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2020-12-21 騰訊網

秋高氣爽、天氣漸涼,在陵城區義渡口鎮五虎莊社區的文化中心廣場上、柏油路兩旁樹蔭下、社區一棟棟高樓旁,處處可見說說笑笑、手裡舞動著藤條編織藤椅的村民。

五虎莊社區群眾在家門口編制藤椅

「俺今年70多歲了,出門打工也沒人要,在家編藤椅,一個月收入1000多塊錢,還不耽誤照顧有殘疾的孫女,這多虧了小周在俺家門口辦的廠子,讓我這個老太太能多些收入。」冷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田桂香說道。

田桂香老人口中提到的「小周」,是一凡藤椅家具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周娟娟。周娟娟是義渡口鎮冷家村人,2010年她與丈夫冷玉寶在河北省霸州市打工時,與藤編結下不解之緣。當時,藤編行業已經是河北霸州市家喻戶曉的致富項目。在外漂泊的周娟娟離家越久對孩子和父母思念越深,於是萌生了返鄉創辦藤編廠的想法。通過市場調研發現,藤編行業就業靈活,簡單易學,不受地點、時間限制,而且收入可觀。周娟娟說服丈夫辭去了高薪工作,到工廠學習藤編技術。經過一年多的學習鑽研,他們帶著花了4萬元購買的藤編材料,回到了冷家村開始創業。

正在忙碌的周娟娟

經過多年努力,周娟娟夫妻倆的藤編生意越做越紅火,不但每年有了10多萬元的收入,工人們一年四季也都有活幹。工廠除了與河北藤椅公司保持有長期的訂單合同外,還與臨沂市、天津市大客商有業務往來,藤編椅子、沙發、茶几、床等家具遠銷歐美、非洲等地。

五虎莊社區群眾在家門口編制藤椅

一人富不是富,周娟娟有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帶領更多的姐妹們一起致富。在各級婦聯的幫助下,她多次外出學習、參加培訓,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去年,她依託鎮婦聯舉辦的農業技能培訓活動,創新式的在工廠內開設了「巾幗課堂」,不但免費讓留守家中尚有勞動力的老人、貧困戶等學習藤編技術,更是向周圍的居家婦女分享創業經歷,鼓勵她們拋開陳舊觀念大膽去創業。同時,她儘自己所能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鼓勵有能力的群眾領件回家編織。

丁秀琴是冷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輕度精神疾病,家中共有5口人,公公患有慢性哮喘病早已離世,;婆婆冷淑芳患有喉癌,手術後需要藥物長期維持,家庭的重擔壓在她丈夫冷相寒一人肩上。了解到丁秀琴家庭的特殊情況,鎮婦聯和村支部書記走訪慰問丁秀琴,並將她介紹到周娟娟的公司打工。現在丁秀琴每年能有1.4萬元的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已經達到9000多元,一家人跨越式脫貧達到了小康標準。「多虧現在政府政策好,也感謝娟娟的幫助,讓我們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丁秀琴滿含熱淚感謝道。

公司一角整齊擺放著已編好的藤椅

目前,周娟娟創辦的一凡藤椅家具有限公司帶動了周邊300餘名群眾家門口就業,同時吸納周邊13個村2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來務工,帶動貧困戶每戶年增收14000餘元。公司被陵城區婦聯命名為「陵城區居家靈活就業示範點」。

