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投內參
作者:雪莉
來源:大鬍子說房(ID:dahuzishuofang)
人們的普遍印象中,高樓大廈代表的是繁華和摩登,但世界萬物皆有其保質期,到期後,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這些年對於高層住宅,主流觀點就是:未來高層住宅會逐漸淪為貧民窟。
遺留在市中心的高層住宅,很有可能遺世而獨立,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中的「棄子」。
1
前幾日,重慶沙坪垻區一高層住宅突發火災,不幸中萬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
但10年前上海「11·15」特大火災事故的居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這場大火導致了58人遇難,全國轟動。
高層建築的火災特點向來以燃燒迅速、火勢蔓延快,讓多少消防員頭疼。
據外媒報導,2017年發生在倫敦的一場大火,從4層起火到大火燒到最上面的27層僅用了15分鐘時間,最頂上3層可能無人生還。
未來高層住宅,首先面臨的就是安全問題。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消防雲梯能抬升到112米,而我國的消防雲梯最高可達到101米,也就是約35層的高度,但這樣的消防雲梯造價2000萬以上,不是所有城市都有,目前大多數城市的消防雲梯最高抬升大概是50米,也就是17樓左右。
而且雲梯車對於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路的寬度要在5米左右,空中5米以內不能有電線,一個幾十噸的車要開進小區,對小區地面的承重能力要求也非常高。
就以上這幾個條件,目前中國大多數老舊小區能符合雲梯操作的根本不多。
一旦遇到高層住宅火災,17樓以上的居民遇到的風險可想而知。
說好的家是避風港,結果來個火災,可能不是溫暖的港了,而是"火熱"的"港"了。
其次,多數人買房也是希望住的舒服,結果卻是隨著房子年齡的增長,居住舒適感越來越差。
女人的臉不保養,出現皺紋的年齡都會越來越早,何況房子。
越老的房子,出現機能老化的概率就越大。
更無奈的是,我們國家的產權年限雖然是70年,但從商品房誕生到今也不過40年,而且多數不到30年就會面臨棚改、舊改,過去的房屋建造水平和質量真的也無法讓房子撐過70年。
可和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衣服不一樣,房子打補丁式的維修推進起來太難。
比如電梯維修,一般壽命就15-20年,維護再好也就是30年,必須更換,可是更換又面臨費用誰出、如何分攤,到時候又上演一場扯皮大戲,最後不了了之,要麼忍要麼搬走。
再比如大樓主體雖然可以有很多年壽命,但裡面的配件不行,比如各種管線,30-50年的壽命也就到頭了,可這些管線再怎麼維護都會老化,而且有些設施根本無法維修,只能換,可換談何容易,施工難、成本又太高。
既然維修難,那就直接拆遷吧!
可這條路子根本不好走了!
2
國外的公私觀念非常清晰,私人產權就是私人的,政府是沒有義務幫你維護的。
但在我國,政府會主動進行維護和修繕,甚至是自掏腰包,今年各地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約有30億平方米需要改造。
用改造替代拆遷,已經成為共識。
過去一夜暴富這種那麼難的事情,在我國只不過是一個「拆」字就做到了,可如今拆的成本太高了,尤其是市區的老小區,沒人拆的起,開發商又不是慈善機構,不盈利的事情誰做。
所以今年國務院正式發文: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以「舊改」代替拆遷!
