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0月5日電(記者 劉紫凌 袁汝婷 帥才) 湖南韶山,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故鄉。他在這裡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最早的農村支部之一,也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
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500餘人為革命獻身,144人被認定為革命烈士。這也曾是一方貧瘠的土地:山脈虎踞龍盤,山谷溝壑眾多,偏僻艱苦。
數十年來,韶山人民風雨兼程、頑強拼搏,讓窮山溝換了新顏。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記者再訪韶山,聽當地村幹部描繪奮鬥圖景,共話山鄉巨變。
自力更生:肩挑手搬修水利
「韶山沖來衝連衝,十戶人家九戶窮;有女不嫁韶山沖,柴棍紅薯度一生。」黨的十九大代表、74歲的韶山村黨委第一書記毛雨時說,這首打油詩曾是韶山的真實寫照。
可他記憶中最鮮活的,卻是一首打夯號子:「團結起來,誒嘿!大辦水利,誒嘿!」
1956年夏天,久旱不雨的韶山晚稻減產五成,掀起大修水利的熱潮,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1967年,二十出頭的毛雨時背起鋪蓋、擔著簸箕,住到了工地上。「幾千人幹活,靠的就是肩挑手搬。」毛雨時回憶,在缺糧少油的年代,大家靠紅薯果腹。「老吃紅薯不好消化,撐得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毛雨時和其他青壯年們一擔擔挖出泥土,壘在堤上,再用夯一層層壓實。八九個人才能抬起一個夯,大家喊著號子,勁往一處使。
中共韶山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資料記載,在韶山興修水利的高潮階段,工程指揮部使用拖拉機發電照明,組織幹部群眾分批夜戰。
燈火通明,點亮了無數個奮戰的夜晚,也點亮了韶山人民戰勝飢餓的決心——
1958年至1962年,大約5年間,當時的「韶山人民公社」累計投勞72萬個工日,完成土石方71.92萬立方米,建成3座水庫,整修1000餘口山塘,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萬餘畝。
接二連三的自然災害,曾讓韶山的國民經濟嚴重受損。可是,這裡的人民懷著戰勝貧瘠的迫切願望,肩挑手搬,自力更生,為韶山後來的「蝶變」打下基礎。
追求小康:窮則思變活經濟
韶山銀田村村主任顏昌為,有個飢餓昏暗的童年——
20世紀70年代初,顏家7口人住著茅草房,全部的電器就是兩個燈泡,房頂牆角挖個洞,1個燈泡勉強照亮兩三間屋。困難時期,每人每天只能吃1碗飯。有一天,10歲的弟弟哭著要吃兩碗,父親就沒吃上。
1981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銀田村實施,讓老百姓過上了「想吃幾碗飯就吃幾碗飯」的日子。
同年冬天,相隔不遠的韶山村,耕地山林也承包到戶。毛雨時回憶,不久後,糧食開始年年有餘。
「光吃飽還不夠,得掙錢啊。」毛雨時、顏昌為都記得,變化是那時開始的——
1981年,韶山村村民胡雪梅做起了鋼筆刻字的生意,「參觀韶山留念」,刻6個字5分錢,生意紅火。
銀田村村民龍正良也發現商機:電力改造升級,催生了旺盛的電桿需求。他帶領村民做水泥電桿,銀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電桿之鄉」。
3年後,54歲的村婦湯瑞仁用1塊錢買了兩斤綠豆,7毛錢買了1斤白糖,挑著熬好的綠豆粥來到路邊,卻不好意思叫賣。「有遊客問『稀飯賣嗎』,我說『你喝吧,看著給』,第一天就賺了5塊多。」
1987年,湯瑞仁開起了「毛家飯店」——土屋擺上四方桌,菜譜是紅燒肉、火焙魚、豆豉辣椒,客人絡繹不絕。
「老百姓覺得做生意丟人。我們花了很大工夫扭轉觀念。」毛雨時、顏昌為都說,那幾年,韶山的幹部們反覆動員老百姓走向市場。
漸漸地,小山衝裡,一棟棟商店、樓房豎了起來。
1992年,外省老闆來到韶山村投資建鐘錶廠。一年後,毛雨時帶著手錶樣品輾轉大連、天津跑銷售,賣出10萬餘枚。那年起,村裡給老人發春節慰問金,傳統延續至今。
1997年,韶山成為湖南省第一個「農村基本小康縣(市)」;20世紀末,韶山村成功晉級為湖南首個「小康村」。
發展示範:提高質量謀幸福
今年9月,韶山村黨委書記毛春山帶領村委班子,在村裡建了個垃圾分類站。這兩年,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其中環境治理是一場「硬仗」。
過去粗放式的發展,給韶山留下許多陳舊老化的飯店旅館,建於1986年的紅日飯店就是典型。
2017年,毛春山找到飯店老闆賀賽,希望對方停工配合整修,並支付一部分費用。他找來設計師,將整修規劃做成彩色實景圖,送給賀賽。
精緻的樓房、平整的前坪、蔥鬱的綠植……效果圖把原本不情願的賀賽說動了,紅日飯店成了韶山村環境整治的頭一家「樣板間」。
兩個月後,效果圖變成了村民們眼前的現實。漸漸地,以政府出資85%、農戶出資15%的模式,全村200多棟房屋的整修在2018年全部完成。
今年秋季,記者來到韶山村,只見青色的石磚路平整寬闊,金黃的桂花紛飛飄落,古樸的建築整齊排列,房前屋後一塵不染……
當年的「窮山溝」,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典型——
2016年,韶山順利實現全面小康;2018年,人均GDP達9.3萬元,高出全省人均值4萬元;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它被列為湖南首個綠色GDP評價改革試點城市,先後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市」等多項榮譽。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韶山,日新月異的「山鄉巨變」讓無數人為之嚮往。
人們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重溫初心。從故居參觀,到重溫入黨誓詞、聆聽特色黨課,紅色教育形式不斷創新豐富。2018年,韶山累計接待遊客2382萬人次。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這裡更是車潮人海。據統計,10月1日、2日兩天,小小的韶山沖接待的海內外遊客達11.78萬人次。
在中共韶山特別支部歷史陳列館,年過古稀的毛雨時經常為遊客們當義務講解員。「十八大以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嚮往,不僅要吃飽飯、腰包鼓,還要環境好、生態美、社會風氣正。我們從追求富裕,走向了追求幸福。」毛雨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