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經》神獸,變成皇帝祭祀之神,燭龍在神界地位有多高?

2020-12-10 隨手談詩

《山海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志怪古籍,更是一部充滿了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還記錄了豐富的古老地理文化,對後世研究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說,具有非凡的價值。連司馬遷都說「餘不敢言也」,可見《山海經》之奇。

《山海經》中,記錄了一個鐘山山神,名曰燭龍,也叫燭九陰,在許多現代的奇幻小說中,都能見到燭龍的身影,他有神通,懂法術,呼風喚雨,還有人認為,燭龍是盤古神最早的雛形,到底燭龍是何方神聖呢?我們從《山海經》原文中,去尋找答案。

燭龍的形象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這段記載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在西北海之海外,在赤水的北方,有一座章尾山,山中有個山神,他長著人的臉,蛇的身子,全身赤紅色——晉朝郭璞在這裡評註一筆「身長千裡」,清朝王念孫又說:「身長千裡四字亦正文誤入注」,王念孫的說法是正確的,郭璞之後許多學者研究,都發現「身長千裡」四字確實在《大荒北經》原文中,唐朝歐陽詢主持編纂的《藝文類聚·靈異下》,成書於宋朝的《太平御覽·鬼神二》中,都講「身長千裡」歸於原文中,唯一不同的是,《藝文類聚》作「身長千尺」。

燭龍的眼睛是什麼樣子呢?原文說:「直目正乘」,郭璞《山海經注》說:「直目,目從也;正乘未聞」,從在古代通縱,有豎直的意思,至於正乘是啥意思,郭璞表示聽都沒聽說過。清朝畢沅對此作出了解釋,他認為「乘恐朕字假音,俗也」——這段解釋並非沒有道理,朕字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戰國秦漢時期,朕就有了裂縫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兩個物體的交縫之處,也有說法是朕的本義為縫,但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資料可以證明這個解釋。

不論船縫也好,裂縫也好,總之,燭龍的眼睛是豎直的,當他閉上眼睛的時候,像是兩條長長的裂縫。

燭龍的眼睛主宰著白晝和黑夜,當他睜開眼睛,就是白晝,閉上眼睛,就是黑夜,他還不吃不喝不睡覺不呼吸,並且具有呼風喚雨的神通,他還可以把陰暗的地方照亮,因此被稱為燭龍。

燭龍的神通

《大荒北經》中詳細記載了燭龍的居住地和形象,捎帶提了一嘴他呼風喚雨的神通,但是他這些神通到底怎樣表現的呢?我們可以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找到答案: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晵(qǐ)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大荒北經》說燭龍居住在章尾山,這裡又說他是鐘山之神,是作者寫錯了,還是有兩個不同的燭龍呢?

其實,章尾山就是鐘山,在古代的訓學中,有一聲之轉的說法,就是說在漢字聲母相同的情況下,因韻母發生轉變而造成字詞的通假等現象,這裡的「章」和「鍾」就屬於這種情況,為了便於理解,可以簡單認為在這句話中,「章」和「鍾」通假。

燭龍也叫燭九陰、燭陰,他是鐘山的山神,「視為晝,瞑為夜」和《大荒北經》的記述一致,關於他呼風喚雨的神通,則表現為:吹氣就是寒冬,呼氣就是炎夏,他一般不會呼吸,一旦呼吸,就能成風。他身長千裡,這一點可以作為《大荒北經》中的註腳,也可推斷《藝文類聚》中「身長千尺」的記載為訛誤。

燭龍的地位

自《山海經》之後,中國許多古籍、詩歌中都有能看到燭龍,說法基本大同小異,如《淮南子》中就說:「燭龍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這是燭龍的形象,人面龍身,在這一類古籍中,龍身和蛇身大致是相同的意思。

屈原在《楚辭》中也寫道:「日不到,燭龍何照」,說太陽為什麼照耀不到那個地方,燭龍為什麼會發出光明——那個地方就是天之西北,在上古神話中,天的西方有一個幽冥之國,沒有太陽,哪裡的光明都來自燭龍,而郭璞在《山海經注》中就認為,燭龍之所以能發出光明,是因為他口中龍銜火精,因此可以照亮。又因為他可以為陰暗的幽冥之國帶去光明,所以又叫做「燭陰」。

由此可見,燭龍確實是一條龍,而且是鐘山的山神,但另有些記載又有所出入:

「徵燭龍令執炬兮,過鐘山而中休」。

說燭龍其實是被神仙徵召,讓他手持火把,經過鐘山的時候,在這裡休息,如果咱們把以上所有信息串聯起來,可以發現燭龍的身份非常有趣:

燭龍是一條人面龍(蛇)身且全身赤紅的龍,他可以發光,但必須依靠口中銜著的火精才行,他照亮的地方,僅限於沒有太陽的幽冥無日之國,他還被某一個段位更高的神仙,徵召到身邊為他執火照明,一天到晚非常累,只有路過鐘山的時候,才能稍作休息,因此被人們當成了鐘山的山神。