一批人的暴富夢由此破碎。
雖然改造也可以提升價值,但純粹靠政府財政去推動,得等,要居民自我籌集資金,又難。
所以能怎麼辦?要麼等,要麼搬。
現在看著光鮮亮麗的市中心高層住宅,確實顯露出未來走向「貧民窟」的悲哀。
為了阻止高層住宅的蔓延,我國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通知,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m以上建築。各地新建100m以上建築應充分論證、集中布局。
注意,新建100米以上的建築應該充分論證,100米什麼概念,一般也就34層左右,可目前現在這類住宅其實很多,大部分開發商都將樓層將在30層以上。
拿地這麼貴,又限價,只能越蓋越高才能增加利潤。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封頂50層以上的超高住宅就有75棟,排名全國前三,不知道那種站在最高層往下看,是種什麼感覺。
想想,我還是暈高。
3
其實國外已經有窮人住市中心,富人住郊區的先例。
馬賽是法國第二大城市,市中心有許多始建於18世紀的建築,石質的樓梯已經嚴重傾斜,搖搖晃晃,牆面上有巨大的縫隙,浴室的天花板上也遍布黴菌,每天深夜還有老鼠發出的巨大聲響。
就在前兩年市中心兩棟舊建築突然倒塌,造成8人死亡。
2015年,馬賽市政府曾發布過一份報告,稱整個馬賽有約四萬套「危房」,其中絕大部分位於市中心。共有十萬人居住在這些老樓內,且大多是低收入者。
有條件的中產和富裕階層早就搬去了濱江區和城郊,現在舊建築和頹廢的市中心就是馬賽最大的危機。
除此之外,美國也更為典型。
美國人重視隱私、安全、舒適,更重視社區文化,而這些只有地廣的郊區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市區的空間比較小,所以有很多的公寓,私密性較差,無法滿足美國人愛開派對的國情。
於是有錢的中產往往寧願住在郊區的衛星城,以獨棟別墅為主,有獨立的院子、花園甚至還有遊泳池,孩子有遊戲和親近大自然的空間,家人可以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在花園裡喝下午茶,也可以在天氣好的周末在院子裡和朋友們開聚會。
而且美國中產及富人家庭一般出行依靠汽車,對公共運輸的依賴不大,美國的道路發展也非常方便,自駕到城裡上班非常方便。
所以美國的富裕階層可以在郊區買別墅,種花種草養養狗,比住在逼仄的市區高層要愜意得多,而那些低收入群體每日要為生計奔波,既沒有心情也沒有金錢去享受生活,對他們而言,市區便利的交通和低成本生活才是最實際的。
有些人窮了會犯罪的,也正因如此,美國城裡的治安其實非常差,犯罪率也高,這也是市中心越發淪為「貧民窟」的原因。
國外已有先例,我們國家又還有多少年,開始走這種道路?
我們在研究城市發展中,總喜歡去對比別的國家,是哪怕國家和城市間各有各的不同,但城市發展道路上總有相似的路線。
相比國外部分國家發展較早,城市化進程較快,我們國家當下處於高速發展中,大部分人湧入大城市仍然未來15-20年的趨勢。
但20年後,現在繁華的市中心也會淪為「貧民窟」嗎?
還真不是沒可能。
去過香港的人應該都看過,香港的房屋建造極其擁擠,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讓人看得窒息,香港出現很多人內地人根本沒見過的房屋結構,比如劏房 、籠屋、太空艙、陽臺屋、貨櫃屋等。
這些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裡住的基本都是社會底層,在香港人眼裡,這就是「貧民窟」的代名詞,有錢人都住在半山別墅裡了。
並且香港不會是那個唯一,在土地開發程度高、價格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大城市開始全面香港化,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貧民窟時代距離我們或許真的不會太遙遠,那現在普通人如何提前樹立憂患意識?
4
1、去三四線城市買房,儘量避開高層。
縣城住宅應該以多層為主,因為縣城沒有與之匹配的高層消防能力和高層物業維護能力,更不要說能提供二次水箱清洗、電梯更換這些直接影響居住安全和體驗的高成本維護能力。
縣城的高層住宅可能根本沒有維修能力,現在只不過是開發商瘋狂進場掃蕩,日後哪會管它一片狼藉。
2、一二線城市買房,必須5-8年讓房產滾動起來
在一二線城市買房,千萬不要有一套房子住一輩子的觀念,不管是從居住舒適還是財富增值考慮,都必須有置換觀念,並且要越換越好,比如塔樓換板樓,高層換多層,小戶型換大戶型等等。
一二線城市距離貧民窟時代還有一段距離,還能享受一段時間的人口紅利,高層建築的經濟效率和人口總量帶來的商業繁榮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但一定要有通過一套房裂變多套房的思維,5-8年讓房產流通起來,及時置換城市中的優質資產。
3、儘量不要選擇太老、太高的樓層
尤其是買二手房,儘量不要選擇17層以上的房子,除了安全考慮,也是居住舒適度以及後期流通性考慮。
以存量房市場為主的一二線城市,也不要買太老的房子,沒有頂級學區支撐,只會越老越貶值。
當下,基於我國國情去談高層住宅未來淪為「貧民窟」看似觀念超前,但防患於未然總是無害。
誰也不希望花了多年積蓄,貸款終於買上房,可是多年後,不得不面臨衰老衰敗的處境,甚至還有可能住在「貧民窟」裡,想想,心中就一股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