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換新天---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2020-12-13 湖南日報

    新華社長沙10月5日電(記者 劉紫凌 袁汝婷 帥才) 湖南韶山,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故鄉。他在這裡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農村支部之一,也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

    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500餘人為革命獻身,144人被認定為革命烈士。這也曾是一方貧瘠的土地:山脈虎踞龍盤,山谷溝壑眾多,偏僻艱苦。

    數十年來,韶山人民風雨兼程、頑強拼搏,讓窮山溝換了新顏。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者再訪韶山,聽當地村幹部描繪奮鬥圖景,共話山鄉巨變。

      自力更生:肩挑手搬修水利

    「韶山沖來衝連衝,十戶人家九戶窮;有女不嫁韶山沖,柴棍紅薯度一生。」黨的十九大代表、74歲的韶山村黨委第一書記毛雨時說,這首打油詩曾是韶山的真實寫照。

    可他記憶中最鮮活的,卻是一首打夯號子:「團結起來,誒嘿!大辦水利,誒嘿!」

    1956年夏天,久旱不雨的韶山晚稻減產五成,掀起大修水利的熱潮,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1967年,二十出頭的毛雨時背起鋪蓋、擔著簸箕,住到了工地上。「幾千人幹活,靠的就是肩挑手搬。」毛雨時回憶,在缺糧少油的年代,大家靠紅薯果腹。「老吃紅薯不好消化,撐得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毛雨時和其他青壯年們一擔擔挖出泥土,壘在堤上,再用夯一層層壓實。八九個人才能抬起一個夯,大家喊著號子,勁往一處使。

    中共韶山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資料記載,在韶山興修水利的高潮階段,工程指揮部使用拖拉機發電照明,組織幹部群眾分批夜戰。

    燈火通明,點亮了無數個奮戰的夜晚,也點亮了韶山人民戰勝飢餓的決心——

    1958年至1962年,大約5年間,當時的「韶山人民公社」累計投勞72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71.92萬立方米,建成3座水庫,整修1000餘口山塘,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萬餘畝。

    接二連三的自然災害,曾讓韶山的國民經濟嚴重受損。可是,這裡的人民懷著戰勝貧瘠的迫切願望,肩挑手搬,自力更生,為韶山後來的「蝶變」打下基礎。

    追求小康:窮則思變活經濟

    韶山銀田村村主任顏昌為,有個飢餓昏暗的童年——

    20世紀70年代初,顏家7口人住著茅草房,全部的電器就是兩個燈泡,房頂牆角挖個洞,1個燈泡勉強照亮兩三間屋。困難時期,每人每天只能吃1碗飯。有一天,10歲的弟弟哭著要吃兩碗,父親就沒吃上。

    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銀田村實施,讓老百姓過上了「想吃幾碗飯就吃幾碗飯」的日子。

    同年冬天,相隔不遠的韶山村,耕地山林也承包到戶。毛雨時回憶,不久後,糧食開始年年有餘。

    「光吃飽還不夠,得掙錢啊。」毛雨時、顏昌為都記得,變化是那時開始的——

    1981年,韶山村村民胡雪梅做起了鋼筆刻字的生意,「參觀韶山留念」,刻6個字5分錢,生意紅火。

    銀田村村民龍正良也發現商機:電力改造升級,催生了旺盛的電桿需求。他帶領村民做水泥電桿,銀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電桿之鄉」。

    3年後,54歲的村婦湯瑞仁用1塊錢買了兩斤綠豆,7毛錢買了1斤白糖,挑著熬好的綠豆粥來到路邊,卻不好意思叫賣。「有遊客問『稀飯賣嗎』,我說『你喝吧,看著給』,第一天就賺了5塊多。」

    1987年,湯瑞仁開起了「毛家飯店」——土屋擺上四方桌,菜譜是紅燒肉、火焙魚、豆豉辣椒,客人絡繹不絕。

    「老百姓覺得做生意丟人。我們花了很大工夫扭轉觀念。」毛雨時、顏昌為都說,那幾年,韶山的幹部們反覆動員老百姓走向市場。

    漸漸地,小山衝裡,一棟棟商店、樓房豎了起來。

    1992年,外省老闆來到韶山村投資建鐘錶廠。一年後,毛雨時帶著手錶樣品輾轉大連、天津跑銷售,賣出10萬餘枚。那年起,村裡給老人發春節慰問金,傳統延續至今。

    1997年,韶山成為湖南省第一個「農村基本小康縣(市)」;20世紀末,韶山村成功晉級為湖南首個「小康村」。

      發展示範:提高質量謀幸福

    今年9月,韶山村黨委書記毛春山帶領村委班子,在村裡建了個垃圾分類站。這兩年,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其中環境治理是一場「硬仗」。

