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面具,古蜀人民如何用它與神交流?

2021-02-13 考古匯

面具,一種給人神秘之感的面部遮蓋物。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保存著一張國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黃金面具,它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大國寶之一的大金面具。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廳,大金面具散發著璀璨奪目的光彩。其精緻的做工、面帶的神秘微笑,不由讓人好奇:在3000多年以前,這張黃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小金面具(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出土:一處遺址大小兩張金面具

  

2001年2月,在金沙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太陽神鳥金箔以及一個小巧玲瓏的金面具等文物陸續出土。這枚金面具,則以圓臉圓頤,雙眼、大嘴鏤空,鼻梁高直的神秘色彩,引起了考古人員的關注: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寫實的人面像,精緻的做工讓人驚嘆。

  

時隔6年,距離這張小金面具不遠處的一個圓坑裡,再度出土了一張形體更大的面具:寬19.5釐米,高11釐米,厚0.04釐米,重46克,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它的造型與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兩個鼻孔,闊嘴,長方形耳朵,耳垂處各有一圓孔,下頜齊平,內折,顯得十分威嚴。這件黃金面具的出土,讓現場所有考古人員再度沸騰,因為這件金面具,差一點就與考古人員失之交臂。

  

原來,金沙遺址在2001年出土大量文物以後,博物館的建設立刻啟動。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透露,2005年,太陽神鳥金箔被評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2006年,中央電視臺為配合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做直播,地點選擇在文化遺產標誌的誕生地和出土地金沙。在直播的4個小時中,考古人員在8號祭祀坑挖了一個小坑,面積不到3平方米,當時就出土了很多精美文物。不過直播時間一結束,現場雖然沒有發掘完,考古人員還是把泥土回填了。在後來的空調布管中,管線涉及到8號祭祀坑,考古人員只有再度啟動發掘。沒想到,就在距離直播發掘處只有3釐米的地方,大金面具出現了。

  

時至今日,還能在視頻中看到面具出土時精彩而振奮的瞬間: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把一坨露出金光的泥巴取出,輕輕剝去泥土,輕輕洗掉金器上的泥沙:有眼睛、有鼻子,又是一張金面具!

大金面具

  

用途:古蜀王或巫師通神娛神的工具

  

這樣一張用黃金做成的面具,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

  

王方說,大小金面具出土的地方位於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這裡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公元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000平方米。在這一區域內,目前已發現60多處與祭祀相關的遺蹟,出土了6000餘件製作精巧的金、玉、銅、石器等,以及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這些珍貴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來奉獻給神靈的神聖祭品。

  

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圓坑內,還發現了許多紅色泥土,這是因為土裡摻雜了大量硃砂。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器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硃砂就是這些器物在奉獻給神靈之後所流的血液。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國舉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動時所使用。

  

王方說,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裡,不僅是一種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種娛神的法器,以極其珍貴的黃金面具覆蓋於青銅人頭像上,不僅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為了讓神靈歡娛,以此得到神靈的庇護。

  

不過,這樣一個有資格戴上面具和神溝通的人,顯然不可能是普通人。王方認為,「他不是王就是巫師。我們通過對三星堆和金沙的社會形態進行分析,古蜀國當時應該還是神權佔主導的政治結構,政教合一。當時的蜀王可能同時就是大巫師,他掌握著古蜀的命脈,還具有與天地溝通的法力。

謎團:為何金面具大小迥異

  

如果說大金面具是某位古蜀王或巫師通神的工具,那麼此前出土的小金面具,為何大小卻完全無法覆蓋人的面部?

  

金沙遺址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章義認為,器物大小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一種時代的風格。

  

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銅人面具,從造型風格上看,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與之極為相似,都顯得稜角分明,帶有一定誇張意味,這說明金沙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係,金沙大金面具與三星堆金面具的製作時代應較為接近。

  

然而,金沙小金面具線條圓潤,臉部豐滿,造型與大金面具迥然不同,且具有較強的寫實風格。金沙遺址曾出土的一件青銅小立人像,人像高僅14.6釐米,小金面具的面部形態尤其是眼睛形狀與之尤為相像。此外,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許多青銅器、玉器等造型也都十分小巧精緻。

  

這些器物大小的差異,說明金沙小金面具等器物的製作年代與大金面具相比相對較晚,當時的人們在對器物的大小、造型及審美的觀念上已發生了一些改變:三星堆時期造型誇張、體型巨大的器物逐漸被金沙時期的小巧精緻所取代,細膩寫實的風格成為時代的主流,因此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兩件造型各異、大小不同的金面具。

  

它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古蜀先民獨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

文章來源:四川日報 2018年11月01日第12版(原標題:國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 這張黃金面具就在成都)

