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單車文化:寄託都市人文情結

2020-12-13 環球網

眾所周知荷蘭是全世界有名的「自行車王國」,但是在亞洲,日本卻是人均擁有自行車很多的國家。有人說,世界上最適合騎自行車的國家除了丹麥、荷蘭,還有就是日本。日本是亞洲自行車風潮最盛的國家之一。所以今天就帶大家一下了解日本獨特的自行車文化。(文 綿綿)

日本人為什麼喜愛騎自行車?

生活便捷。地窄人多的特點讓日本的城市社區建設非常完善,騎車五到十分鐘就能找到便利店、超市、餐廳、學校等,解決日常所需,自行車成為了出門的理想工具。提高效率。對於一些大城市,停車場原本就擁擠。比起開車,人們更願意自行車配合電車的方式上班,讓出行更有效率。健康方式。騎自行車也成為了一種鍛鍊身體的城市風尚。對於平常工作繁忙又沒有時間鍛鍊的人來說選擇騎車是非常好的健身方式。

獨特的自行車文化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多路窄,加上日本人「我慢(忍耐)」的性格,形成了獨特的自行車文化。

首先、日本大部分地區沒有自行車專用車道(除了一些新區)。自行車以前被允許走車道的。上世紀70年代由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激增,所以日本交通部門發布了新規定,允許自行車可以走人行道。時至今日就變成日本大部分地方自行車都行駛在人行道上。據說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和挪威允許自行車在人行道上通行。在街道上隨處可以看見人行道上自行車可通行的標誌。為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會,東京都去年開始建設自行車專用車道,使人們能夠騎著自行車遊覽奧運會場和觀光名勝。

其次,行人在前面擋路了也不會按鈴。雖然自行車可以騎在人行道上,但是人行道仍是優先於行人,騎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車必須先讓行人。即使行人很多,騎自行車的人也不會按鈴。這不是法律規定,而是社會約定俗成。如果著急要通過的時候,一般說聲「不好意思」,行人就會意識到後面有車,然後就會友好地讓道。

還有,日本自行車違規會受到嚴厲的處罰。行人車道上人和自行車共存,對於行人其實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日本交通規則對於騎自行車的人有著嚴格的規定。比如:除了帶孩子以外禁止後座載人;不能邊聽音樂或打電話邊騎車。

有人覺得這麼做又沒人看到,要知道在路上有很多交通警察在巡邏。違反自行車規則的人會被處罰金,有的罰金高達5萬日元。

日上最大規模的——自行車文化中心

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自行車文化和歷史,還有一個好去處:在東京目黑區開設了日本最大規模的自行車文化中心。目前東京自行車文化中心擁有超過9000本自行車主題的出版物、騎行服、舊輪胎、老式海報,還有罕見的零件等等,博物館內充滿了可愛的小細節。館內還陳列著早期木製自行車、大小輪自行車等海內外珍貴自行車,非常值得一看。

東京自行車文化中心(Bicycle Culture Center)是日本的一家收藏和菸酒自行車文化的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原本位於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內,2013年獨立出來並在東京千代田區開館。中心職員村山吾郎表示,鑑於自行車熱潮升溫,「力爭辦成一個可輕鬆入場的場所」。展示廊面向大路,陳列著比賽專用的公路自行車等。館內陳列著車座形似馬鞍的早期木製自行車、大小輪自行車等海內外珍貴自行車,可供觀眾近距離觀賞。此外,中心還收藏著眾多有關自行車的漫畫書。村山吾郎表示:「希望把這裡打造成一個不騎自行車的人也喜歡的地方。」 (東京自行車文化中心的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半到下午5點。 周一閉館。)

數量龐大的自行車都放到哪裡去了?

日本是一個很認真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有限,而人口又眾多,這就激發了他們對資源和空間的極致利用能力,甚至到了驚人的地步。在一個忙碌的城市中尋得一方天地,方便又安全地存放自己的自行車,對於騎車通勤的小夥伴來說無疑是一個噩夢。下面是日本專門為自行車設計的停車庫,絕對震驚小夥伴,不得不服!

設計師Giken在構思設計方案時考慮到,與其像地下車庫那樣,讓人自己沿著坡道騎下去,不如做一個自動傳輸裝置,按著這條思路,由Giken設計出來的ECO地下自行車停車塔,就此登場。停車站被設計在路面上,機器會給你的車做上標記,再給你一個感應器專門應對你的車。之後,車子就能被自動傳送到地下,和其他200多輛車安全地存放在一起。

普通的停車場經常看到雜亂或是數量眾多的自行車,非常佔用空間。 而ECO地下自行車停車塔不僅美觀,而且能節省很多空間。選擇車庫內部存放的方式,輕鬆就讓車庫內停放204輛自行車。該停車塔運作效率非常高,系統自動運作,只要輕輕刷一下停車卡13秒內就可以取到自己的車。這樣簡單的工作原理,只需要在自行車上安裝一個感應器。這樣簡答易操作的停車塔是不是讓你很心動呢?