    過去粗放式的發展,給韶山留下許多陳舊老化的飯店旅館,建於1986年的紅日飯店就是典型。

    2017年,毛春山找到飯店老闆賀賽,希望對方停工配合整修,並支付一部分費用。他找來設計師,將整修規劃做成彩色實景圖,送給賀賽。

    精緻的樓房、平整的前坪、蔥鬱的綠植……效果圖把原本不情願的賀賽說動了,紅日飯店成了韶山村環境整治的頭一家「樣板間」。

    兩個月後,效果圖變成了村民們眼前的現實。漸漸地,以政府出資85%、農戶出資15%的模式,全村200多棟房屋的整修在2018年全部完成。

    今年秋季,記者來到韶山村,只見青色的石磚路平整寬闊,金黃的桂花紛飛飄落,古樸的建築整齊排列,房前屋後一塵不染……

    當年的「窮山溝」,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型——

    2016年,韶山順利實現全面小康;2018年,人均GDP達9.3萬元,高出全省人均值4萬元;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它被列為湖南首個綠色GDP評價改革試點城市,先後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市」等多項榮譽。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韶山,日新月異的「山鄉巨變」讓無數人為之嚮往。

    人們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重溫初心。從故居參觀,到重溫入黨誓詞、聆聽特色黨課,紅色教育形式不斷創新豐富。2018年,韶山累計接待遊客2382萬人次。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這裡更是車潮人海。據統計,10月1日、2日兩天,小小的韶山沖接待的海內外遊客達11.78萬人次。

    在中共韶山特別支部歷史陳列館,年過古稀的毛雨時經常為遊客們當義務講解員。「十八大以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嚮往,不僅要吃飽飯、腰包鼓,還要環境好、生態美、社會風氣正。我們從追求富裕,走向了追求幸福。」毛雨時說。

