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王府井沉浮錄:從雜貨市場到「第一商業街」

2020-12-24 新京報

北京東長安街旁的王府井大街被稱作「金街」。

810米長,40米寬的大街兩側有商業設施176家,文化藝術設施11家,街區範圍內還有多家文物保護單位、13家五星級酒店。百貨大樓、東安市場、中國照相館、首都劇場、外文書店、老舍故居等頗負盛名的商業、文化機構全都集中在這裡。

這裡還有32個百年老字號、中華老字號品牌,或許住在附近的老北京也不一定把每一個都說上來。

但他們大多記得,開國總理周恩來曾到這條街上的中國照相館拍照,去盛錫福買過帽子,還把全聚德的「全鴨席」選為了國宴。

作為中國第一商業街,幾十年來,王府井見證了中國近現代的商業興衰史,啟發、帶動了全國各大城市步行街的興建、發展、改造。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重慶解放碑等一批現代化的商業街,在大江南北先後湧現出來。

12月17日晚間,王府井步行街上的遊客依然很多。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如今的王府井,被形容為「厚重、多元」,在傳統之外又被注入了眾多時尚的新元素。這裡平均每小時有25萬人進出,相當於中國一個縣城的人口。

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購的同時,這裡依舊充滿活力。

其他商場沒有的東西,這裡都有

12月22日晚9點,室外氣溫已接近零下10℃,兩個路人匆匆趕來,低頭對著步行街最北側的一個角落拍照。

那個角落裡是一口井,四周被不足50釐米的鐵柱圍著,井蓋上印著密密麻麻的字,灰色的印痕寫滿了年輪,王府井的名字由此而來,一批又一批的顧客、遊客慕名而至。

王府井大街西側,開業不到一年的王府中環商場裡滿是聖誕氣氛,人潮湧進來,圍著各種聖誕裝飾拍照。北側,主打年輕時尚路線的APM商場內到處是打折促銷廣告,年輕的姑娘們正在爭相搶購。東側的中華老字號——中國照相館,剛剛送走這一天裡最後一對拍攝結婚證件照的新婚夫妻。

王府井的熱鬧,是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那時,王府中環還不存在,中國照相館還沒遷進北京,APM購物中心的位置還是「東安市場」。

49歲的張恆燕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在她的印象裡,最初的東安市場(後更名東風市場)是一個瓦楞鐵蓋起來的大平房,地上磚頭缺角。市場裡的賣家過去是街邊攤販,「裡面什麼都賣。」

物品短缺的年代裡,公交車一到王府井,就有一大撥人揣著布票、布鞋票等下車,緊接著又有一大撥人拿著布料、衣服、糖果、鞋子湧上來。

真正意義上的商場是1955年開業的北京市百貨大樓,就在東安市場斜對面,6層高,號稱「新中國第一店」。百貨大樓開業時,《大公報》描述了當時的盛況,稱其「可以同時容納一萬五千個顧客,一天可以接待十萬多個顧客」。

百貨大樓開業的第二年,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繁榮服務行業」的號召,中國照相館、四聯美發廳、普蘭德洗衣店、藍天服裝店等一批服務業企業從上海遷到北京,陸續在王府井、西單、東單三大區域落戶。王府井大街也因此成了一條商業街。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逛王府井意味著可以買到最時髦的商品,獲得最優質的服務。

58歲的許建波自1979年起在中國照相館工作,從做學徒開始。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時常有山西人到中國照相館拍洋氣的西式婚紗照。當時,不少山西人因為煤礦經濟暴富,流行北上旅行結婚。許建波說,最多的一天,他和館裡的師傅接待過200多對山西夫婦。

「我們館裡給好多歌星、影星拍過肖像照,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也在我們這拍。」許建波說。

