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9月16日訊:(記者李昕)「渠,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這是字典上對「渠」的解釋。在河南「紅旗渠」三個字則不單單是指這一條紅旗渠的水道,它更是指與愚公移山精神一脈相承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堅苦創業的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14、15日,「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來到林州市先後拜訪了廟荒村、紅旗渠紀念館,並探訪紅旗渠最險一段」青年洞「。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參訪紅旗渠青年洞。
連綿八百餘裡巍巍的太行山,像銅牆鐵壁一樣巋然屹立,而構築太行的山石為一種紅色的石英砂巖,非常堅硬。「鑽石的硬度為10,那這種石英砂巖的硬度為8.3。"當地的導遊介紹道。要開鑿這樣的山石,在沒有現代工程設備的條件下,其難度可想而知。
而現在眼前的這條「人工天河」紅旗渠,正是20世紀60年代,30萬林州英雄兒女,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膽魄和勇氣,靠一錘、一釺、一雙手,苦幹10個春秋,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生生在太行山脈間開闢出的一條全長達1500公裡的渠道,將北部的漳河水引入林州,也將「紅旗渠精神」永遠鐫刻在了險惡的自然環境間。
如今60年過去了,「紅旗渠精神」仍在影響著一代一代的林州人,在建設「美麗鄉村」,扶貧攻堅工作過程中,紅旗渠精神依然閃耀。
廟荒村,是林州市黃華鎮唯一的貧困村,短兩年時間,已搖身一變成為產業扶貧的先進村。「我們村是貧困村,跟一些發展較早,基礎較好的村,我們沒法比,但是我們一直在踏踏實實幹事。」廟荒村支部書記鬱林英說。
廟荒村位於林州市區西側,2000年之前,因為村裡缺水、土地薄弱,糧食產量只有500斤左右,村裡人靠外出打工維持生活。2016年8月,廟荒村在第一書記陳軍的帶領下開始對村內進行改造,通過對村子進行整體規劃,改善基礎設施,整治村容村貌,打造「渠畔人家」特色鄉村遊,大力發展民宿,帶動村民致富。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在廟荒村。
沒人敢做怎麼辦?黨員第一個上。劉明生是廟荒村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他率先將原有的6間土坯石板老房和6間磚房打造成為以住宿、餐飲為主的農家風情小院。」現在民宿的月均收入8000元。「劉明生說。
為了讓村民卸掉思想包袱,發展民宿產業,林州市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由村委會擔保,銀行可向開辦民宿的村民,提供3年免息5萬元貸款,鎮政府則為開放2間客房以上的民宿免費配備一臺空調、一臺電視。
如今,廟荒村人均收入已從2015年的4000多元上升到現在的8000多元。廟荒村一共22戶40人貧困,去年脫貧13戶25人,今年還有9戶15人,預計年底全部脫貧,實現「七通七能七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敢叫日月換新天,這就是紅旗渠精神,在支持著我們,這中間的苦和累都不算什麼,主要是希望村民過上好日子。「鬱林英說。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在紅旗渠紀念館
紅旗渠精神同樣感動到了臺灣媒體同行們,臺灣天眼日報處長田進江先生表示,「用水是關係民生的大事,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紅旗渠堪稱一個偉大的工程。」臺灣東森新聞雲記者陳政祿認為,「太行山的地質堅硬,開道、取水都很艱苦,看到太行山區的民眾一步一個腳印地做,這是兩岸現代都需要借鑑的一種精神。」
「看了紅旗渠紀念館的那些圖片,我的鼻子酸酸的。」臺灣聯合報大陸特派員王玉燕女士說,「對比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優越的年代,他們真的需要這種精神。今年正好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那麼如果將紅旗渠的這種精神,運用到各地的扶貧攻堅工作中,相信2020的目標指日可待。」(完)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