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一種給人神秘之感的面部遮蓋物。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保存著一張國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黃金面具,它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大國寶之一的大金面具。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廳,大金面具散發著璀璨奪目的光彩。其精緻的做工、面帶的神秘微笑,不由讓人好奇:在3000多年以前,這張黃金面具在古蜀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小金面具(金沙遺址博物館供圖)
出土:一處遺址大小兩張金面具
2001年2月,在金沙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太陽神鳥金箔以及一個小巧玲瓏的金面具等文物陸續出土。這枚金面具,則以圓臉圓頤,雙眼、大嘴鏤空,鼻梁高直的神秘色彩,引起了考古人員的關注: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寫實的人面像,精緻的做工讓人驚嘆。
時隔6年,距離這張小金面具不遠處的一個圓坑裡,再度出土了一張形體更大的面具:寬19.5釐米,高11釐米,厚0.04釐米,重46克,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它的造型與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兩個鼻孔,闊嘴,長方形耳朵,耳垂處各有一圓孔,下頜齊平,內折,顯得十分威嚴。這件黃金面具的出土,讓現場所有考古人員再度沸騰,因為這件金面具,差一點就與考古人員失之交臂。
原來,金沙遺址在2001年出土大量文物以後,博物館的建設立刻啟動。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王方透露,2005年,太陽神鳥金箔被評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2006年,中央電視臺為配合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做直播,地點選擇在文化遺產標誌的誕生地和出土地金沙。在直播的4個小時中,考古人員在8號祭祀坑挖了一個小坑,面積不到3平方米,當時就出土了很多精美文物。不過直播時間一結束,現場雖然沒有發掘完,考古人員還是把泥土回填了。在後來的空調布管中,管線涉及到8號祭祀坑,考古人員只有再度啟動發掘。沒想到,就在距離直播發掘處只有3釐米的地方,大金面具出現了。
時至今日,還能在視頻中看到面具出土時精彩而振奮的瞬間: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把一坨露出金光的泥巴取出,輕輕剝去泥土,輕輕洗掉金器上的泥沙:有眼睛、有鼻子,又是一張金面具!
大金面具
用途:古蜀王或巫師通神娛神的工具
這樣一張用黃金做成的面具,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
王方說,大小金面具出土的地方位於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這裡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公元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000平方米。在這一區域內,目前已發現60多處與祭祀相關的遺蹟,出土了6000餘件製作精巧的金、玉、銅、石器等,以及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這些珍貴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來奉獻給神靈的神聖祭品。
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圓坑內,還發現了許多紅色泥土,這是因為土裡摻雜了大量硃砂。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器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硃砂就是這些器物在奉獻給神靈之後所流的血液。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國舉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動時所使用。
王方說,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裡,不僅是一種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種娛神的法器,以極其珍貴的黃金面具覆蓋於青銅人頭像上,不僅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為了讓神靈歡娛,以此得到神靈的庇護。
不過,這樣一個有資格戴上面具和神溝通的人,顯然不可能是普通人。王方認為,「他不是王就是巫師。我們通過對三星堆和金沙的社會形態進行分析,古蜀國當時應該還是神權佔主導的政治結構,政教合一。當時的蜀王可能同時就是大巫師,他掌握著古蜀的命脈,還具有與天地溝通的法力。
謎團:為何金面具大小迥異
如果說大金面具是某位古蜀王或巫師通神的工具,那麼此前出土的小金面具,為何大小卻完全無法覆蓋人的面部?
金沙遺址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章義認為,器物大小的差異,可能反映了一種時代的風格。
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銅人面具,從造型風格上看,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與之極為相似,都顯得稜角分明,帶有一定誇張意味,這說明金沙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係,金沙大金面具與三星堆金面具的製作時代應較為接近。
然而,金沙小金面具線條圓潤,臉部豐滿,造型與大金面具迥然不同,且具有較強的寫實風格。金沙遺址曾出土的一件青銅小立人像,人像高僅14.6釐米,小金面具的面部形態尤其是眼睛形狀與之尤為相像。此外,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許多青銅器、玉器等造型也都十分小巧精緻。
這些器物大小的差異,說明金沙小金面具等器物的製作年代與大金面具相比相對較晚,當時的人們在對器物的大小、造型及審美的觀念上已發生了一些改變:三星堆時期造型誇張、體型巨大的器物逐漸被金沙時期的小巧精緻所取代,細膩寫實的風格成為時代的主流,因此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兩件造型各異、大小不同的金面具。
它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古蜀先民獨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
文章來源:四川日報 2018年11月01日第12版(原標題:國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 這張黃金面具就在成都)
責任編輯:梅雅萱
審核:郝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