「下一步,我們想在馬廟社區、大李管區成立兩個藤編廠,實現創業的初衷,帶動周邊婦女姐妹不離土,不離鄉,實現共同奔小康!」說起未來的發展,周娟娟憧憬著。

供稿:陵城區婦聯

相關焦點

  • 藤椅「編」出致富路
    本報記者 胡鐵軍 通訊員 譚文革5月27日,在武宣縣通挽鎮江龍村廣農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一絲不苟地下料、彎腿、挖槽、編藤,專心地製作藤椅。「我一天能編30個藤椅靠背,大概能掙3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我也能編出這麼別致的藤椅,真是沒想到。」韋錦妹說,她經過4天的學習,已經掌握藤編技術要領。該扶貧車間技術指導唐良洪介紹說,加工的藤椅由廣東廠家提供材料,工人編織好後由廠家回收。工人們可以到工廠來工作,也可以領物料回家加工,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
  • 東安縣劉陽村:藤椅扶貧車間編織致富路
    紅網時刻9月8日訊(東安站記者 劉聯波 唐孟明)東安縣花橋鎮劉陽村村民石勇軍把藤椅加工廠開在家門口,讓村裡的閒散勞動力足不出村就近就業,帶動了村民致富創收的熱潮。花橋鎮劉陽村是省定貧困村,竹木加工、藤椅編織是劉陽村村民的傳統手藝,但苦於產品沒銷路,這些年村裡的傳統手藝人有些沒落。今年石勇軍利用村裡面閒散人員和貧困勞動力,把藤椅加工廠開在了村裡,椅架和材料送到村民家中讓其加工,為村民創收致富。「現在做事的有50餘人,每個月發4萬元左右工資,每人平均增收800元以上。」石勇軍說到。
  • 返鄉創業帶富七姐妹
    本報訊(記者曹怡然通訊員劉世良)「玉英把俺七姐妹帶富了,也把俺帶紅了。」3月6日,在社旗縣大馮營鎮瑞和家庭農場,貧困戶常曉紅說起返鄉創業的張玉英,話特別多。    張玉英是該鎮李莊村村民。2006年春節剛過,她到鄭州市大學路開辦了一家小超市,掙到第一桶金。
  • 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壽寧下黨村民王光棟通過返鄉種植茶葉,創辦民宿、餐館等,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路更寬東南網7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單志強 範陳春 通訊員 吳通華)揉捻,發酵,烘焙,復焙……近段時間,身兼車間主任和制茶師的王光棟在壽寧縣下黨鄉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忙碌著,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制茶工藝
  • 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返鄉創業路更寬
    壽寧下黨村民王光棟通過返鄉種植茶葉,創辦民宿、餐館等,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路更寬臺海網7月1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揉捻,發酵,烘焙,復焙……近段時間,身兼車間主任和制茶師的王光棟在壽寧縣下黨鄉的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一直忙碌著,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制茶工藝,最後再將成品茶葉包裝好
  • 鄉野山雞啼鳴農家前景光明 淮南打工妹返鄉帶領鄉親踏上致富路
    這是輝宏珍禽養殖專業合作社,近萬隻存欄山雞的主人是一位返鄉創業的女企業家王豔輝。從18歲開始,王豔輝在外打工多年,沒有賺到多少錢,又不能照顧家庭,考慮再三,她選擇了回家創業。2011年,經過反覆考慮,她決定飼養山雞。一方面是因為山雞的經濟附加值高,養殖成本低,易管理;另一方面則是看到近年來全國山雞需求量的大幅增長,價格也是一路水漲船高。
  • 月薪過萬的城市白領返鄉養青蛙 趟出鄉村致富路
    月薪過萬的城市白領返鄉養青蛙 趟出鄉村致富路2019-02-15 17:5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好不容易在大城市站穩腳跟,這個農村娃卻動起了返鄉創業的念頭。不顧親友、鄉鄰的反對和質疑,他和妻子把全部的積蓄投入到了養蛙事業中,歷經挫折、磨難而不放棄。  經過幾年的發展,他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創業,還解決了部分貧困戶就業。如今,他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帶領全村村民譜寫「致富經」。  他就是東興區小河口鎮幹堰村村主任李斌,今年不滿40歲。
  • 河北肥鄉:小藤椅「編」出好日子
    隨著裁判一聲令下,河北邯鄲市肥鄉區東漳堡鎮東南口村「藤椅編織手工技能大比拼」活動開始了,25位編織能手一手拿錐,一手攥著長長的藤條,兩隻手不停地交叉穿梭,一會兒就編制出既美觀又結實的藤椅。  「咱們組織這個貧困戶手工編織藤椅技能大賽,目的就是鼓勵技術高的帶動技術低的、技能好的帶動技能差的,通過相互交流學習,提高編織技能,提升編織效率和質量,增進家庭收入,早日脫貧過上好日子。」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河北曲周:小藤椅編出幸福來
    為扶持農村勞力創業和就業,近日,曲周縣人社局為藤椅編制戶黃江華發放無息貸款15萬元,鼓勵和扶持其創業。而這筆錢,對黃江華和他的1000多戶「下線」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2011年,曲周縣白寨鄉南牛莊村24歲青年農民黃江華和愛人暴雲雪開始從事藤椅編織和銷售,漸漸發展了一批下線,自己編織同時,還為下線送藤條、椅架,並進行成品回收。「我給黃江華編織藤椅,藤條和椅架都是他開車送來,我只是加工編織一下,成品人家管回收。每個藤椅能掙十四五塊錢手工費。」南裡嶽鄉大連寨村村民秦現萍說。