Tips:在日騎車注意事項

自行車讓生活變得便利,去日本停留較長時間的遊客,到日本後也可以購買一輛自行車。日本有很多中古(二手)自行車店,覺得貴的話可以考慮購買二手車。

日本二手自行車店,價格一般5000日元以上。 不過,由於中日交通規則不同,在日本騎車必須謹記。除了上面所說的規則外,晚上騎車一定要記得開車燈(日本自行車基本上安裝了前照燈)。還有,自行車要在車道最左側通行,不可在右側行駛。

相關焦點

  • 記者手記:日本人的美術館情結
    新華社東京9月16日專電 記者手記:日本人的美術館情結新華社記者楊汀 馬崢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7月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日本社會為之振奮,美術館所在的上野地區張燈結彩。與其說這是出於榮譽感,不如說是因為日本人具有的美術館情結。
  • 海外中式建築「脫俗」不凡 寄託華人故土之情
    海外中式建築「脫俗」不凡 寄託華人故土之情 2015-06-01 16:11:56「山莊」充滿了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韻味,曲水流觴,山石堆砌,每座小建築還都有著它們獨特的名字,如客廳是「霞樓」,小書房是「望北閣」,寓意「北望家鄉」,寄託著麥先生的思鄉之情。麥先生計劃建設一座華人歷史博物館,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其實,海外華人住的地方也不儘是江南婉約格調。馬來西亞的知知港村,就是一個華人聚居村。幾十年來,這裡依舊保留著中國南方山村的淳樸風貌。
  • 日本網友:共享單車讓日本人感受到「中國式刺激」
    能在日本札幌、東京等城市看到來自中國的摩拜、小白等單車,總是讓人感到很親切。實際上,日本已有數家本地共享單車企業,近兩年增長速度也比較快,如DOCOMO單車2015年使用66萬次,2016年達到220萬次。
  • 古銅色:街拍日本京都市街道,感受日本的中國文化
    這組照片是在2016年去日本在京都市拍攝的一組照片,今天整理分享出來,日本的京都算是日本比較古老的城市了,大部分建築是沒有動過,時間長了也就是維修,人口大約260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京都市是日本城市中較少遭到美軍空襲轟炸的都市,因此京都市是日本少數仍然擁有豐富的戰前建築的城市之一。公元702年(大寶二年)日本再次派遣了遣唐使,回國時他們詳細描述了中國長安城的輝煌壯麗。以長安城為模本,藤原京從羅城門向北的通道就是朱雀大路,寬達74米,到平城宮朱雀門大約有4公裡的距離。
  • 日本人的金魚情結是由何而生的?
    擁有350年歷史之久的金魚坂日本人對金魚有情結,除了離不開歷史上文人騷客的吹捧之外,還因其撩人的紅色讓人浮想聯翩,在光怪陸離、充滿脂粉氣的花柳巷裡也曾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過去,還未出街的年少藝妓就有「金魚」的別稱,藝妓居住的花街也會被暱稱為「金魚街」。
  • 臺灣的「日本情結」由何而來?
    臺灣的「日本情結」由何而來?另一方面是日本依然擁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新技術,臺灣企業的產業升級需要日本的頂尖科技和管理經驗來幫其實現,而面對大陸的崛起,臺灣和日本都感受到其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愈來愈嚴重,面對來自相同的外部壓力,加上內在二者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所以臺灣和日本選擇了共同合作開拓外部市場,除了對大陸的投資,近幾年二者也加緊了對東南亞的投資。
  • 文化尚品 好物推薦|絲繩系情結,結扣中國心
    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中國結就是結藝技藝下最美的藝術品,一根紅繩指尖纏繞,千千情結顯現一顆中國心。中國結的特點就是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結而成,再根據最終的形狀意而命名。除此之外還與其他代表吉祥的圖案集合在一起形成造型獨特、富含文化底蘊,表示吉祥如意的中國傳統裝飾物品。
  • 日本對中國緣何不服輸?「小中華情結」作祟
    原標題:日本對中國緣何不服輸?「小中華情結」作祟  新華網北京8月17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中日關係近年來跌宕起伏,風波不斷。對於中國的發展,日本和中國其他鄰國相比,顯得惴惴不安。說起來,日本對中國有一股特有的不服輸勁頭,這可以說是日本自古就有的獨特的「小中華情結」的體現。
  • 【分享】日本人的明信片情結
    >形成的,那麼,日本的新的一年就是由多種多樣的賀年明信片拉開帷幕的。在日本,一直有個傳統而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如今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時代,日本仍然保留著郵寄明信片的習慣。除了互寄賀年片外,每年暑期時,日本人還給親朋好友寄出名為「暑中見舞い」的季節性賀卡,碰到入職、換工作、畢業、婚喪等這類大事,也會用明信片的方式來表達情感。
  • 從賀年明信片盛行看日本人的明信片情結
