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尊《敢叫日月換新天》
尺寸:139cm x 70cm,約8.8平尺,設色紙本鏡片;
創作年代:1964年
款識:敢叫日月換新天,一九六四年夏暮,張一尊。
題跋:毛田寫生。讀一尊先生作品,謹記之,朱訓德。
鈐印:張(白文)、一尊(朱文)
跋印:訓德印信(白文)、肖形印
鑑藏印:蓮池藏寶(白文)
雲山蒼蒼、溪水潺潺——淺讀《敢叫日月換新天》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大寨之路》長篇通訊並配發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向全國吹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進軍號。「農業學大寨」是當時毛澤東及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發動的以大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改變山區窮困落後面貌為榜樣的群眾性運動,其主旨是探索農業發展道路,解決人口大國人民生存與經濟發展問題。這場運動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結束,直接影響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達16年之久,並為中國農業發展史卷留下深刻印痕。
嶽陽縣毛田區當時是湖南「農業學大寨」的典型,一個「學大寨趕毛田」的口號使其成為享譽全國的農業戰線一面紅旗。毛田地處湖南東北部邊遠山區窮山溝。在1960年代初「三年苦日子」困難時期,毛田人沒有被自然災害和困難壓倒,而是迎著困難爬陡坡,學習大寨精神,將改天換地,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鬥志與科學態度相結合,因地制宜,以治山治水為主線,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壘石造田,挖溝修渠,開闢梯田,引水上山等以農田基本建設為中心的多種農業生產活動,改善山區窮山惡水落後面貌,把荒山禿嶺改造成農、林、牧、副各業全面發展的新山區。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兼湖南省委書記的胡耀邦在此暢吟「雲山蒼蒼,渠水泱泱,志龍之風(當時毛田區委書記叫許志龍),山高水長」的詩句。時任省委書記兼湘潭地委書記的華國鋒三上毛田取經,把毛田的鄉土氣息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實幹精神升華為「貴在鼓勁」的文章,在1963年4月2日的《新湖南報》上發表,1963年10月,中共中央理論刊物《紅旗》雜誌發表了總結毛田經驗的《可貴的革命幹勁》一文,毛田從而走出山溝,走向全國。毛澤東1964年在湖南接見全省縣委書記,對時任嶽陽縣委書記張月桂說:「你們嶽陽的工作搞得不錯,出了個毛田。」毛澤東還問華國鋒:「從嶽陽到毛田怎麼走?」華國鋒說:「有將近100公裡,其中有幾十公裡不通汽車(當時)。」毛澤東笑著說:「給我弄輛牛車去也行啊!」
現在的毛田
此幅《敢叫日月換新天》(也稱「毛田寫生」)正是主張深入生活,善於躬身其境寫生、寫真、寫實的張一尊先生當時在毛田學習和體驗生活的藝術創作,是實情實景的真實寫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走近畫圖,就看到墨綠挺拔的青松敞開胸襟暢懷迎客,淺清石秀的渠溪長流不斷,依地勢形成的農田錯落有致,青瓦粉牆的農家平房穩實素雅,山谷兩邊的梯田翠綠金黃,遠處的雲山雄姿多彩。尤為點晴的是自山下而仰山巔,那牛耕人種,改天換地的勞動場景催人奮發。仔細觀察,畫面右上角點綴的人物栩栩如生,戴著草帽弓著腰,或吆牛犁耕,或播種育苗,或採茶摘果……觸景生情,筆者似同享到毛田人在那高山之巔辛勤勞動和喜獲豐收的歡歌笑語!
此畫結構以「山有三遠」為基本,高遠為主,平遠、深遠交錯,構圖嚴謹細緻,層次分明,彩墨淋漓,濃淡妙合,靜中有動,一派生機,形神兼備,情景交融,意境深邃,耐人尋味,既展示了毛田溪清石秀,山高水長的自然風貌,又謳歌了毛田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時代精神,是一幅地方特色與時代風格相得益彰的中國山水畫傑作。
值得一提的是,一尊先生山水畫過往以樸澹之水墨、淺絳多見,此等彩墨山水罕遇。是否他老人家當時看到並躬身親歷毛田人治山治水改變山區窮困面貌的動人場景,為毛田這雲山蒼蒼、溪水潺潺,可以觀、可以居、可以遊的天人合造之桃花園仙境所陶醉、吸引、激發而萌生新的畫藝變法之念?