責任編輯:梅雅萱

審核:郝麗君

相關焦點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探尋神秘的古蜀王都
    「千載遺珍」是整個展覽的精華部分,集中展示了金沙遺址出土的30餘件珍貴文物,包括玉圭、玉戈、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太陽神鳥金飾、黃金面具、蛙形金箔等金器,此外還有石跪坐人、石虎等石器和青銅立人、帶柄有領銅璧等青銅器。  在展廳正中央,陳列著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原件。它外徑12.53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僅0.02釐米,重20克。
  • 【三星堆博物館】通往古蜀文明的任意門
    此座規模宏大的古城是目前四川境內發現面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狹義的三星堆特指遺址內的三個黃土堆,它與北面猶如一彎新月的月亮灣,隔著古老的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並在很早以前就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將古蜀歷史的淵源從春秋戰國時期向前推進了約2000年。
  • 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中青銅器背後的秘密
    三星堆遺址有四大之「最」,分別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以及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有的專家認為大立人手中原本是握著宗教法器神筒或者玉器一類,只是在出土之前就已經掉了,也有的專家認為大立人什麼都沒握,擺出這種姿勢可能是在做法之類的行為。而不論結果是哪種說法,這件青銅大立人像身份地位的尊貴是毋庸置疑的,可能是宗教的某位領袖也可能是某一位帝王。
  • 古蜀文明綻放華光——210 件(套)文物揭開神秘古蜀面紗
    在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中,古蜀人「不曉文字,未知禮樂」。然而此次展覽卻以文物為證,勾勒出古蜀文明的華美。  古蜀文明首次整體呈現  7月19日上午10點,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北9廳正式揭幕。步入展廳,迎面而來的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很快將觀眾帶入遙遠神秘的古蜀王國。從三星堆到金沙,再到青羊宮文化時期,來自古蜀的青銅、金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吸引著觀眾眼球。
  • 「三星堆」特展上海展出,去上大探秘古蜀文化
    最近,神秘的三星堆文化來到了上海——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弘揚古蜀文明,增進長江流域文明交流互鑑,2020年11月21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展。 展覽由上海大學和四川省文旅廳共同指導、上海大學博物館與三星堆博物館聯合主辦、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協辦,該展是繼「海上明月 輕裾隨風——江南望族與海派旗袍」「越風悠悠——蕭山越文化文物展」等展覽後,上海大學博物館本年度推出的又一跨年重磅特展,旨在用精品文物概覽式展示長江上遊地區先秦時期古蜀文明成就的傑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與輝煌。
  • 古蜀秘寶巡展臺灣
    四川活動周」活動一項重要交流成果,也是我省2012年加強對臺文化交流,擴大四川影響的一場重頭戲。通過這次展覽,希望能讓臺灣民眾可以較為完整地了解歷史悠久而璀璨的古蜀文明,真切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多元化,讓兩岸共同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魚鳧圖騰與古蜀文明
    魚鳧文化也成為了古蜀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後世的古蜀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魚鳧王;魚鳧文化;圖騰崇拜;巴蜀文化   魚鳧氏是古蜀國五代蜀王中繼蠶叢、柏灌之後的第三個氏族。而以魚鳧王為代表的魚鳧氏族更是創造了極為輝煌的文明。而這種獨具魅力的文化我們把它定義為魚 鳧文化。
  • 「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展」亮相墨西哥
    新華社記者辛悅衛攝  墨西哥當地時間12月11日,「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展」在墨西哥國立世界多元文化博物館揭開面紗。此次展覽,以數位化展陳形式,展示包括太陽神鳥金箔、三星堆青銅面具等在內的50餘件文物,為當地民眾打開一扇了解四川文化的窗口。
  • 川大考古教授霍巍解讀黃金面具:東西方面具文化在西藏阿里交匯
    11月3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博導霍巍做客金沙,帶來題為《黃金面具與吐蕃金銀器》的講座。他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吐蕃王朝的黃金製作工藝,以及以黃金製作死者面具這一獨特葬俗,進而揭示這一高原王朝與高原絲綢之路的關係,展現我國多民族參與中外文化交流的輝煌歷史。金沙遺址博物館金色記憶展。
