟著團團的腳步,帶你盤點一番漳州名小吃,繪製一幅市區名小吃地圖!
美食線路一
漳州大酒店原水仙花園豆花(北橋菜市場)---北橋鍋邊糊(北橋菜市場)----廣和隆豬蹄乾拌麵(鍾法路)----犇慶牛肉店(鍾法路---人民新村東門)---曉文三角餅(鍾法路)---建國蚵仔煎(中山公園西門)---阿芬滷麵(中閩百匯)----到臺灣老街拍老街文廟
美食線路二
漳州大酒店蒼園乾拌麵(蒼園路)---蒼園四果湯(蒼園路)---偉記牛肉麵(蒼園路)---東華豆花(南昌路)---老遊麻餈(在世紀廣場)---圓圈魚粥(三點以後)---珍珠生燙(圓圈)---達聰巷五香面(圓圈小吃街)---阿芬滷麵(中閩百匯)---大地電影院(蚵仔煎)---到臺灣老街拍老街
美食線路三
漳州大酒店阿肥發扁食(新浦路)----原柑市五香面(新浦路)----阿芬滷麵(新浦路)---鴨丫面(新浦路)---阿香小吃豆花(新浦路)----麗琴豆花(元光南路)---和承小吃生燙(水仙大街)---山東花生(五中附近)----面煎粿(北京路)----松樹拌麵(北京路)----水根滷料(北京路)----北貢肉粽(北京路)---大地電影院(蚵仔煎)---到臺灣老街拍老街
豆花是盛在一個大瓷缸裡的,店主掀起了上面白布包裹的木蓋兒,舀出白花花、粉嫩嫩、熱騰騰的豆花,您別看這小小的一碗豆花,是單吃豆花還是豆花粉絲可不一樣,小小碗裡下的什麼佐料那滋味也是完全不同。佐料讓原本沒有味道的豆花和粉絲在舌尖迸發出完全出乎意料的愉悅感。一碗質樸的豆花粉絲,往往能換來一個人洋溢幸福感的早晨。
豆花店,來的都是回頭客。食客往往因為一種熟悉的口味,因為與店主人的一份交情,而戀上一家店,戀上那丟棄不掉的味道。
鍋邊糊可謂老一代人的記憶,也是85後殘存的童年。一口半徑為兩人寬的大鍋,底下燃著炭火,鍋底只有少許的水在沸騰,店家把預先制好的原漿繞圈快速撒在鍋邊,凝固後迅速鏟入鍋底,於沸騰的水裡溫煮片刻,便可放入鮮美無比的大骨湯中,銀白的盆裡便是不可抗拒的美味。大骨湯裡放著翠綠的韭菜段,薄潤的鍋邊糊佐以炸蒜丁等小料,便叫人欣喜異常。漳州幾乎絕大多數的小吃都是以滷料為最佳搭檔,鍋邊糊也不例外,但是油條卻是帶來脆軟衝擊口感的關鍵。若鍋邊糊是天堂,舌尖便找不到更美的地方。
推薦:阿芬滷麵(延安南路中閩旁)洋老州滷麵(大通北路漳州一中後門對面)
漳州滷麵,久負盛名,一般先在碗底放些韭菜、豆芽,上面放麵條,再與滷湯調拌,任人喜愛加上芫荽菜、蛋絲、胡椒粉或沙茶醬,這樣吃起來風味獨特,齒頰留香。滷麵在薌城沿傳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
右手一把抓起大盆裡泛光的油麵,一把丟進左手把持著的大漏勺。一,二,三,四,浸入滾水中的幅度由大至小,接著一把撈出甩入碗裡。經龍骨長久熬製的高湯,佐以蝦仁、乾貝、香菇、瘦肉、蛋花進行勾芡,濃稠如瓊漿般翻滾在口間,滑淌在嘴邊。油麵過水後不再有面腥味,搭上香菜與豆芽調香改良口感,瞬間感受到既脆又軟的感覺。金條玉塊翡翠的三色搭配更是令人食慾大增,滷湯一定要有炸蒜丁和清蒜蓉才能提至重香。
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在紅白喜事都會以滷麵來作為待客的大禮,婚慶,行喪以及喬遷等在漳州人的口中都稱為「吃滷麵」,滷麵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形式之一。如果你還沒想好哪裡是你果腹的下一站,滷麵館絕對是你眼睛躲不掉的地方。
推薦:阿庸沙茶麵(閩南師範大學門口);沙茶飈( 九龍公園南門旁)