1956年,中國照相館從上海遷到北京,在王府井開設門店。中國照相館供圖

離中國照相館不遠的百貨大樓以商品種類多、質量好而聞名。呢絨綢緞、中西樂器、鐘錶、特種工藝品……北京市其他商場沒有的東西,在這裡都能找到,只是需要憑票購買。

1982年,23歲的張福明從軍隊轉業後被分配到了百貨大樓的出國人員服務部。彼時,那是全北京出國人員購置物品的地方,1200平方米大營業廳裡,風衣、西服、大衣、睡衣、領帶、化妝品、旅行箱應有盡有。「就連百貨大樓裡沒有的,這裡也有,比如當時流行的男士三接頭皮鞋。」

在計劃經濟年代,物資極其匱乏的情況下,百貨大樓是唯一一家被批准享有全國採購權的零售企業。不僅能從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進貨,甚至還能銷售國外的進口商品。

市場意識的覺醒

1984年,張福明調到了百貨大樓的家電部,負責計算每種商品的售賣價格。當時,中國還在實行計劃經濟,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商場的成本價一樣,零售價也一樣,都是北京市統一規定的。「比如同一品牌同一款式的手錶,在百貨大樓賣180元,在西單的商場裡也只能賣180元。」

由於商業體制上的限制,王府井大街上的商業機構還不懂得什麼叫市場、什麼叫競爭。

1984年,《經濟日報》曾在這裡進行過一次實地調查:從王府井南口到燈市西口一公裡長的街面上共有130家商店,經營日用百貨、家用電器、服裝、鞋帽、書籍等各類商品,還有的店鋪不賣東西,而是提供修理等服務。

不過,130家商店中的26家,在下午五六點太陽還沒落山時便關門閉店;另外92家較大的國營店鋪,在晚上7時30分前全部停業。

當年3月15日,《經濟日報》在頭版右上方發表了一篇題為《讓王府井大街亮起來》的評論,呼籲街上的各種商鋪延長營業時間。

《經濟日報》的評論發表半個月後,百貨大樓、東風市場的營業時間延長了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王府井大街上其他商店的燈光,也亮得更長了。

上世紀60年代,王府井大街俯瞰圖。王府井建管辦供圖

或許從那時開始,市場即將鬆綁的信號就在陸續發出。1985年後,經濟建設的中心從鄉村轉移向城市,中國大部分城市逐步放開了部分日用品和商品價格,各企業可根據需要自行調整。

幾乎與此同時,除了王府井之外,北京東單、西單等頗具競爭力的商業圈開始形成。要想在競爭中做得更好,必須開動腦筋。

1984年,百貨大樓成了第一批自負盈虧的國營企業之一。此前,它的所有權、經營權均歸國有,效益好壞都由國家負擔。在百貨大樓工作多年的一名高管說,「經營權是慢慢轉移給商場的,一開始,百貨大樓只承擔10%的虧損,後來逐漸變成全額承擔」。

為了降低人力等成本,百貨大樓推出了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引廠進店。在百貨大樓工作了28年的劉汝水說,引廠進店是指商場將櫃檯直接出租給廠家,由廠家供貨,並直接派人到商場裡銷售,廠家給銷售人員發工資。

「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小企業和鄉鎮企業。」上述高管說,比如賣剃鬚刀的、賣鐘錶的小企業,都能在百貨大樓裡設立櫃檯。

但真正讓各大商場認識到市場的價值,是在上世紀90年代大量資本湧入之後,競爭一下激烈起來。當時,劉汝水在珠寶精品部銷售手錶。他記得商場裡引進了不少國產的、進口的手錶品牌,國產的品牌有卡芬、雅確等等。沒過多久,全球最大的鐘表供應商亨得利也進駐了百貨大樓。

上世紀60年代,北京市百貨大樓的枕套櫃檯。北京市百貨大樓供圖

從這裡開始,引廠進店的商業潮流刮過北京,席捲全國。直到現在,這仍然是中國大部分商場的主要運營模式之一。

從興盛到寒冬

上世紀80年代時,王府井大街的消費主力還是北京人。但進入90年代後,這條位列中國十大著名商業街的馬路上,處處可見外地遊客的身影。上午遊覽北京城中軸線,下午到王府井大街購物,成為許多旅行團的必選項目。

