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人選擇外出旅行,通過旅行,除了可以放鬆身心,還可以增長見聞。所以,珊珊三丫頭的每一次旅行,除了遊山玩水,品嘗美食之外,還會欣賞當地的特色「建築」,因為這是旅途中的一項樂趣,當中也遇到一些讓我覺得驚豔的建築。最近,珊珊三丫頭來湛江旅行,在霞山區海濱路一帶遇見許多法國人留下的法式建築:包括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維爾多天主教堂、霞山福音堂、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舊址……等等,體現當年法國流行的建築風格。而這些法式建築遺蹟,成為了解湛江歷史的珍貴「化石」。現在,當地有關部門對這批法式建築保護起來,通過維修維護,形成「法式風情街」景點,並成為霞山城市建設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這天清晨,珊珊三丫頭在霞山觀海長廊看完日出,然後在海濱公園旁的一間小食店吃了一份「竹卷粉」早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廣東湛江嘗小吃,用根「竹篾」制粉皮,卷上餡料,遊客:像胖子!》),吃完早餐後,因為感到肚子很飽,於是,就取消了回酒店休息的計劃,決定先到周邊閒逛一下。珊珊三丫頭在海濱路周邊走著,開始想到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參觀,但因為時間太早,還沒有開放,於是就繼續在周邊閒逛,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走到一條名為「綠蔭路」的道路。忽然,眼前一亮,路上繁密棕櫚葉遮蔽著一幢只露出塔尖的建築所震撼,這幢建築是湛江「唯一」的「雙尖塔哥德式」建築:維多爾天主教堂。而第一眼看到維多爾天主教堂時,與我在廣州見到的「石室」建築的外形實在太相似了,都是一幢「雙尖塔哥德式」建築。為什麼在湛江有這樣一座建築?為什麼這座建築與廣州的石室如此相似呢?
珊珊三丫頭加快腳步,想走近欣賞一下維多爾天主教堂這幢建築。此時,這裡大門緊閉,沒有對外開放,無法進入內部參觀。在教堂的正面往內看,有一對高聳入雲的雙尖石塔,顯得整座建築氣勢恢宏,是哥德式建築特色之一。再看正面大門上的圓形玫瑰花窗,也是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圓形玻璃花窗輔以輻射狀的輻射型窗框,內呈放射狀,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為玫瑰花形而得名,車輪式的窗框也被譽為「命運之輪」。珊珊三丫頭繼續繞著眼前的這座建築走了一圈:整座建築坐西向東,是使用的是磚石鋼筋混土混合結構,外牆的牆面是仿石,主體是一座雙尖塔式建築物。整座建築面積985平方米,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鐵枝作圍欄。繞了一圈之後,心中不禁感嘆:維多爾天主教堂與廣州石室真的太相似了。這種相似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兩座建築都是由法國人設計的。
廣州的「石室」,即廣州聖心大教堂 ,1861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建成,是一座「雙尖塔哥德式」建築,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德式教堂建築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聖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因為聖心大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同時被稱為「石室」。
湛江的維多爾天主教堂,是在湛江「租借」給法國期間建築的。1899年,晚清政府與法國籤署《廣州灣租借專條》,此後廣州灣(今湛江)被強租法國。法國在廣州灣期間,西方建築的樣式陸續傳入,形成了法國當時流行的建築風格。湛江的維多爾天主教堂由法國人設計,在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
其次,兩座建築都是「雙尖塔哥德式」建築。
廣州石室與維多爾天主教堂都是「雙尖哥德式」建築,這種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並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這種建築風格一直持續到16世紀。這種建築常常被使用在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會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頂,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哥德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或稱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頂。哥德式建築的主要特點是運用宗教的筆法,將現實主義的特色傾情展現,可運用誇張的手法,將貴族生活的奢侈與糜爛都展現了出來。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今天的維多爾天主教堂,已成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廣州灣已經成為湛江不可抹去的歷史痕跡。來湛江旅行的時候,真的值得過來看看。這次參觀讓珊珊三丫頭帶上了遺憾,不能進入內部參觀,希望下次能在開放時再來參觀。那麼,你有沒有到過廣東湛江旅行?在湛江,你是否來參觀過「雙尖塔哥德式」建築維多爾天主教堂?你覺得這座建築與廣州「石室」相似嗎?如果有機會來湛江,你是否會來這裡看看?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本文是版權作品,未經珊珊三丫頭書面授權,嚴禁搬運、轉載、洗稿。如需轉載,請與作者珊珊三丫頭聯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