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縣劉陽村:藤椅扶貧車間編織致富路

2020-12-21 紅網

紅網時刻9月8日訊(東安站記者 劉聯波 唐孟明)東安縣花橋鎮劉陽村村民石勇軍把藤椅加工廠開在家門口,讓村裡的閒散勞動力足不出村就近就業,帶動了村民致富創收的熱潮。

花橋鎮劉陽村是省定貧困村,竹木加工、藤椅編織是劉陽村村民的傳統手藝,但苦於產品沒銷路,這些年村裡的傳統手藝人有些沒落。今年石勇軍利用村裡面閒散人員和貧困勞動力,把藤椅加工廠開在了村裡,椅架和材料送到村民家中讓其加工,為村民創收致富。「現在做事的有50餘人,每個月發4萬元左右工資,每人平均增收800元以上。」石勇軍說到。

今年年初,石勇軍與鎮裡的藤椅加工廠聯繫,籤回了藤椅外銷代工的合同,成立了花橋鎮華美家居加工廠,帶領村民編織藤椅,讓大家足不出村就近就業,實現創收。貧困戶王世付一家以前除了農忙外,一年到頭在家閒散著,現在家裡面三口人都投入到藤椅編織中,實現創收脫貧。王世付告訴記者,家裡三個人一天能編織七、八張藤椅,每個月有4000多到5000元左右的收入。

貧困戶石先學從事藤椅編織兩個月,在忙清農活、照顧家小之外,每天可以編織藤椅2張,按每張藤椅編織費26元計算,每月可淨增收入1500元以上。在石勇軍的帶領下,劉陽村已有36戶貧困戶、20戶非貧困戶加入扶貧車間編織藤椅,全村興起編織藤椅、脫貧創收的熱潮。