相關焦點

  • 敢教日月換新天---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新華社長沙10月5日電(記者 劉紫凌 袁汝婷 帥才) 湖南韶山,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故鄉。他在這裡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農村支部之一,也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    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500餘人為革命獻身,144人被認定為革命烈士。
  • 湖南:脫貧攻堅 敢教日月換新天
    原標題:敢教日月換新天   ■ 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從2012年至2019年,747萬人脫貧,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13.43%降至0.36%,剩餘19.9萬貧困人口已具備脫貧條件——這是湖南在這場偉大實踐中交出的答卷。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 敢教日月換新天
    ■ 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 各級黨政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必須增強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親力親為抓。 ——習近平 湖南日報記者 唐婷 中國的脫貧攻堅,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實踐。 從2012年至2019年,747萬人脫貧,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13.43%降至0.36%,剩餘19.9萬貧困人口已具備脫貧條件——這是湖南在這場偉大實踐中交出的答卷。
  • 時政微紀錄丨敢教日月換新天
    時政微紀錄丨敢教日月換新天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講述這個故事廣為人知6年多前在湘西十八洞村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成為指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方略由此改變了無數十八洞村、沙洲村的面貌2020年9月16日脫貧攻堅進入最後的收官階段總書記來到「精準扶貧」理念提出之地——湖南
  • 敢教日月換新天(國畫)
    敢教日月換新天敢教日月換新天>   這是白族畫家反映少數民族農民墾荒的作品,畫面是常見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遠處披綠的梯田表明了日月換新天的美好未來
  • 敢教日月換新天
    ■ 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 各級黨政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必須增強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親力親為抓。 ——習近平 湖南日報記者 唐婷 中國的脫貧攻堅,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實踐。 從2012年至2019年,747萬人脫貧,51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13.43%降至0.36%,剩餘19.9萬貧困人口已具備脫貧條件——這是湖南在這場偉大實踐中交出的答卷。
  • 大大用典【敢教日月換新天】
    要特別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情懷,凡事探求就裡、「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摘自習近平在河南蘭考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原文】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毛澤東《到韶山》【解釋】「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 湖南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丨敢教日月換新天
    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唐婷 編輯:劉經綸 ■ 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各級黨政幹部特別是一把手,必須增強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親力親為抓。
  • 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三湘大地70年巨變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三湘大地70年巨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敢教日月換新天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敢教日月換新天 2020-07-03 05: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解放軍報評論員:激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
    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始終保持一種敢做善成的勇氣,保持一種逆勢而上的豪氣,不怕矛盾複雜、不怕任務艱巨、不怕責任重大,敢於挑起重擔,敢於克難制勝,敢於奮勇爭先。這種革命英雄主義不僅過去需要,現在和將來也需要。   現在,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在當代革命軍人肩上。實現強軍目標,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壓力和挑戰,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匯聚磅礴的力量。
  • 「貴州日報評論員文章」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黃大發絕壁鑿渠撼天動地,鄧迎香愚公移山盪氣迴腸,餘留芬激情追夢帶富一方,潘學軍紮根基層核桃興農,花茂村苦幹實幹花繁葉茂,威寧自治縣農村產業革命沸騰高原……黃大發絕壁鑿渠黨的十八大以來,激情燃燒的貴州人,牢記囑託、感恩奮進,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
  • 雲山蒼蒼、溪水潺潺——淺讀張一尊《敢叫日月換新天》
    張一尊《敢叫日月換新天》 尺寸:139cm x 70cm,約8.8平尺,設色紙本鏡片; 創作年代:1964年 款識:敢叫日月換新天,一九六四年夏暮,張一尊。
  • 敦化各界以不同方式觀看《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
    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講武堂》欄目2020年12月13日17點54分播出《敢教日月換新天》之《走進革命老區縣敦化》節目預告在敦化市融媒體中心各平臺發布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12月13日開始,吉林省敦化市社會各界以不同方式觀看節目,並引發熱烈反響。
  • 不得不讀的一首毛澤東七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出生於湖南湘潭,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同時也是偉大的詩人和書法家。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韶山,是毛主席的故鄉,年少的毛主席出鄉關,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終於在建國後的第十年,毛澤東才得於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鄉,一別32年,故鄉的面貌全變了!
  • 解放軍報評論員:激發「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
    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始終保持一種敢做善成的勇氣,保持一種逆勢而上的豪氣,不怕矛盾複雜、不怕任務艱巨、不怕責任重大,敢於挑起重擔,敢於克難制勝,敢於奮勇爭先。這種革命英雄主義不僅過去需要,現在和將來也需要。   現在,強軍的責任歷史地落在當代革命軍人肩上。實現強軍目標,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壓力和挑戰,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匯聚磅礴的力量。
  • CCTV發現之旅頻道將於3月31日播出《敢教日月換新天》
    『品質』敢教日月換新天 將於3月31日在CCTV-發現之旅頻道播出 【首播時間】周二(3月31日):22:15
  • 「貴州日報評論員文章」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黃大發絕壁鑿渠撼天動地,鄧迎香愚公移山盪氣迴腸,餘留芬激情追夢帶富一方,潘學軍紮根基層核桃興農,花茂村苦幹實幹花繁葉茂,威寧自治縣農村產業革命沸騰高原……黃大發絕壁鑿渠黨的十八大以來,激情燃燒的貴州人,牢記囑託、感恩奮進,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
  • 「記者探訪脫貧路」開慧村:敢教日月換新天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周小雷實習生 劉凌7月19日下午,大雨滂沱,記者從長沙市區驅車,不到1小時就到了長沙縣開慧鎮開慧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的開慧村,早已換了一番模樣。「如今組組通了路燈,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幾年前自己家的危房也重新修建了,今天的景象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今年53歲的貧困戶梁細蓮,看到記者的到來難掩心中喜悅之情。梁細蓮的丈夫於2011年因病過世,兒子那年讀高二,孤兒寡母家裡生活艱難。
  •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到韶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1911年,毛澤東第次走出故 鄉韶山到長沙求學。 臨行時還改寫了一首詩以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這一年他只有 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