彼時,張恆燕是北京103路公交車的售票員。103路從老崇文區(現併入東城區)的北京站出發,途經東城區王府井後一路向西,直到海澱區的動物園。

張恆燕記得,公交車從北京站出發時,不時跑上幾個穿著制服的火車列車員,坐4站到王府井,一頭鑽進百貨大樓。她們會買回高壓鍋等其他地方不好買的緊俏商品,再坐103路回到北京站。「一般來說,一列火車會在北京站停靠幾小時,時間妥妥的夠。」

不同地方的人,喜歡到王府井買不同的商品。比如廣東人、福建人喜歡買藥材,最愛去百年老字號同仁堂;男性消費者會給家裡長輩買手錶、相機等相對貴重的商品。

隨著國門開放,中外交流越來越多,王府井的外國人也多了起來。

「北京旅遊的第一次井噴出現在1990年北京亞運會之後。」資深旅遊行業從業者卞永建說,當年他在北京做地接,主要接待外國小語種團客。「平均4天接一個團,忙的時候一年能幹上200天。其他地方的導遊,一般一年也就工作150天。」

1992年4月23日,西式快餐連鎖店麥當勞在王府井開設了全球面積最大的一家門店,擁有700多個座位。不少國人在這裡第一次見到了紅頭髮、紅鼻子、紅嘴唇的麥當勞叔叔,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漢堡。

不過,王府井的興盛很難一成不變。

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新東安市場(原東風市場)、百貨大樓的不可替代性早已不復存在。由於空間有限,新企業、外資企業的不斷入駐,又使一批王府井的老字號商鋪主動或被動離開。

「尤其是後來有了後海、南鑼鼓巷,都比王府井有特色,年輕人更愛去那些地方。」卞永建說。

12月13日晚,王府井百貨大樓夜景。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1994年,為了對王府井地區的建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下稱「北京市規劃院」)和東城區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北京市王府井地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下稱「建管辦」)。

在北京市規劃院院長馮斐菲看來,王府井地理位置特殊,中間一段800多米長的馬路很適合被打造成一條「商業步行街」。當時,商業步行街是全國範圍內的流行詞彙,鄭州、上海、海口等地先後將其列入城市總體規劃或綜合交通規劃。

「我們一群人開始把王府井的建築立面拆掉,把難看的招牌拆掉,在步行街上加了一些雕塑。」馮斐菲說,他們還把部分搬走的老字號請了回來,試圖恢復北京特色。

但改造後,王府井的「文化氛圍」似乎並沒達到預想效果,「商業、零售業的比重太大,體驗式的、文化類的佔比很少。」馮斐菲說。

2001年,位於王府井大街東側校尉胡同的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館搬到了北京的東北邊。同年12月,正式開館的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院卻無人問津。多年來,外文書店維持原貌,店面裝修和展陳依舊是十幾年前的樣子,更多顧客去了其他商圈的新式書店。

2012年,王府井商會會長劉冰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王府井歷史底蘊深厚,但多已被商業氛圍淹沒。

但另一邊,網絡購物對實體商業機構的巨大衝擊,讓王府井的發展形勢雪上加霜。據《中華合作時報》報導,2014年,從百貨大樓改組而來的王府井集團有4家門店處於虧損狀態。2018年10月,在重慶開了15年的王府井百貨解放碑店也正式關門謝客。

12月17日晚,王府井東安市場門口。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據聯商網的《2014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關店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百貨業關店23家,2014年上半年關店12家。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連鎖百強的銷售增幅首次出現個位數,為9.9%,其中百貨業為重災區。而在4年前,它們的銷售增幅還有21%。

從商業街到商業街區

為了度過這輪寒冬,王府井的商業機構們開始打造特色、謀求轉型。

從2017年開始,王府井集團自創了「王府井夢工廠」品牌,店面就開在百貨大樓的一層。店裡售賣文具、紀念品、書、文化衫等,其中不乏具有中國風特色的書籤、筆筒等文創產品。