一沙一世界,是心理學沙盤的概述;一茶一天下,是福建人最古老的文化。閩南人對舶來品的喜愛也從命名可見一般,沙茶原是沙嗲,是東南亞的產品,因「嗲」與「茶」的閩南語發音相同,這充滿閩南韻味的新名就這麼被奠定。
漳州湯類的麵食滷水大同小異,因此沙茶湯成為了刺激味蕾的重要保證。在長時間使用滷味之後,現在的沙茶麵漸漸轉入了以生燙為配料的做法,蛋卷、肉粿、花蛤、牛肉、豬肉、火腿以及各種內臟開始成為主流。
每當看見耀紅的湯底,以及五顏六色琳琅滿目的配料,將沙茶淋在面與料身上的那一刻,色香味都與身體融為一體。正可謂:「明爐濃灶百味餚,金面紅湯千山料。十裡聞得萬合香,一抹長煙一口消。"
推薦:老店四果湯(蒼園路79號);小洪四果湯(新 華西路,中山公園附近)
抽心的蓮子,粉白的薏米,軟爛的綠豆,澄亮的阿達子,透明的芝麻圓,嫩脆的白木耳,滑溜的石花條,抖動的仙草塊,再到後來的紅瓤西瓜與黃絲菠蘿,通通成為了碗中客。若你不挑食,就請讓老闆把它們全部沉入碗底。攤主左手扶住刨架,吃力地來回挫動下,好像平行世界裡的雪花落到了清涼的大地。挑起一大勺蜜糖水盤旋著撒到冰裡,澆上清水來融化你等待許久的沉寂。為舌頭淋上第一縷清涼,用牙齒咀嚼新一場芬芳。
四果湯是隨著這個城市一起成長的,每一個年齡都有選擇自己吃法的原因。在這個哈根達斯與芒果冰主宰冰甜的年代,身處異鄉的人們,是否還記得四元錢能帶來何等的存在。載著味蕾希望的老三輪已然離去,不要讓最後的雪花在我們的瞳孔裡凋零。
推薦:麻餈順(0596家薌小區大門的左側);老遊手工麻餈(世紀廣場新山福附近)
麻餈應該是漳州最驕傲的甜食。新鮮的糯米在水中浸泡之後,再經淘水瀝乾,置於蒸桶上蒸熟,之後墊於大石臼底反覆搗至團狀,趕著餘溫未散撕扯成大小如一的粉團。清水滌後的雙手拉開粉團,嵌以白糖粉、花生末和黑芝麻粉,再塞入香脆甜口的酥片,合十捏緊,最後裹上花生粉。一粒掌心大的小麻餈,吃起來又滑又酥。
推薦:太古橋與炮仔街以至香港路的果汁攤。五磅果汁(炮仔街)
榨汁的機器從開店到現在,依然伴隨著「隆隆聲」在運轉。這裡的果蔬都是放在玻璃櫃裡,新鮮與嬌豔總是能盡收眼底。檸檬甘蔗與楊桃甘蔗的酸甜並行,馬蹄甘蔗的甜蜜無比,蘋果胡蘿蔔健康搭配,檸檬鴨梨酸風盛行。
蚵仔煎起源是先民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作為閩南經典美食的蚵仔煎,最正宗的蚵仔煎產地就數漳州。漳州蚵仔煎使用米漿,這樣煎起來的蚵仔煎更酥脆,而其它地區多用地瓜粉,蚵仔煎吃起來比較軟溼。
雞仔胎之於漳州人,就像烤鴨之於北京人一樣正常,但它入選了全球最詭異的食物榜單。雞仔胎是成功受精,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新鮮雞仔胎由於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有類似於人體胎盤的某些成份,所以能起到一定的滋補作用。
精選的糯米研磨成粉末,加入清水勾芡調成漿糊狀,盛在桶中備用。將調好的皮漿澆入模具中,點上餡料,蓋上鍋蓋,不停翻面,直到烤熟。最古老的三角餅只有一甜一鹹兩種口味。三角餅一定要趁熱吃,香酥焦脆的表皮與風味不一的內餡,每一口都值得細細品嘗。
推薦:「家薌丫」(君臨天下南門旁);阿章鴨面(南昌路)
鴨面更是漳州人怎麼吃也吃不膩的小吃。鴨仔面的湯底是由鴨血和蘆筍組合而成的,鴨血的鮮、蘆筍的甜,兩者結合讓湯變得鮮甜。同樣是油麵和米粉主導的美食裡,配料換成純鴨食材。這些配料都是沒有水分的乾貨,湯汁讓它們迅速膨脹並具有極好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