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日月換新天 「紅旗渠精神」感動兩岸媒體人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9月16日訊:(記者李昕)「渠,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這是字典上對「渠」的解釋。在河南「紅旗渠」三個字則不單單是指這一條紅旗渠的水道,它更是指與愚公移山精神一脈相承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堅苦創業的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14、15日,「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來到林州市先後拜訪了廟荒村、紅旗渠紀念館,並探訪紅旗渠最險一段」青年洞「。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參訪紅旗渠青年洞。

  連綿八百餘裡巍巍的太行山,像銅牆鐵壁一樣巋然屹立,而構築太行的山石為一種紅色的石英砂巖,非常堅硬。「鑽石的硬度為10,那這種石英砂巖的硬度為8.3。"當地的導遊介紹道。要開鑿這樣的山石,在沒有現代工程設備的條件下,其難度可想而知。

  而現在眼前的這條「人工天河」紅旗渠,正是20世紀60年代,30萬林州英雄兒女,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膽魄和勇氣,靠一錘、一釺、一雙手,苦幹10個春秋,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斬斷1250個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鑿通211個隧洞,生生在太行山脈間開闢出的一條全長達1500公裡的渠道,將北部的漳河水引入林州,也將「紅旗渠精神」永遠鐫刻在了險惡的自然環境間。

  如今60年過去了,「紅旗渠精神」仍在影響著一代一代的林州人,在建設「美麗鄉村」,扶貧攻堅工作過程中,紅旗渠精神依然閃耀。

  廟荒村,是林州市黃華鎮唯一的貧困村,短兩年時間,已搖身一變成為產業扶貧的先進村。「我們村是貧困村,跟一些發展較早,基礎較好的村,我們沒法比,但是我們一直在踏踏實實幹事。」廟荒村支部書記鬱林英說。

  廟荒村位於林州市區西側,2000年之前,因為村裡缺水、土地薄弱,糧食產量只有500斤左右,村裡人靠外出打工維持生活。2016年8月,廟荒村在第一書記陳軍的帶領下開始對村內進行改造,通過對村子進行整體規劃,改善基礎設施,整治村容村貌,打造「渠畔人家」特色鄉村遊,大力發展民宿,帶動村民致富。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在廟荒村。

  沒人敢做怎麼辦?黨員第一個上。劉明生是廟荒村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他率先將原有的6間土坯石板老房和6間磚房打造成為以住宿、餐飲為主的農家風情小院。」現在民宿的月均收入8000元。「劉明生說。

  為了讓村民卸掉思想包袱,發展民宿產業,林州市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由村委會擔保,銀行可向開辦民宿的村民,提供3年免息5萬元貸款,鎮政府則為開放2間客房以上的民宿免費配備一臺空調、一臺電視。

  如今,廟荒村人均收入已從2015年的4000多元上升到現在的8000多元。廟荒村一共22戶40人貧困,去年脫貧13戶25人,今年還有9戶15人,預計年底全部脫貧,實現「七通七能七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敢叫日月換新天,這就是紅旗渠精神,在支持著我們,這中間的苦和累都不算什麼,主要是希望村民過上好日子。「鬱林英說。

  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團在紅旗渠紀念館

  紅旗渠精神同樣感動到了臺灣媒體同行們,臺灣天眼日報處長田進江先生表示,「用水是關係民生的大事,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紅旗渠堪稱一個偉大的工程。」臺灣東森新聞雲記者陳政祿認為,「太行山的地質堅硬,開道、取水都很艱苦,看到太行山區的民眾一步一個腳印地做,這是兩岸現代都需要借鑑的一種精神。」