大神身邊的執火者,是不是相當於玉帝身邊的捲簾大將這麼個職位(玩笑),看起來,燭龍的身份地位並不怎麼高啊。

但是到了明朝,燭龍的地位卻蹭蹭蹭上升,明代陶宗儀著《說郛》,在這裡燭龍搖身一變,成了太陽的象徵,這也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燭龍本來就是口中銜著火精,給陰暗幽冥之所帶去光明的神龍。

從此以後,燭龍就成為了人們祭祀的對象,明清時代,就連皇家祭祀也有燭龍的位置,和另外一個上古神獸應龍一起,真正成為了龍中之神!

相關焦點

  • 山海經,山海經中最沒排面的山神,但祭祀也要有儀式感
    魯迅先生很喜歡山海經,在他得作品中多次提及山海經,他有一篇文章就叫《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不僅喜歡山海經,對山海經的研究也十分的深入。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到:山海經蓋古之巫書。
  • 《山海經》中「地位最高」的三個神獸,玉帝見了都要下跪叩首
    《山海經》作為中國最神奇的一本書籍中記載了很多神話典故,其實在玉皇大帝之前,天下還有三個神獸,他們的地位比玉皇大帝還高,雖然說他們有著非人非仙的形態,但是他們卻擁有至高無上的能力。第1個就是西王母,西王母是中國古代歷史中傳奇的人物之一,在神仙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如果根據《山海經》的記載,西王母在天界的地位應該是非常高的,可是因為他的長相,所以人們的心中虎身徵著西王母的使者,不過在《山海經》中西王母並沒丈夫,但是在《西遊記》中,西王母就是玉皇大帝的妻子,不過西王母在西域建立了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叫做西王母國,這個國家男人的地位並不是很高,只有女人才能享受到最高等的待遇
  • 上古神話中,相柳、九嬰、應龍、燭龍誰最強,燭龍只能屈居第二
    要說起上古神話,《山海經》這部奇書就不得不提。《山海經》這部最精彩離奇的古神話典籍成書於戰國中後期,是先秦神話的重要載體。《山海經》書中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有神話傳說和神仙神獸,還涉及山川、道裡、物產、礦物、祭祀、巫醫等等。
  • 上古神獸有多厲害?《山海經》中記載的神獸,其中一種身長千尺
    ,那麼,小編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上古出現的神獸們!青鳥四、白澤在古代傳說中,白澤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白澤能夠說出天下說過鬼怪的名字,也知道一切妖魔的克制和化解之法,我們現在很多民間貼春聯的時候,也會貼白澤的形象在門上,意圖驅邪鎮宅,而白澤也一直相傳有著讓人逢兇化吉的能力。
  • 山海經解答:鐘山之神燭龍眼睛裡的光,與現在的北極光有什麼關聯
    山海經解答:鐘山之神燭龍眼睛裡的光,與現在的北極光有什麼關聯《山海經》作為我國上古的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很多的奇珍異獸,當然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也是有所記載的。在上古時期,龍有很多種。其中就有一位被稱為「鐘山之神」食的燭龍。
  • 《山海經》最強兇獸排行榜!燭龍、饕餮、夔牛到底誰更厲害?
    《山海經》是國人的一個遙遠的夢。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把《山海經》稱作「古之巫書」。兩千多年來,書中描繪的那些神秘的動物、奇異的美玉、縹緲難及的山脈、湖泊一直沉澱在國人夢中,似乎有一種力量不斷引導著人們去探求它的奧妙。
  • 古代神話中萬仙之祖是鴻鈞, 那妖祖、龍祖、神祖、魔祖分別是誰?
    神話典籍中記載盤古:「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也就是說盤古大神就像一條沒有爪子的巨龍,可以呼風喚雨,控制晝夜更替。盤古大神一斧子劈開了混沌,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了地。自此,混沌不再,鴻蒙初開。盤古大神為了徹底分開天地,他頭頂天腳踏地站了足足一萬八千年之久,這也耗盡了他的神力。
  • 《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六位山神,除了鐘山之神燭陰,你還認識誰?
    那麼,我們今天便來了解一下那些個神奇的山神吧!一、燭龍。燭龍大概是《山海經》中最出名的山神之一了,一提起來,很多人都知道。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說:「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之東。」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
  • 《山海經》記載的上古龍族,神力堪比創世神,還能製成戰爭神器