「比如這個筆筒,是我們自己設計的。」一名夢工廠的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把老北京文化、民族風俗融合起來,設計成獨特的產品,希望幫助百貨大樓、幫助王府井找回曾經的北京特色。「我們這裡的設計者基本都是北京人,對這些東西很熟悉。」

扎堆王府井的其他大型商場,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商業定位。比如過去的東風市場、現在的北京APM購物中心,它將目標消費群體鎖定為時尚的年輕人。商場裡有H&M、ZARA等國外平價品牌,服裝價位基本在千元以內。

就在2018年初,高端商場王府中環在百貨大樓旁邊拔地而起,這裡匯聚了各類國際一線大牌,奢侈品雲集,剛剛開業,便吸引了大量客流。

王府中環對自己的定位是,「注重零售及生活方式體驗的結合,通過藝術文化活動和倡導體驗式生活方式」。它在商場裡開了一家蛇形美術館,定期邀請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設計師來參展。王府井建管辦專職副主任呂繪曾對媒體表示,蛇形美術館的入駐是為了配合整個王府井街區的轉型升級。

在百貨大樓珠寶精品部的劉汝水看來,不同商場的不同定位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比如高端商場開在這裡,一定會帶來更多人流,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那個商場裡的高端品牌。部分顧客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引流到我們這裡,選擇中端品牌。」

熬過自身發展低谷與王府井商業街的轉型升級後,中國照相館活了下來。雖然親眼見證了友誼照相館、北京照相館等王府井大街上的其他幾家照相館或倒閉或離開,但許建波並不擔心現在的客源。

最近幾年,尤其是春節前後,每天有300多個家庭早早趕到這裡,等待拍照。

12月22日晚,幾個姑娘在王府中環的聖誕樹下拍照。新京報記者 吳靖 攝

在今年9月的第六屆北京王府井國際品牌節上,王府井建管辦、王府井商會、金寶街商會、北京商報社等四家機構聯合發布了2018年《王府井消費地圖》。地圖上,中國照相館的「中國照相館家庭合影」、工美大廈的「香薰爐」、王府井百貨大樓的「夢八件」禮盒等出現在了「十大伴手禮」推薦名單中。

這份名單經過商家自薦、消費者投票及兩輪專家評審,最終從王府井的上萬個品牌中選出了110個消費坐標。地圖推薦的不僅有中華老字號、國際一線大牌,也有備受年輕消費者青睞的「網紅」體驗店,比如瑞幸咖啡、熊本咖啡等。

王府井商會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從入選榜單中可以看到,「王府井的年輕化、國際化形象將藉由這份消費地圖獲得更廣泛的認知。」

對於王府井,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楊青松最大的感受是,大家逛街的步伐「放鬆了」。這兩年,整條步行街的環境整治力度加大,增加了不少綠植和可供休息的凳子。

「原來大家都是從南穿到北,從北穿到南,有時間的進店瞅一眼,沒時間的照幾張照片,就到此一遊了。現在增加了可以停留的地方,不是急衝衝到此一遊的感覺了,可以慢慢逛了。」楊青松說。

馮斐菲理想中的王府井應該是「商業街區」,而不僅僅是一條800多米的商業主街。所謂街區,是一個縱橫交錯的公共空間,包括周邊的胡同和居民居住區。

比如王府井主街的東邊有很多酒店,往北有文化設施,往南是長安街、天安門,胡同裡還有很多文保單位。「你需要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讓遊客感受到一種整體的聯繫,在王府井不僅可以逛街,還可以住宿,去看看老舍故居,晚上還可以去看劇」。馮斐菲說。