  「看了紅旗渠紀念館的那些圖片,我的鼻子酸酸的。」臺灣聯合報大陸特派員王玉燕女士說,「對比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在優越的年代,他們真的需要這種精神。今年正好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那麼如果將紅旗渠的這種精神,運用到各地的扶貧攻堅工作中,相信2020的目標指日可待。」(完)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敢叫日月換新天 「紅旗渠精神」感動兩岸媒體人
    在河南「紅旗渠」三個字則不單單是指這一條紅旗渠的水道,它更是指與愚公移山精神一脈相承的,自力更生,不屈不撓,堅苦創業的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14、15日,「小康路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活動來到林州市先後拜訪了廟荒村、紅旗渠紀念館,並探訪紅旗渠最險一段」青年洞「。
  • 紅旗渠精神:比太行山還巍峨的豐碑
    山西群眾說,這個山是見閻王的地方,來到這兒就不敢上去。他們說,鴴鵡崖是一個鬼門關,風卷白雲上了天;猴子爬不上,青鳥不敢爬;這是見閻王的地方,人可不敢來啊。」任羊成說。於是,排險隊站出來了。任羊成把沉重的麻繩系在身上,繩子的另一端,則用鋼釺固定在山崖頂部。之後,他凌空下到山崖外,像蕩鞦韆一樣彈起,手握鋼叉,在接觸石崖的瞬間將鬆動的山石除去。
  • 【ALAC鑄夢】「問渠」——紅旗渠精神的時代感召
    趙實書記緊緊握著老人家的手,感慨的說:「紅旗渠的事跡感動了幾代人,您是時代的楷模、是真正的英雄!」第二天一早,她攔住來擔水的鄉親們,告訴大家,他們家要擔第一擔水。鄉親們明白他們母子二人是在用這種方式紀念因修渠而去的親人。全村人滿含熱淚,看著張買江擔著第一擔水和母親回了家。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
  • 紅旗渠精神是什麼
    編者按  2015年4月20日,《學習時報》刊發了中共安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林青的署名文章《紅旗渠精神是什麼》。文章立足於忠誠、乾淨、擔當的時代要求,從對黨忠誠、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服務群眾、為民造福的宗旨意識,敢想敢為、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的工作態度,嚴格自律、廉潔奉公的廉政意識等方面深刻詮釋了當代紅旗渠精神的豐富內涵。
  • 河南蘭考:敢叫日月換新天 群眾圓了脫貧夢
    「蘭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換新天。」2017年,蘭考打贏脫貧攻堅戰,順利實現「三年脫貧、七年小康」承諾,摘掉貧困縣的「窮帽子」。 桐花飄香,生機蓬勃。4月25日,「網絡名人看河南」活動考察團一行來到開封蘭考,實地走訪蘭考縣展覽館、東壩頭鄉張莊村、谷營鎮愛心美德公益超市、堌陽鎮徐場村等,探尋蘭考脫貧新變化。
  • 紅旗渠——林州人的精神財富
    文/張愛梅林州,過去叫林縣。這裡最著名的是紅旗渠。人們都說有一種精神叫紅旗渠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它是一個標杆,一個名片。隨著紅旗渠的竣工,紅旗渠精神遠揚海內外。人們讚美和謳歌紅旗渠精神,學習紅旗渠精神。每天都有人到此參觀,許多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紅旗渠紀念館、在青年洞前宣誓,學習紅旗渠精神,爭做新時代好學生。本次國培學習,很榮幸地來到位於河南、河北、山西交界處的紅旗渠,親眼所見巍巍太行綿延悠長,悠悠碧水紅旗渠中流淌。
  • 紅旗渠 | 榮獲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營地)
    紅旗渠風景區榮獲全國研學旅行基地(營地),全國研學旅行認定委員會進行授牌,紅旗渠研學再上新臺階。紅旗渠研學旅行紅旗渠的研學資源得天獨厚,研學旅行呈現出蓬勃之勢,先後榮獲全國研學旅遊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20多項國家榮譽,成為研學旅行的重要場所。
  • 雲山蒼蒼、溪水潺潺——淺讀張一尊《敢叫日月換新天》
    年 款識:敢叫日月換新天,一九六四年夏暮,張一尊。 鈐印:張(白文)、一尊(朱文) 跋印:訓德印信(白文)、肖形印 鑑藏印:蓮池藏寶(白文) 雲山蒼蒼、溪水潺潺——淺讀《敢叫日月換新天》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大寨之路》長篇通訊並配發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
  • 精神之渠永不斷流——紅旗渠精神新時代傳承錄
    新華社鄭州9月14日電 題:精神之渠永不斷流——紅旗渠精神新時代傳承錄  新華社記者王丁、李亞楠、雙瑞這條精神之渠,來自飽含中華民族氣質的太行山脈。  紅旗渠,讓磨礪千年的民族精神化為有形的「人工天河」,奔流至今。  張益智出生第二年,1500多公裡的紅旗渠全面建成。那是1969年7月,剛結束十年奮戰的林州人豪氣幹雲,「引水如牽牛,劈山如切菜」。  耳濡目染下,張益智繼承了太行山石般堅硬的個性。
  • 大力弘揚新時代奮鬥精神,弄通紅旗渠三問
    紅旗渠是一個驚豔的高山引水工程,更是一座記載新中國的創造激情和奮鬥足跡的時代豐碑。周恩來總理親切地稱之為「人工天河」,人們讚譽其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中國的水長城」「太行山上的藍色飄帶」。2019年9月25日,紅旗渠建設者(集體)被黨和國家授予新中國「最美奮鬥者」的榮譽。
  • 話劇《紅旗渠》觀後感
