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新區臨江工業分區二期項目開工奠基。 吳潮宏 攝
上圖:市區古子城內踢足球的少年。
上圖:金東區孝順鎮胡洋塘村的孩子在玩蹺蹺板。 吳潮宏 攝
上月,《金華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2006~2020)通過了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本次金華市城市總體規劃主要對在市區2044平方公裡範圍內統籌安排城鄉功能布局,統籌配置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對中心城區用地等有關內容進行了優化,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划進行了充分銜接。
本次金華城市總體規劃會給市區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又會帶來哪些影響呢?記者就此採訪了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
城西將迎來發展熱潮
小陳在婺城區一家事業單位上班快6年了,他一直打算在市區的中心城區買套房子。但眼看著房價一個勁地往上漲,超出了他能承受的範圍,所以小陳只好退而求其次,於2010年在婺城新區買了一套房子。
但是,在得知市區城市總體規劃的一些修改細節後,小陳興奮無比:「婺城新區的企業會多起來,婺城新區的人會多起來,婺城新區很快會興旺起來,新區的價值也會體現出來,我去年以中心城區一半的價格在婺城新區買房子算是買對了。」
這個讓小陳高興的城市規劃修改內容就是市區將重點加強西翼副中心即婺城新區的建設。根據原先的金華城市總體布局,金華市區的城市用地發展方向以向東為主,適當向西、北方向發展。修改後的城市總體規劃把城市用地發展方向調整為東西拓展為主,南北適度拓展。
根據這一調整方向,市區將新增城西工業組團。目前,城西的江北柵川工業區、臨江工業區已經初具規模,規劃將以臨江、柵川工業區為框架之外新增工業區塊,使江北柵川工業區與臨江工業區連成一片作為一個工業組團,並利用西片丘陵地往外拓展。因此,婺城新區將迎來新的工業發展機遇。
城西居住組團的規模、範圍與功能也將迎來較大幅度的調整。原有的城市總規把此區塊定位為城西生活居住組團(江北乾西區塊)和白龍橋城郊組團,由於婺城新區中心選址在白龍橋鎮區北側,因此調整把婺城新區中心區納入,與乾西區塊共同形成城西生活居住綜合區。規劃期內以婺城新區中心區建設為主,乾西區塊作為遠景開發。
目前,賓虹路貫通、330國道收費口取消、公交系統的完善,已經拉近婺城新區與市中心的距離。在此基礎上,金華開發區沿金華江沿線工業用地將被置換為居住用地,使居住開發能夠與婺城新區連片緊湊。因此,不論從心理上還是實際距離上,婺城新區與市中心的距離都將更近。
除了城西板塊的調整,城東板塊將根據「工業立市」戰略,適度拓展兩大產業園區,即城東北以仙橋交通樞紐、物流倉儲中心、區域性市場和一類工業為主導功能的產業園區;城西南以市工業園區和高新科技園區為主的產業園區範圍;城北板塊則把羅店組團與城北組團融為一體,形成城北旅遊集散服務、教育為特色的生活居住綜合區。
公共中心結構調整
避免「城市病」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交通擁堵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而城市建設的「攤大餅」模式被認為是導致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種模式中,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市中心區域集中了政府機關、法院以及大量的企業、金融機構和娛樂場所。資源的集聚使城市人口更多地湧向城市中心,「城市病」突出。比如在倫敦,由於市中心有超過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天在尖峰時段有超過100萬人口和40000輛機動車/小時進出中心城區,造成該區域嚴重的交通擁擠。
「中心放射結構對中心區壓力大,帶狀城市結構則居民出行距離過長,都有弊端。金華市區『兩山一廊,聚合主軸』的空間發展戰略和『一中兩翼』城市總體布局將有助於分散市中心的資源,緩解『城市病』的發生。」市規劃局規劃編審處處長胡妙江說。
「兩山一廊」即南山北山為主要生態空間加強保護,中部走廊作為發展主軸妥善安排城鄉發展空間與生態空間,形成市區「兩山一廊」的總體格局。「聚合主軸」即以「聚合主軸線、強化浙中城市群內核功能」為城鄉發展總體思路,突出金義主軸線的地位,加快中部走廊人口與產業集聚。
除了在戰略層面上通過中心城區、兩個外圍開發區同步推進來達到協調市區各區塊關係、共建中心城市的目的外,在公共結構上將現行總規「一主四副三級」公共中心結構轉變為「一主兩副四級」結構,也將有助於優化布局。