■ 改革親歷

張恆燕 49歲,北京103路公交車售票員

1987年參加工作時,我剛滿18歲,之後做了27年的103路電車售票員。

103路屬於旅遊線路,首末站分別為動物園站和北京站,其中有一站經過王府井商業街,那站叫「東風市場」。當時只有103路和104路電車能夠進入這裡。

上世紀80年代那會兒,北京最熱鬧的地兒是西單和王府井的東風市場,所有站點中,東風市場站湧上來的人是最多的。在那裡幾乎什麼都能買到,但逛的人多,買的人少。

王府井大街上的103路電車。北京公交集團供圖

90年代開始,外國遊客逐漸增多。我記得1991年,有一對60多歲的日本夫妻在王府井站上了我的車。他們住在王府井的北京飯店,是來旅遊的,要去北海。

我一看,老太太臉色很差,就給她找了一個座位,問她是不是不舒服。但是我聽不懂她說什麼,就拿了報站器問車上有沒有懂外語的。還真有兩個女孩懂日語,就幫忙翻譯,後來得知是心臟不舒服。我又問車上誰有心臟病的藥,有一個老太太說有,我給了日本老太太兩粒,把我的水也給了她,後來她就緩過來了。下車的時候日本老太太把她手上的紅色手鐲摘下來送給我,說中國的售票員真好。那兒會經常遇到這樣暖心的事情。

90年代末,王府井改造後重新開業,中間一段是一條步行街。當時103路還可以進入到步行街裡面,但是站點不再停在東安市場門口,而是停在了百貨大樓門口前的音樂噴泉那裡。

過去,王府井的馬路看起來特別窄,就是兩輛公交車加起來的寬度再多一點,而且各種車輛都能進。改造後馬路寬多了,步行街只允許公交車和行人進入,白天很熱鬧。後來,東華門的小吃街開張,夜裡人也多了起來。那會兒還有啤酒節,晚上10點還有很多人。

21世紀初,坐公交車去王府井上班的外地小姑娘越來越多,基本上都是商場裡的售貨員。每天早上9點半左右,他們都會在103路車上討論前一天賣了多少衣服之類的話題。

不過2000年,王府井地鐵站正式被編入1號線,王府井站啟動後,去王府井的交通途徑多了,坐103路電車的人就漸漸少了。

■ 改革物語

王府「井」是明朝中葉以來的一口水井,有數百年歷史。據考證,該井是一口甜水井,水質清澈透亮,甘甜可口,是難得的稀缺資源。上世紀20年代,老井在街上消失了蹤影,直到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時才被意外發現,並保護起來。

■ 改革辭典

商業步行街

商業步行街是城市中商業活動集中的街道,通常位於城市繁華的中心地段,由大量的零售業、服務業商店作為主體,是現代城市公共空間重要組成部分,最集中地體現出這個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徵。