相關焦點

  • 東安縣劉陽村:藤椅扶貧車間編織致富路
    紅網時刻9月8日訊(東安站記者 劉聯波 唐孟明)東安縣花橋鎮劉陽村村民石勇軍把藤椅加工廠開在家門口,讓村裡的閒散勞動力足不出村就近就業,帶動了村民致富創收的熱潮。花橋鎮劉陽村是省定貧困村,竹木加工、藤椅編織是劉陽村村民的傳統手藝,但苦於產品沒銷路,這些年村裡的傳統手藝人有些沒落。今年石勇軍利用村裡面閒散人員和貧困勞動力,把藤椅加工廠開在了村裡,椅架和材料送到村民家中讓其加工,為村民創收致富。「現在做事的有50餘人,每個月發4萬元左右工資,每人平均增收800元以上。」石勇軍說到。
  • 藤椅「編」出致富路
    本報記者 胡鐵軍 通訊員 譚文革5月27日,在武宣縣通挽鎮江龍村廣農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一絲不苟地下料、彎腿、挖槽、編藤,專心地製作藤椅。「我一天能編30個藤椅靠背,大概能掙3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我也能編出這麼別致的藤椅,真是沒想到。」韋錦妹說,她經過4天的學習,已經掌握藤編技術要領。該扶貧車間技術指導唐良洪介紹說,加工的藤椅由廣東廠家提供材料,工人編織好後由廠家回收。工人們可以到工廠來工作,也可以領物料回家加工,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
  • 藤椅「編」出致富路
    本報記者 胡鐵軍 通訊員 譚文革5月27日,在武宣縣通挽鎮江龍村廣農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一絲不苟地下料、彎腿、挖槽、編藤,專心地製作藤椅。「我一天能編30個藤椅靠背,大概能掙30多元。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我也能編出這麼別致的藤椅,真是沒想到。」韋錦妹說,她經過4天的學習,已經掌握藤編技術要領。該扶貧車間技術指導唐良洪介紹說,加工的藤椅由廣東廠家提供材料,工人編織好後由廠家回收。工人們可以到工廠來工作,也可以領物料回家加工,實行計件工資,多勞多得。
  • 民樂:編織中國結 走上「致富路」
    ,在張掖市民樂縣,一些貧困婦女正是靠著手工編織中國結,找到了增收門路,樹立了生活信心,踏步走上了致富小康路。車間內編織女工飛針走線,靈活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公司負責人張琴,原是民樂縣豐樂鎮易家灣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學習中國結編織的過程中,她結識了相鄰縣區一家收購中國結公司的負責人,並達成長期合作關係。今年3月,張琴一家從易家灣村搬遷至民樂縣易地扶貧安置點圓夢苑小區,成立了張掖市清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縣婦聯支持發展起巾幗扶貧車間。
  • 寧城婆媳二人,藤椅「編」出致富路!
    2021年8月25日,寧城縣五化鎮南三十家子村村民王千家婆媳二人在自家庭院內編織藤椅。  寧城縣五化鎮南三十家子村黨支部書記白海波在考察項目時,發現了「藤椅編織」這一技術難度和勞動強度小,且不受年齡、性別、地區、時間限制的好項目。
  • [故事]凌建雲編織藤椅:堅持不懈 雙手編出致富路
    4月5日,凌師傅一邊編織藤椅,一邊對記者說。凌師傅叫凌建雲,家住外郎鄉金竹溝社區,他編制藤椅已有30多年的時間了。記者跟隨著凌建雲走進存放藤椅的屋子,整個屋裡擺放著各種藤椅。「這些都是我編制好了的,有圓背椅、中華椅、和尚椅、扶手背椅......」凌建雲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他編織的各式藤椅。
  • 前德門蘇木:「致富車間」惠民生 彩線編織幸福夢
    如何讓貧困群眾在種養之餘搞些副業、增加收入,如何讓留守婦女和老人力所能及參與務工補貼家用,「扶貧車間」給出了答案。將企業流水線和生產車間建在農村,送崗上門、就近就業的扶貧方式,讓不少農民變身成了產業工人,不出遠門實現就業,真正做到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 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竹子「編」出致富路
    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家門前,聚精會神地編織傳統竹籮。一根根竹絲條在他指尖靈活穿梭,一個多小時後,一隻精美的籮筐初步定型。「製作竹籮筐用的是普通的刀、鋸、斧等工具,靠的全是手藝。我編織的竹籮筐不生蟲不生黴,經久耐用。」
  • 周娟娟:返鄉創業,帶領姐妹小藤椅「編」出致富路
    秋高氣爽、天氣漸涼,在陵城區義渡口鎮五虎莊社區的文化中心廣場上、柏油路兩旁樹蔭下、社區一棟棟高樓旁,處處可見說說笑笑、手裡舞動著藤條編織藤椅的村民。
  • 河東區:小藤椅大民生 編織美好新生活
    在河東區鄭旺鎮大尤家村,村民張仕香正熟練地將藤條纏繞在椅子底座上,不停地交叉穿梭,一會兒工夫,一個漂亮、結實的藤椅就編織好了。「一天能編兩到三個藤椅,原料和銷路全都不用管,只管編就行,每個藤椅能掙15元,一個月能掙1000多塊錢,為家裡增加了一份收入,平時家裡的事情一點也不耽誤。」張仕香說。
  • 汝南縣馮屯村村民:編織藤椅編出幸福生活
    「近期編藤產品訂單較多,我每天忙完家務就著手編制,一天要保證完成8個藤椅。」馬敏說,「以前農閒時,做完家務就無事可做,不是鄰裡之間嘮閒話,就是湊在一塊打麻將,現在我一有空就座在這編藤椅,一天加工8個藤椅就是80元錢,雖然忙點累點,但心裡高興。」據馬敏說,她一人要照顧兩個孫子,到加工車間務工不方便,經過編藤廠技術員培訓後就在家裡加工,送走孩子忙完家務就可以幹,什麼時間上班可以自由安排,一天加工費也能掙80多元,既顧了家,又掙了錢。
  • 中國鐵建:扶貧車間助力深度貧困村走上致富路
    「項目契合國家倡導的『扶貧車間到田間地頭』的模式,風險低,見效快,帶貧效果十分顯著,不僅給弄陳村村民帶來就業崗位,更激發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扶貧車間建成後,通過引入適合當地發展,有效帶貧的企業進駐,讓資源匱乏的深度貧困村發展大產業成為可能,使昔日貧窮落後的偏遠小山村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回想起建設扶貧車間項目初衷時,閉國儲感慨萬千。
  • 畢節七星關區:扶貧車間生產忙 群眾脫貧幹勁足
    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數據平臺。王秀芳 攝  編藤椅、做手工、製衣服……走進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就業(培訓)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楊正會正在編藤椅。王秀芳 攝  與楊正會一樣,今年39歲的雷林豔也是扶貧車間的就業群眾之一,她主要從事服飾加工。「能在家門口掙錢,以前都不敢想。」
  • 納雍縣宣慰街道讓扶貧車間成致富車間
    7月15日,納雍縣宣慰街道產業發展中心、社會公共服務中心、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和群團工作站等多部門聯合行動,為安置點扶貧車間保駕護航,規範提升扶貧車間建設
  • 賞菊花、坐飛機、選把藤椅帶回家~
    東漳堡鎮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椅生產基地,古香古色獨具韻味的編織藤椅,十分受人們喜愛,市場銷路廣闊,這裡生產的藤椅每天都在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藤椅編織幾乎已經成為東漳堡鎮每家每戶的標配,村裡的老人和婦女們大都會編。」東漳堡鎮黨委書記李繼彬說。
  • 永州市東安縣:用竹子編織出脫貧致富新道路
    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是遠近聞名的竹編村,祖祖輩輩都是以竹編手藝為生。編織竹筐是手工活,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當地通過提高竹編水平,憑藉竹編手藝富起來,讓脫貧志氣盛起來。以龍祥庚為代表的竹編傳承人利用電商平臺,讓竹編製品暢銷國內外,為土裡土氣的竹編產品找到了新的出路。
  • 傳統竹編 指尖絕活 竹編工藝織出致富路
    在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5組,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自家門前,有條不紊地編織傳統竹籮筐,一根根竹絲條在指尖靈活穿梭,精美的籮筐轉眼被編織出來。他家院落擺放著一堆堆茨竹,在兩樓房間裡,編織好的竹籮筐層層疊疊整齊有序地堆放在一起。「製作竹籮筐用的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刀、鋸、斧等工具,主要靠手藝,成型時間要5-6個月。
  • 河南舞鋼:小藤椅「編織」幸福生活
    央廣網平頂山11月19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劉翠翠 苗壯)近日,記者來到河南省舞鋼市楊莊鄉晁莊村宋莊組村民李紅霞的家中,只見十幾名村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好框架,準備開始編制藤椅。大家各自分工,忙著手中的活兒,一根根藤條在她們的手中來回穿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 河南舞鋼:小藤椅「編織」幸福生活
    央廣網平頂山11月19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劉翠翠 苗壯)近日,記者來到河南省舞鋼市楊莊鄉晁莊村宋莊組村民李紅霞的家中,只見十幾名村民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好框架,準備開始編制藤椅。大家各自分工,忙著手中的活兒,一根根藤條在她們的手中來回穿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 167家「就業扶貧車間」成「致富工廠」
    167家「就業扶貧車間」成「致富工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長沙多措並舉拓寬渠道致力打贏就業扶貧收官戰 長沙晚報10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靜 通訊員 陳茜)一個村就有農業合作社16家,蔬菜種植3962畝,蔬果產業吸收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