    原標題:從賀年明信片盛行看日本人的明信片情結 資料圖片 如果說日本的聖誕氣氛是由璀璨的聖誕彩燈形成的,那麼,日本的新的一年就是由多種多樣的賀年明信片拉開帷幕的。 在日本,一直有個傳統而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如今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時代,日本仍然保留著郵寄明信片的習慣。除了互寄賀年片外,每年暑期時,日本人還給親朋好友寄出名為「暑中見舞い」的季節性賀卡,碰到入職、換工作、畢業、婚喪等這類大事,也會用明信片的方式來表達情感。 賀年片在日語裡稱為「年賀狀」。現代日本寄賀年明信片的習慣是從美軍佔領衝繩開始的。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在日本町人文化地位的提高的同時,手工工場的發展和活躍的市民生活促使著和服的廣泛普及與流行。從日本和服中可以窺探出中西文化的兼容並蓄,以及與本土哀寂古典、「禪靜」和內斂嚴謹的民族性格等文化。日本吸取了中原隋唐漢服特點及海外西方國家的服飾、妝容、古典學術等藝術文化後,日本民眾將這些優秀精美的中原服飾文化與本土的傳統服飾文化相結合,隨著日本庶民階層的地位的不斷提高。
  • 日本都市文化祭:文化氣息濃厚的商業活動
    人民網東京10月14日電(趙松)12日起,名為「惠比壽文化祭」的活動在日本東京惠比壽花園廣場舉辦,3天活動期間舉辦了多場藝術、音樂、舞蹈、電影、時尚等相關的活動,吸引了大批民眾和遊客。「惠比壽文化祭」起步較晚,今年只是第三屆,但它體現了商業和文化有機結合的日本都市新形態。
  • 共享單車「搶灘」日本前景叵測
    面對限制頗多的日本市場而言,中國共享單車能否成功搶灘,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對日本市場的準確定位和磨合適應。 關鍵詞:單車;共享;叵測;前景;自行車 作者簡介:    近日,中國共享單車企業摩拜單車正式登陸日本,並率先在福岡市成立摩拜單車日本分公司。
  • 臺媒刊文揭批李登輝荒謬的日本情結
    臺媒刊文揭批李登輝荒謬的日本情結 2014-09-26 09:32:05「彌天大謊」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5日社評,原題《荒謬的李登輝日本情結》,全文摘編如下:  李登輝是不是日本人?
  • 自然,生活,都市,解讀日本妖怪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影響
    導語:提到日本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是動漫、便利店和國民素質。其實日本還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妖怪文化」。日本的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日本民眾具有重要的意義。妖怪學是日本民俗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被當成一門科學來進行研究,甚至於還著成《日本妖怪物語》《日本妖怪大全》把妖怪分門別類,以方便人們進行研究。今天就讓我們揭開妖怪文化的面紗,一起來探究神秘瑰麗的妖怪文化。
  • 共享單車在日本:Mobike和ofo想搶灘登陸,要留意這些坑
    作者:梨渦奢品創始人趙德鵬(微信號:minibaohe),《零售老闆內參》特約撰稿人,原題目《共享單車這麼火,日本有沒有摩拜和ofo這樣的項目,前景如何?》 在現階段的共享熱潮下,很多在國內發展順利的共享單車創業項目都表現出要進軍日本的想法,尤其是Mobike和小米單車都已經開始在日本投放。這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我想說的是,在日本,共享單車也是剛需,但是,可能不會像目前中國的共享單車這樣以如此大規模的狀態出現,因為存在很多的制約因素。
  • 日本的「櫻花情結」勢不可擋,萬人齊聚上野公園,政府勸都勸不走
    日本這個國家,多次被WTA評選為「亞洲旅遊好去處」的獎項,每年也都會有著數百萬的中國遊客紛紛前往,而這個國家之所以能夠這麼火熱,主要也是因為這個國家擁有很多讓中國遊客喜歡的旅遊資源,就比如璀璨的動漫文化,是國內不少喜愛動漫文化群體的朝聖地。
  • 日本首富孫正義是日本人,為何名字這麼中國?看看他和中國的情結
    當這句話塵埃落定時,日本軟銀正式入股阿里巴巴。而這距離孫正義和馬雲談話,不過6分鐘。自此,孫正義這個日本首富的名字,開始進入國人的視野。或許有人會奇怪,作為日本第一首富,為什麼孫正義是中文名?難道日本首富是一個中國人?其實,孫正義自己都承認過,他是個韓裔,但骨子裡流的是中國人的血脈。
  • 摩拜單車正式進入札幌 中國共享單車首次在日本落地運營
    8月24日消息,全球智能共享單車首創者與領導者摩拜單車本周在日本札幌舉行發布會,並正式在當地投入運營。這是中國共享單車首次在日本落地運營,標誌著被稱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摩拜單車全球擴張的又一重要進展。
  • 心靈的寄託
    心靈的寄託      生活如水,淡淡地流過,不留下任何痕跡。      同行中盧姐的父親,滿頭銀髮,有著高大的身影,他站在我左側,有條不紊地介紹著這裡的人文風情,嘴角露出一絲笑意,眼神蓄滿著深深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