新京報記者 吳靖

編輯 滑璇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王府井、新街口、南京路、解放碑、春熙……才是內地第一商業街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條著名的商業街,比如全國聞名的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重慶解放碑、成都春熙路……這些商業街商賈雲集、人流如織,是一座城市最有人氣、最聚財氣的地方。下面盤點一下國內十大商業街。No.1:上海南京路No.2:北京王府井No.3:南京新街口
  • 北京王府井將興建大型地下綜合商業街
    北京王府井將興建大型地下綜合商業街立體商業街啟動在即 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常委尹鐵錚表示,早在1996年,政府已經開始討論興建地下商業街的計劃,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決定是否實施,今年年初,東城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啟動地下商業街的項目。他表示,這主要是受了東京和加拿大一些商業街的啟發,這將對提升王府井的國際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 王府井商業街裡的「老北京」
    近期,北京市王府井商業街王府井百貨商場裡模擬「老北京」生活場景的「和平菓局」成為冬日裡的熱門去處。市民和遊客在「和平菓局」裡可以觀賞和購買懷舊玩具、物品,並品嘗「老北京」美食。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2月16日,遊人在「和平菓局」裡參觀體驗。 近期,北京市王府井商業街王府井百貨商場裡模擬「老北京」生活場景的「和平菓局」成為冬日裡的熱門去處。
  • 京東數科打造中國第一條數字商業街 王府井成「網紅打卡地」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北京消費季於7月下旬重啟,讓王府井等商業街重新煥發了活力。大批食品、服裝、電器、文創等商家在王府井商業街舉行促銷活動,吸引大批市民和遊人逛街購物。這是京東數科與王府井置業共同打造的王府井數位化商業街的一部分。在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基建技術的支持下,消費者可以通過「魅力王府井小程序」同時逛到「線下物理世界的王府井和線上數字世界的王府井」,真正享受到新基建時代的數位化生活,這也是國內第一個以步行街為主體推出的官方小程序。
  • 中國馳名商業街,北京地標建築,北京王府井
    話說我第一次聽王府井這個名字還是在中國a股市場…後來才知道,王府井是一條步行商業街,具有悠久的歷史,是馳名中外的標誌性街道之一。,去往故宮遊玩的朋友,可以晚上就近到王府井去吃喝逛一番,體驗下這著名的王府井大街。
  • 北京商業復甦紀實|王府井商業街客流回暖進行時
    作為全國商業的「風向標」,王府井商業街被稱為最有希望與法國香榭麗舍、美國第五大道並駕齊驅的中國商業街,本應走在時代前列,但近年來王府井商業街的發展卻有些力不從心。   近年來,王府井商業街也在不斷加快轉型升級,相關部門已經從定位布局、建築設計、品牌引進、外立面更新等諸多方面進行全面規劃,給予了一定政策和資金支持。
  • 鑑賞:中國頂級步行街之北京王府井商業街
    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王府井的日用百貨、五金電料、服裝鞋帽、珠寶鑽石、金銀首飾等,琳琅滿目,商品進銷量極大,是號稱「 日進鬥金 」的寸金之地。逛街購物王府井區域交通非常便利,地鐵1號線、5號線都可以到達,附近公交線路也有極多。到達王府井,很多遊客首要的事情便是逛商場。
  • 王府井百年商業街 續寫新傳奇
    早在元代時期,王府井大街的前身「哈達門丁字街」始建;明代時,這裡建造了十座王府,更名「十王府街」;到晚清時,因街上有甜水井而得名「王府井」。歷經時代變遷,這裡逐漸繁華起來:商鋪林立,東西方文明交匯碰撞,國際化商業氛圍日益濃厚。1903年開業的東安市場,翻開了這裡百年商業街史的第一頁。曾經攤販雲集的露天市場,在聚集了各類商號、書店後,成為北京城內首屈一指的商業中心。
  • 王府井天主堂,王府井商業街中的安寧秘境
    王府井天主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74號,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由義大利籍利類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兩位傳教士創建。王府井天主堂是一座三層灰色的歐式尖頂建築在繁華的商業街別具特色,門前廣場在綠樹環繞中頗具人文色彩。
  • 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誰才是中國第一商業街?
    王府井大街位於北京市東城區,街道全長1818米,從南至北共分為4段,其中,東單三條至燈市口大街段是北京知名的商業步行街「王府井步行街。>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後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街南京路從介紹來看,南京路檔次要比王府井要高很多,但王府井畢竟在首都,名氣和實力很強。