其具體內容為,結合「一中兩翼」的發展思路,以及實施「一中兩翼」的現實基礎,重點加強東西兩個副中心建設,而將南北組團中心的等級下降為第三級的公共中心。
這樣的結構演變方式,與金義主軸線的軸向拉動力相吻合,也與金華市區這種東西長南北窄的帶狀走廊式的河谷平原的地形地貌特徵相適應,是有現實基礎與可能的一種結構方式,並且有利於避免上述兩種城市結構主要弊端的一種可行的方向。
根據這一修改原則,城市主中心將延續總規布局,由分布在三江六岸功能各異的三大公共中心構成,圍繞「一灘一洲」進行構築,其中江北中心以金融貿易、商業服務、休閒娛樂為主;江南中心以行政科技、商業服務為主;多湖中心以文化、旅遊、休閒中心為主。
城東副中心承擔部分市級中心功能,又是金東新區綜合性公共中心。城西副中心由現行總規的乾西片改為婺城新區中心區,作為「一中兩翼」的西翼,安排行政辦公、商業金融、醫療衛生等為主的公共設施。城北組團中心被定位為以旅遊集散和教育為特色的組團級中心;城南組團中心被定位為以生活組團服務和為西南產業區服務為主要功能的組團級中心。
人居環境將進一步優化
「我是一名母親,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我小時候一樣,有一個可以開心玩耍的戶外場所,那裡不只是大型的遊樂場,還有樹有花,有一大片草地,還有可以鍛鍊孩子勇氣和身體的蕩鞦韆、蹺蹺板、滑滑梯等老設施。現在雖然有少年宮遊樂場,但總覺得還不夠全。不知道何時能有一個真正的金華兒童公園,希望我的孩子不會錯過一個能玩遊戲的童年……」
這是規劃調整前期,規劃編制單位進行公眾意見和建議徵集時,一位年輕母親對加強兒童遊樂場所和設施建設的心聲。
除了公眾意見和建議徵集,規劃編制單位還曾進行過一次市民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今後城市建設中,多數受訪者認為應加強改善城市交通等公共設施,治理環境汙染等。其中,認為應改善城市交通的有51.49%,認為應增加文教體衛設施的有49.01%,認為應增加城市綠地的有48.02%(多選,總和不等於100%)。
「所以,市區將從交通、文化、體育、教育等多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爭取打造出具有舒適的居住環境、便捷的生活服務和鮮明的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增強城市魅力和吸引力,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市民歸屬感和安全感,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參與規劃編制的一名專家表示。
———交通:「三縱三橫三環」的城市路網主骨架基本不變。結合用地布局調整、舊城改造,以及杭長客專線位、站場和廊道的建設、控制要求,對局部道路進行相應修改。
———體育設施:除位於江南湖海塘南的市體育中心外,安排三處區級體育副中心,多湖體育中心調整至赤山公園沿武義江和內環線以北;白龍橋體育副中心調整到賓虹路以北、二環路以東;在城北八一北街側安排體育設施,與浙師大校園內的體育設施共同構築城北體育副中心。
———文化設施:在多湖區塊設置一處市級文化中心,由影院、中國婺劇院、群藝館、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館等文化娛樂設施組成。在江北、江南、金東、婺城分別設置一處區級文化中心。
———教育設施:在中心城區布局3處較為集中的高校用地:繼續建設浙師大高教園區,繼續建設大黃山高教園區,在金東新增赤山高教用地。目前市區中小學空間布局不盡合理,城鄉教育資源分配呈現明顯差異。今後將按照「高中階段學校向中心城區集中、初中向兩個開發區和重點鎮集中、小學向鄉鎮和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的原則,努力推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用水:由於水質優良的水庫水量有限,規劃金華市區採用分質供水系統。其中,東市街水廠、河盤橋水廠、山咀頭水廠作為工業用水廠,水源取自金華江;保留金沙灣水廠、湯溪水廠,取九峰水庫水建九峰水廠,取安地水庫水建安地水廠,這四座水廠作為生活用水水廠。
———汙水處理:在金華城區建設秋濱和臨江兩座汙水處理廠,在金東、金西開發區和曹宅、塘雅、澧浦、安地各建一座汙水處理廠。
———綠地:規劃形成三大三小六個綠楔,由南山、北山以及周圍的丘陵生態綠地引入中心城區。三環內的生態綠地將作為永久性綠楔加以嚴格控制。
———公園:五百灘公園內增設適量文化、休閒、娛樂設施,城北綜合園區、仙橋工業區保留局部緩丘林地,建設為片區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