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這兩年美國打壓華為所折射出來的影響就是很好的證明。尤其是晶片禁令,這是美國擅自在修改規則,不合理、不合法,把原本生機勃勃的半導體領域搞得烏煙瘴氣。
對華為等中國科技而言,美國的晶片禁令,會在一定程度上拖緩我們的前進步伐,但好的一方面是,芯危機讓我們徹底認清了基礎科技的重要性,國內開始擰成一股繩,不僅研發晶片,還要研發光刻技術,決心將去美化進行到底。
中科院8英寸石墨烯晶圓的開發,上海微電子28nm工藝光刻機的量產,中芯國際N+1 7nm流片技術的應用等等,破釜沉舟的中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已然接近實現中國芯,基礎科技生態鏈的完善,對我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除了國內相繼傳出的好消息,海外也迎來巨大的變動,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國對華為實施的霸權限制,讓置身之外的其他國家也感到人人自危,未雨綢繆,就必須做好應對科技霸權的準備。
據路透消息顯示,歐洲方面已經開始行動,包括德國、法國、芬蘭在內的13個國家開始抱團,一起研發和製造不含美國技術的晶片。與我國一樣,歐洲的晶片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約站全球半導體市場10%的份額,美國是歐洲最大的半導體出口國。
歐洲13個國家走在一起,一旦完成了晶片自主,那麼不再被依賴的美國勢必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值得強調的是,歐洲有著相應的潛力和實力,全球最大的晶片構架公司ARM就是來自歐洲,全球頂尖的科技巨頭,諸如高通、蘋果、華為等研發的晶片,其構架都是採用了ARM的技術,雖然ARM僅僅是進行技術授權,但常年涉足在晶片領域,在製造方面,也有一定的技術積累。
此前,歐洲在晶片製造方面似乎一直都不積極,曾經的晶片巨頭,英飛凌、奇夢達等都滿滿的沒落了,唯有荷蘭的ASML在光刻領域一直大放異彩,尤其是今年,在美國限制出貨的情況下,依然數次示好中國市場。
歐洲在晶片製造方面的消極主要是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亞洲在晶片製造上的崛起,像臺積電、聯發科、三星等等,在市場競爭中都極具優勢,這或許讓歐洲覺得爭奪晶片代工市場意義不大。
今日不同往日,美國對科技領域的幹預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歐洲乃至全球的發展,尤其是在5G方面,許多歐洲國家都被迫選擇站隊而拒絕華為,沒有華為的參與,這些國家在5G建設之中至少要落後3-5年。晶片領域也是一樣,一旦與美國產生齟齬,被打壓的結果是其難以承受的。
歐洲的變動,似乎與我們已經站在了相似的陣營之中,那麼預示著可以聯手?答案很明顯:並不能。
需要強調的是,歐洲抱團「去美化」並不代表著我國的晶片危機已解,敵人的敵人有時候並不能被認為是朋友,歐洲這13個國家開始重視晶片製造,只能說明他們也認識到了基礎科技生態鏈的重要性。
雖然我國長期秉承著公平、開放的貿易原則,但老好人的形象卻經常換來一些以怨報德,澳大利亞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以再把基礎科技這樣重要的工程押寶在他國身上,唯有自強不息,注重創新,方可站在規則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