  • 古蜀文化與古巴文化
    據研究,古蜀國的大部分酒同中原地區「汁滓相將」的酒不同,是去掉滓後僅飲汁的低度發酵酒。戰國時期蜀人廟堂祭祀用的酒稱為「醴」,是一種僅發酵一宿便取用、酒汁清淡、連滓一起食用的濁酒。商周到戰國時期,蜀人的酒器在各個考古遺址中都佔有相當的比例。  農田水利  成都平原是由岷江等河流衝積而成的扇形平原,但極易遭受水害,從遠古時代起開始了最早的水利事業。
  • 青藏高原發現的古代黃金面具及其文化意義
    但進行考古學的觀察可以發現,這些黃金面具的形態不盡相同,可以分為「整體型」「拼合型」、「複合型」等不同類型,各自所蘊藏的文化意義也可能存在差別。這些黃金面具和古代中亞、西亞地區流行黃金面具的習俗之間,有共性也有特性,但很明顯都是通過「高原絲綢之路」發生的相互聯繫,東西方文明在青藏高原交流與交往,使得青藏高原的黃金面具同時具有東方和西方喪葬習俗的因素。
  •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亮相羅馬
    新華社羅馬3月25日電(記者李潔)由中國四川省文物局、義大利羅馬市文化遺產監管局聯合主辦的「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25日晚在羅馬圖拉真市場及帝國廣場博物館開幕,近百名兩國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 中國最神秘的黃金面具,曾有專家質疑,這是白種人相貌
    中國最神秘的黃金面具,曾有專家質疑,這是白種人相貌古埃及和中國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兩國在文化上也有一定的相同點。比如在埃及曾出土了一件圖坦哈蒙陵墓黃金面具,很巧的是,我們國家曾經也出土了兩個黃金面具,都是人類瑰寶。
  • 你所不知的古蜀文明
    ,「古蜀華章」還吸納了最新學術成果,揭示了古蜀文明中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信息。  三星堆與金沙遺址出土有禮器群及樂器  揚雄在《蜀王本紀》的一句「不曉文字,未知禮樂」,讓古蜀文明給後世留下了野蠻落後的錯覺。
  • 古蜀象牙之謎
    古蜀人為什麼對象牙如此感興趣,他們又是如何得到如此多成年大象的象牙呢?他們拿這些象牙派什麼用場呢?看到金沙成堆的象牙,我們會生出很多疑問,一個重大的疑問是:三千年前這麼多的象牙是從哪裡來的呢? 金沙象牙的來源,研究者有兩個推測,一說來自於西亞中亞,是古蜀由貿易得來;一說來自當時生活在成都附近的象群,是古蜀人狩獵所得。
  • 走進埃及 法老王的黃金面具
    黃金面具 10.23公斤!  生前並無多少建樹的圖坦卡蒙,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是這張重約10.23公斤的黃金面具。從金字塔到圖坦卡蒙王陵中出現的大量陪葬品可以看出,古埃及法老盛行厚葬的傳統延續了數千年。古埃及人用了長達1500年的時間逐步完成!!有人說參觀卡納克神廟其實是在讀中王國和新王國的歷史···هذا المعبد المقدس الذي بدل قدماء المصريين 1500عاما لإكماله هو أعظم المعابد في التاريخ المصري.
  • 金沙建築基址疑是「古蜀大社」 為日本神社祖型?
    金沙「古蜀大社」:3000年前蜀王祭天處謎底在昨日終於被揭曉——昨日,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公布金沙遺址又一項重要考古發現:曾出土太陽神鳥金箔、黃金面具、數以噸計象牙等寶貴文物的祭祀區「黃土臺」,實際是一座「木構高臺祭祀建築」。中國著名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認為,時光倒流至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祭祀坑內那9個圓角方形柱洞遺址之上,矗立著一座神聖威嚴的「古蜀大社」,長長的臺階、蓋滿草或樹皮的斜
  • 中國古代的青銅面具有什麼作用,你知道嗎?
    根據1976年在中國陝西省城固縣蘇村出土商代青銅人面具繪製。這個青銅面具是商代晚期的器物,現收藏在陝西省博物館。它直徑11cm,背部有二個鈕.可以方便穿系。  而三星堆遺址值班費的青銅面具則是一處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遺址,前後歷時約2000年。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雙眼呈柱狀外凸達16釐米,俗稱為「千裡眼、順風耳」。
  • 李克強贈秘魯博物館三星堆黃金面具複製品(圖)
    原標題:李克強贈秘魯博物館三星堆黃金面具複製品(圖) 了解這些既往歷史,是開啟今天兩國人民心靈的一把鑰匙。   三星堆黃金面具複製品   面對秘魯文物精品,中國總理的一句話跨越了3000年時間:「墓葬中的棉布,織得很細,透過櫥窗看,以我的經驗初步判斷,可能不低於現代工業所說的40支紗
  • 川臺學生參觀古蜀王國的都邑--金沙遺址博物館(圖)
    7月11日:(記者 孟雲)「hi熊貓 hi四川」川臺學生愛心守護大熊貓體驗營走進成都首站——「古蜀國都邑」金沙博物館,川臺學生們近距離觀看考古坑道、了解金沙歷史淵源、探尋古蜀文明 川臺學生們置身於遺蹟館中,能感受到泥土中尚未發掘的文物的氣息,也能想像到3000多年前古蜀國祭祀活動的莊嚴與盛大。據考證,金沙遺址是繼三星堆文明以後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所在,也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