    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不再受沒水喝的苦,為了改天換地,以楊貴為首的林縣縣委班子帶領著全縣人民不等不靠,寧肯苦幹,決不苦熬,寧肯流血,決不流淚。他們積極想辦法,跑門路。當時施工期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動亂時期,工程浩大,技術裝備又十分簡陋,資金和食物十分短缺,每天只有六兩糧食和著野菜充飢。
  • 永信青年走進紅旗渠,追尋紅旗渠精神
    2020年8月3日,洛陽師範學院永信班實踐團成員來到河南省林州市的紅旗渠,開展了一個「走進紅旗渠,追尋紅旗渠精神」的活動。 紅旗渠是一項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其中,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的紅旗渠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望著那宛如一條玉帶,蜿蜒曲折地流淌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中的紅旗渠,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仿佛浮現在了永信青年的眼前。
  • 歷久彌新永不過時的紅旗渠精神
    在紅旗渠建設過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不僅記載了林縣人民那段戰天鬥地的奮鬥歷程,而且成為我們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然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自力更生:「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愚公移山」的故事便是自力更生、不懈奮鬥的生動寫照。
  • 話劇《紅旗渠》:強大精神力量讓神話變成現實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湧動在其間的強大精神力量,正因為這一精神,當年的太行人民不管遇到什麼艱難困苦和人為誤解,都能挺得住、不動搖,都能「重新安排林縣山河」,最終讓「愚公移山」式的神話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使得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這湧動其間的精神就是被人們廣為讚頌的「紅旗渠精神」。
  • 房車露營在紅旗渠下,雨中遊覽紅旗渠青年洞景區
    紅旗渠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是人定勝天精神的一個奇蹟,在太行山脈,為解決水的問題,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引水工程,但紅旗渠無疑是最大的創業洞如果說去青城山在雨中你感受的是道家超世脫俗的精髓,那來到紅旗渠你感受的就是一種認定勝天,戰天鬥地
  • 扶風縣「紅旗渠」瓦罐嶺精神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這裡曾發生了一件震動三秦大地的事件,黃堆公社舉一社萬眾之力,在瓦罐嶺等幾座山開山劈石,修路鑿洞,修渠引水惠民工程已峻工四十個春秋歲月,成為令人敬仰讚譽的扶風「紅旗渠」—瓦罐嶺精神。老友郭多武曾幾次相邀我去瓦罐嶺寶雞觀山生態養殖業有限公司採風、觀景、悟道,傳承弘揚紅色傳統文化。終因事務繁雜,難以成行。
  • 話劇《紅旗渠》:鄉土中國樹立的精神豐碑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河南林縣人民歷時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的「人間天河——紅旗渠」,一直是當代作家、劇作家創作的重大題材。在人們心中,紅旗渠已進入到文化層面,成為民族膽識和民族精神的一種象徵。所以,寫紅旗渠就是寫一種品格、一種文化。
  • 紅旗渠 | @所有人 您有一份不可錯過的假期攻略
    此時的紅旗渠秋意濃厚,帶上家人赴一場紅旗渠之約,一起看太行美景,感悟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風景區設置國慶、中秋打卡地,以及紅色主題快閃,讓我們一起用最特別的方式為祖國慶生!,讓我們和家人一起暢遊紅旗渠,不僅可以買到純天然、無公害的農產品,滿載而歸,還可以品嘗到地道的特色美食。
  • 林州人民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鳳凰雙展翅,紅旗渠的姑娘們,個個賽兒男,這位郝改秀,能夠雙手掌鋼釺。    劈開太行千重山    今日新林州十年的艱辛與智慧、十年的心血與砥礪、十年的追夢與收穫,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深刻詮釋了「實幹興邦」的箴言。    千年期盼,一朝夢圓。1969年7月,紅旗渠工程全部竣工。    時空流轉,穿越千年。林縣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話永遠定格在太行山上。紅旗渠精神照亮了那段艱苦的歲月,激勵著這裡的人們執著地守望精神家園,續航夢想、書寫傳奇。
  • 郭鳳蓮:讓更多鄉村「敢叫日月換新天」
    面對全國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心繫农村的她擲地有聲回應:「大寨一直都和大家手拉著手,一起往前走,要讓更多鄉村也能『敢叫日月換新天』!」2014年3月1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圖為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在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