鹹忠顏體大楷毛澤東詩詞《七律·到韶山》
早在1947年,陶廣先生(1887-1951,抗日愛國將領,抗戰勝利後退役隱居西湖。)著文《張一尊的學養》中稱:」張一尊者,家乾城,與餘之袍澤舊友,軍人中之學養兼修者也。胸次浩大,遊心藝術,雖軍務倥傯之際,暇輒研習,不稍間斷。二十年前,即以畫馬名於時。篆法繹山,隸鑑漢魏,山水以宋之郭河陽,元之黃鶴山樵為法。但臨其意,而未嘗臨其本,此而高人一等也。邇來同客武林,得觀近作。士別三日,造詣精進。山水且優於畫馬,識者許之,蓋以遒勁之筆力,寫胸中之懷抱,一丘一壑,無不瀟灑出塵,運腕虛靈,氣勢磅礴,而水墨淋漓,濃淡妙合……」
黃鐵山
1991年,時任中國美協理事、湖南省美協主席黃鐵山先生在湘西德夯風景區由黃永玉先生題寫匾額的「一尊亭」落成典禮上致詞:「張一尊是享譽全國的國畫大師。他畫馬盛名遠揚,他的《冒雨搶耕》等作品,開拓了以中國傳統繪畫表現現實生活的先河。因此,他在藝術上的功績是永垂史冊的。」
2015年,中國美協理事、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美協主席朱訓德在《張一尊湖湘山水寫生八景》上題跋:「人皆知張一尊先生天馬行世,襟懷偉岸豪爽,而不知筆墨極平和又極高明又極樸素蒼渾,又朗然法外,又合乎大道精微,可列三百年來山水大家之列」,2018年德公詩題尊翁畫《六牛圖》曰:「馬享北徐(悲鴻)南張譽,山水逸入桃花源。畫牛氣韻媲韓滉,德藝雙馨一尊師。」欣賞此畫,亦可佐證先生之名確不虛傳也。
餘愛讀畫,但不善評畫,緣仰慕一尊先生德高藝精,馨溢畫壇,感恩賢良博學、豁達開明的吳佩君老夫人將心藏半個多世紀的稀世珍品慨讓供世人賞析。故不諱學識淺薄,覓借前人及行家論述並直抒淺見,旨在拋磚引玉,共品佳圖。遺謬之處,敬請諸君賜教。
己亥立秋 蓮池主人 於蓮池書舍北窗
張一尊
張一尊(1902.2.14-1973.3.28),土家族,湖南吉首人。中學畢業後考入武衛軍學兵營,後入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身即黃浦軍校)深造,歷任連長、營長、團長、少將視察等職。擅畫馬,享「北徐(悲鴻)南張」之譽,亦擅畫山水、翎毛、花卉等,其書法、篆刻、詩文亦自成風格。
1935年後在南京、桂林、重慶、上海、武漢、長沙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其德藝素養曾獲章士釗、李健吾等文壇名宿高度評價。1946年辭去軍職以繪畫為業,定居長沙。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省參事室參事、湖南省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30年代其與粟谷青、周磊村等組建「瀟湘書畫社」,曾被華中高藝聘為軍訓主任兼國畫教員、校董事會董事。1962年長沙晚報發表其《漫談畫馬》連載,1963年出版《國畫技法常識》(湖南人民出版社《毛筆畫冊》),1982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張一尊畫輯》,2003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張一尊》。其代表作有《百駿圖》《八駿圖》《六牛圖》《冒雨搶耕》《韶山全景圖》《毛田寫生》《梅花清影軸》等。
先生畫跡亦似其人,偉岸之姿似松柏清癯,行止如梅筠,蓋為湘上一代盟首宗師,為湖湘書畫界培育人才頗多,聶南溪、王超塵等名家曾拜其為師。其作品曾獲齊白石、黃賓虹等大師題跋讚譽,生平傳略載入《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等典籍。
朱訓德
朱訓德1954年生,湖南湘鄉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湖南省美協主席,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其作品曾獲第二屆青年美展銀獎,加拿大國際水墨畫藝術大展獲金獎,湖南省文學藝術創作榮譽獎,並獲得國務院人民藝術家稱號、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獎章。
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日本當代美術館、聯合國總部以及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許多重要機構珍藏,並在《美術》《中國畫家》等近百家美術文化學術刊物發表。出版著述有《朱訓德作品集》《朱訓德畫文集》《藝術大家朱訓德》《中國畫二十家》等十餘部畫集、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