  • 「十佳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標兵」鄒祥文:發展農旅產業 帶領村民致富
    十都鎮密花村黨支部書記鄒祥文 , 擔任村書記10年來 , 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旅遊產業 , 取得累累碩果 , 密花村被評為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 , 目前正申報國家鄉村旅遊重點村 。 2019年 , 鄒祥文個人被國家旅遊和文化部評為"全國鄉村旅遊致富能人" 。
  • 經濟能人返鄉帶領村民種上「致富果」
    退伍軍人葉方峰返鄉後經過多方調研,為村民打造出一條適合當地的致富道路——經濟能人返鄉帶領村民種上「致富果」盛夏的新埠屯藍天碧日,種植基地裡翠綠欲滴,承載著該屯上千村民希望的2200多畝澳洲堅果生機勃勃,這是記者近日在走訪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補塘村新埠屯脫貧致富情況時看到的一幕。
  • 竹業「皇后」徐冬蓮帶領農戶創業致富
    竹業「皇后」徐冬蓮帶領農戶創業致富 原標題:   在江西上饒縣華壇山鎮,有一位普通的女人——徐冬蓮,二十年來,她的竹業加工和經銷的毛竹製品,被廣泛應用到高鐵、船舶、汽車和建築等領域,年產銷毛竹製品達二千多萬元,帶動了華壇山和周邊山區四百多村民
  • 宋祺傑:甘肅漳縣:「歸雁工程」助力流動黨員返鄉創業
    甘肅省漳縣把流動黨員回引培養工作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抓手,通過聯繫服務、幫帶培養、教育支持三項舉措,為流動黨員營造良好的返鄉創業條件。一是注重聯繫服務,鼓勵流動黨員「歸家」。根據排摸情況,鄉鎮黨委採取疏通財政貼息貸款渠道、推廣電子商務、落實種養殖項目的方式,為流動黨員分類搭建創業平臺。並通過集中座談、登門拜訪、走訪慰問等方式加強溝通,常態開展政策宣講、回請考察、項目推介等服務活動,今年來,鼓勵引導480多名流動黨員返鄉創業。二是注重幫帶培養,引導流動黨員「建家」。
  • 返鄉農民工變身「青蛙王子」 養蛙致富帶頭「頂呱呱」
    憑著敏銳的市場眼光和踏實肯幹的拼搏精神,他帶領村民發家致富,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青蛙王子」,成了當地致富帶頭人。 棄高薪安穩工作 「嗅」到商機養青蛙 今年34歲的張文君,10年前在雲南和貴州打工,從事食品營銷,憑著踏實肯幹的拼搏勁兒,每年收入近40萬元。
  • 彭山沈健康:村民心中的返鄉致富好支書
    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彭溪街道興崇村,沈建康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更是帶領百姓共同致富的好支書。在外闖蕩多年的他,當過廚師,與別人合夥辦過企業,獨自創建了康丹貿易公司,並在興崇村經營新型農家樂,先後擔任彭溪商會副會長、新村生態園聯合黨支部書記、興崇村黨總支書記。
  • 鴕鳥養殖託起返鄉致富路
    鴕鳥養殖託起返鄉致富路 農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近年來,我縣大力支持鼓勵優秀農民工引商引資、帶資帶技術返鄉創業,讓他們成為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帶頭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鏡頭前的這位大哥叫黃金火是龍津鎮基頭村人。早些年,他下海經過商、幹過會計、在國外做過餐飲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但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思鄉情緒越來越濃。
  • 巧媳婦脫貧帶富故事丨小草莓成就脫貧大事業——孟津縣返鄉農民工...
    2009年回老家孟津過年,看到村裡很多姐妹依然是辛苦地依靠傳統農業為生,依然生活拮据,當時深深地觸動了呂妙霞。她暗下決心,把自己的所學帶回家鄉,報效社會,和姐妹們一同走致富路。30年間,她幫助了周圍一大批姐妹樹立起了創業致富的信心與決心,靠著勤勞的雙手,姐妹們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記者在白鶴鎮鶴西村見到村民蔡愛雲,她今年58歲,和丈夫都是聾啞人。10年前,他們家在村裡是出了名的貧困戶,兩個兒子,沒有房子。2011年呂妙霞鼓勵她種草莓:「當時我給蔡愛雲保證,缺資金我先墊,缺種苗我免費送,缺技術我免費指導,果子成熟我負責銷售。
  • 一心回鄉創業 致富路上帶群眾一起走
    打工積累資金 返鄉創業惠家鄉  吳念文是土生土長的克度人,克度當地以前盛產青藤,群眾就用青藤編制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吳家寨家家做藤編生意,使克度成為遠近聞名的「藤編之鄉」。吳念文的爺爺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藤編匠人,受爺爺薰陶,吳念文從小也喜愛藤編工藝,但由於受品種單一化、原材料限制以及市場因素影響,年輕人都不愛學,這一手藝面臨失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靈臺西屯鎮:姚文科的創業致富路
    2012年10月,他毅然放下在西安創辦的企業回到家鄉,重頭開始,帶領著更多的貧困家庭走上致富道路…… 打工萌生「創業夢」 1966年,姚文科出生在甘肅省靈臺縣西屯鎮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裡,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他沒有向命運屈服,一直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殘疾的身體,在母親的幫助和鼓勵下,長期堅持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