    《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話資料,其豐富和古老程度,在所有先秦古籍中首屈一指。而龍是中國神話的地位極高的神獸,也是華夏文明的精神圖騰。那麼,《山海經》對上古龍族是如何描述的呢?下面,我們介紹《山海經》記載的燭龍、應龍、夔龍和黃龍,這4條龍是上古龍族的代表。
  • 古代神話中有半龍之身的十大神獸,麒麟上榜,第一種戰力遠超應龍
    虺五百年為蛟,蛟千年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山海經》古代神話中,蛟是由虺蛇修煉五百年進化而來,蛟已經有了半龍之身,但是它還沒有角,外形介於蛇跟龍之間。蛟修煉幾百年之後,就會沿江入海化龍。古代神話中,蛟化龍時一般都伴隨著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如果蛟能扛過九天雷劫,就可以變成全龍之身,如果扛不過去,就會被雷劈得修為全失甚至傷重而亡。
  • 《山海經》裡3位上古神女,九鳳被當成神獸,此女像魚又像龍
    《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女,都是備受推崇的遠古部落首領,她們的神話地位,類似於道教神話裡的女仙。眾所周知,道教女仙普遍服飾華麗,容貌絕美。那麼,《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女形象如何呢?其實,上古神女的形象與道教女仙截然不同。她們總是帶著動物的身體特徵,形象比較怪異。
  • 中國神話中,能力最強的十位「神獸」,有幾位很少人知道
    《山海經·西山經》:「西南四百裡,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陸吾是崑崙山神,而崑崙山是華夏神話的祖庭也不為過,能擔任崑崙山神,必然不是小角色。
  • 扒一扒《山海經》中的神獸與兇獸,總有一隻你會喜歡
    這些「神寵們」的原型在古籍《山海經》中可都是有跡可循的。所以今天六石帶大家來深扒一下,那些《山海經》中威風凜凜的神獸!在《山海經》記載的神獸中,六石認為鳳凰當之無愧為上古第一神獸。但是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哪一種鳳凰,都被視為是「百鳥之首」,更是與「陽剛之首」的龍並列成為「陰柔之首」。在中國古代,皇帝不僅為了鞏固統治把自己比作龍,還把一國之母的皇后比作鳳,以此來彰顯皇族至高無上的地位。如果說鳳凰是《山海經》中的第一神獸,那麒麟必須位居第二。
  • 三星堆出土,《山海經》被古樹證實,縱目面具的背後是燭龍?
    那他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又對應著何物?三星堆的出土引起了國內外廣泛學者的注意,而這個面具自然也得到了他們的關注,爭相研究這個所謂的面具究竟有何用途。一眾學者一致認為,這個縱目面具不可能是戴在臉上的,因為它十分的沉重,且製作也無比粗糙,作為面具而言是不符合常理的,最終,大家得到了被一致認可的答案,這個縱目面具很有可能是祭祀所用的。
  • 上古神話中輩分最高的兩隻神獸,麒麟和鳳凰在它們面前都是孫子輩
    例如《山海經》中的「西王母」,她本是一位「豹尾虎齒,善嘯蓬髮」的兇神,後來被道教神話體系吸納後,「西王母」變成了女仙之首,雍容華貴,光明日月,莫不由之。上古神話傳說中,千奇百怪、形狀各異的「異獸」是重要組成元素,甚至在最早出現的古神身上,都糅合了很多動物特徵。「西王母」就有虎豹的特徵,而伏羲和女媧被認為是凡人的先祖,他們兩位古神都是「半人半蛇」之身。
  • 你所不了解的上古十大神獸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志怪古籍,其中繼續了古代的民俗地理巫術宗教的內容,中國有很多神話都是記載這本書,或者從這本書裡的內容衍生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中國上古十大神獸排名。第一的神獸,可是能夠與盤古相提並論的。
  • 《山海經》上古神獸之饕餮,四大兇獸之一,有何玄機!
    有一種解釋說最初人們只是為了警示世人不要太過貪婪後來由於饕餮紋莊嚴肅穆的形象逐漸被帝王貴族逐漸當作了權利、地位和財富的象徵用來威懾子民這條記載正是學術界饕餮紋名字的來源但是這裡有兩個疑點一、按年代來說這個記載算是後人對前人行為的解釋了我們到現在也沒有找到與之佐證的文物或其他記載所以這裡面有多少的主觀臆斷
  • 《山海經》上古神獸應龍,兼具龍鳳特徵,專家:可能是商朝始祖
    龍和鳳是中國神話裡的兩大神獸。其中,龍是華夏神話體系的圖騰神獸,鳳凰是東夷神話體系的圖騰神獸。《山海經》記載的燭龍、夔龍、九鳳和三足烏等著名神獸,僅從其外表特徵,就能區分其源自何方。但是,《山海經》記載了一隻神獸,卻長著龍的身體和鳳凰的翅膀,兼具龍鳳特徵,它就是上古神獸應龍。
  • 山海經中神秘的燭龍,難道真的僅僅是極光?說法好多
    燭龍在中國古代那可是最最神秘的,睜眼白天,閉眼黑夜。山海經中也對它多有描述。但是這個東西讓人很摸不著頭腦,爭議頗多。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人說,燭龍就是極光。理由是書上對燭龍居地的描寫。這個觀點的前提就是把逴龍等同於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