  • 金魚胡同牽手王府井打造地下商業街
    楊柳蔭透露,目前東城區正在進行規劃金魚胡同的地下商業街,目前已經完成兩輪規劃論證工作,等市裡的批覆後就可以啟動建設了。建成後,這條長800米左右的地下商業街將在地下形成一條主街,兩側則是店鋪,考慮引進商業、餐飲等業態。此外,楊柳蔭還透露,對於金魚胡同東側的金寶街,也有打造地下空間的考慮。
  • 王府井和京東數科打造智能商業街「新基建」 國內首個商業街官方小...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 李冰近日,京東數科方面宣布由王府井置業投資有限公司與京東數字科技集團(以下簡稱京東數科)共同打造的一條「線上線下融合的數位化商業街」也正式面世。據悉,在「數字雙街」上,消費者打開「魅力王府井小程序」,即可查看王府井商家的各類促銷活動、領取購物優惠券,小程序還提供王府井街區逛街攻略、商家推薦、最新活動、優惠信息、領取勳章、尋找衛生間等貼心服務,未來更可實現科技感的「雲逛街」體驗。
  • 王府井大街,北京著名商業街,你想要的全都有,晚上逛更有韻味
    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圖為王府井書店,裡面書籍眾多,很多熱愛閱讀的人在裡面書架附近席地而坐,認真閱讀。王府井小吃街,在裡面北京的特色小吃以及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都能找到,這裡最特別的是能吃到炸蠍子、知了、蜘蛛等,味道還不錯。王府井小吃街,在裡面北京的特色小吃以及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都能找到,這裡最特別的是能吃到炸蠍子、知了、蜘蛛等。味道不錯,周末和假期人特別多。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全長約1600米,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
  • 「商業街排行榜」前十名,王府井排在第四,武漢江漢路排第六
    《新周刊》根據養眼、美食、便利、休息、人氣和商業六大指數,再次推出「中國商業街排行榜」,被譽為中西部第一商業街、中西部第一商家高地、成都金街的春熙路成績亮眼,進入該榜前三甲,僅次於香港銅鑼灣、上海南京路。
  • 鄭州最繁華的步行街,與北京王府井商業街齊名,你知道是哪裡嗎?
    每一座城市,大多都有屬於自己的商業街。比如北京的王府井,成都的春熙路。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鄭州的商業街,它和北京王府井一樣,入選了「中國著名商業街」。鄭州有名氣的街道很多,比如商城路、敦睦街、人民路、而最有名氣的當屬始建於1905年的德化路步行街了。
  • 北京超大雜貨市場,舊貨當寶貝營業額數十億,不留神就被「坑」
    導語:北京超大雜貨市場,舊貨當寶貝營業額數十億,不留神就被「坑」每每說到雜貨,人們的心中都會有一個大致的圖像閃過,那就是一塊布上面堆放著各種陳年舊物,什麼二手貨各種鋪襯爛套都雜放一堆,甚至還會有一些很老的電視,洗衣機,沙發,空調,冰箱等等二手貨
  • 信譽第一的王府井,是長安街上的明珠,長安街上的鬧市
    王府井,早在元代,這裡叫丁字街,這條曾孕育了京城最早商業的大街,直到明朝才逐漸有了名氣,但起因卻不是商業,而是王府和井。明成祖朱棣正式遷北京以前,在營建自己的皇宮同時,又在皇城根下建造了十座王府,歷時近三年才建成。到了清朝,十王府、十王府街的稱呼列入了書冊之中。
  • 王府井步行街今晚二次開街,兩條文化探訪線路等您「打卡」
    南北貫通商業街向街區轉變衝洗路面、整理休閒座椅和花箱、清理施工垃圾、對晚上舉辦活動搭建的臨時舞臺進行最後調試……今天上午,記者來到王府井步行街北延段,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員都在為晚上的開街活動做最後的準備。北延後,王府井教堂也納入到步行街範圍內,站在步行街上遠看教堂,視野更加開闊,仿佛自動打開了廣角鏡頭。
  • 北京王府井商業街將建大面積的地下商城
    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李志勇)北京市王府井商業街將計劃建設大面積的地下商城。  記者在26日舉行的地下空間開發與施工技術專題論壇會上了解到,北京目前已進入地下空間大規模開發和利用階段。北京市地下空間的開發除了用於軌道交通外,同時還將向商用等其他領域擴展。
  • 旅行攻略 到最著名商業街尋找你的豔遇
    每座城市都有一條屬於它自己的特色商業街,小編為你盤點出來,看看哪條才最吻合你旅行的心跳。      2.上海南京路   南京路是上海最知名的商業街區,素有「中華商業第一街」之美譽。上海南京路東起外灘,西迄延安西路,橫跨靜安、黃浦兩區,全長5.5公裡,以西藏中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南京東路(包括南京路步行街)是曾經的遠東第一商業街,南京西路則是現在上海最頂級的商業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