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乳動物中,為什麼人類可以全年365天都能繁殖後代

2020-12-23 每日學堂

在動物世界中,總的來說,一般會分為兩類。一類為雌性,一類為雄性。只要是動物,就一定會分泌出雄性激素和磁性激素,這些激素會使他們對異性產生濃烈的渴望,從這種渴望中,他們會尋找同類異性完成繁衍後代的一系列流程。

但是你知道嗎?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截然不同。動物繁衍後代的時間都是非常有規律的,而人類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可以進行繁衍後代的行為。換句話來說,人類全年365天都處於繁衍期。

生物的繁衍生息,是為了讓生命不間斷地延續下去。儘管人類的智慧已經是地球生物最高的生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意識和想法,但是仍然擺脫不了激素所帶來的,對異性的,渴望。

動物界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會有繁衍期這麼一說,但似乎人類這種哺乳動物並不存在所謂的繁衍期,或者是,人類每天都處於繁衍期。「繁衍期」實際上就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雌性哺乳動物會進入排卵期時,哺乳動物就會進行繁衍後代的行為。它們在排卵期間會通過行為、外觀、氣味等方式來讓異性知道自己已經進入了繁殖期,並且已經做好了受孕的準備。對於人類而言,「月經」是人類雌性排卵的明顯表現之一。

除了人類以外的動物,還能生存在這個世上而沒有滅絕的動物,它們都有著各自一套的生存方式和繁衍生息的方法。在這個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中,動物們必然會選擇在一個食物充足的時期來生育幼崽,這樣才能提高幼崽的存活率。也就是說,動物的繁衍和食物資源有著緊密關聯。

繁衍後代對於任意一種生物而言,這是一項巨大的生命工程。這項工程如果補給不足,對於幼崽,將是生命的威脅;而且在繁衍階段,它們面對的不僅僅是食物資源的威脅,最大的威脅是它們的天敵。因此,至今為止還倖存的生物都有各自繁衍生息的固定時間,這樣一來,它們即可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保證食物的穩定,也提高幼崽的存活率。

從研究表明,動物的繁衍期完全受制於生理,而人類的繁衍期雖然也是以生理為基礎,除此之外,人類還產生了另一種關鍵因素,心理。人類同樣也會受到體內激素分泌的影響,但卻不會與動物那樣完全受制於激素和生理的控制。

同為哺乳動物的人類,為什麼會與其他的哺乳動物有著天壤之別呢?為了得到更確切的結果,有科學家提出了這麼一個假說,「性獎勵假說」。科學家認為,在原始時代中,人類的食物來源幾乎是男性外出打狩獵而來,女性因身體機能的種種原因,無法像男性一樣靠力量來狩獵。為了能得到足夠的食物,女性會用交換性的方式來獲取,於是一些女性就開始模仿繁衍期的徵兆,以換取到足夠的食物,久而久之反而讓女性失去了原本的繁衍期徵兆。

但也有另一種假說,「複方投資假說」。而這種假說認為女性隱藏排卵期,男性就無法從外觀感知女性是否已進入排卵期,使得男性不得不多次與其發生關係,以確保留下自己的後代。在多次的關係下,男女雙方會產生一種微妙微俏情感,俗稱愛情。

在這種情感的作用下,男女雙方墜入愛河結為夫妻。當女性進入孕期和哺乳期時,而這種時候正是她們覓食不便的時期。建立了緊密關係下的男性為了讓自己的後代著想,會給與女性必要的幫助,這無疑是有利於雙方留下自己後代的最佳方式。

當然,人類為什麼會沒有明顯的繁衍期,其中可能還有許多因素的影響,小編也只是說出了其中的一些罷了。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有那麼多哺乳動物,為何只有人類,全年都可以是發情期?
    世界上有那麼多哺乳動物,為何只有人類,全年都可以是發情期?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天生就會分泌出雄性和雌性的激素,而這樣也是各個物種之間,生命進行延續得的一種選擇,而生物的最終追求,其實就是長生,但是這一點就生命的個體來說,是無法做到的,於是便有了種群的延續,這也是長生的一種方式,所以每一個生物都有繁衍後代的職責。
  • 自然界中每一隻哺乳動物都有繁殖的機會嗎?為什麼?
    繁殖是動物的本能,也是一個物種延續所必備的能力,如果沒有繁衍,即使這個物種再強大,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也就是說,在自然界中,每一種哺乳動物都會繁衍後代。但是,在大自然中,並不是每個哺乳動物都有繁衍的權利。為什麼這麼說呢?
  • 追本溯源,地球上第一個人類是怎麼出現和繁殖後代的?
    地球上,只要是哺乳動物,都是由上一代雌性和雄性共同繁育而成。並不可能出現單體繁殖的情況,但是某些特殊的動物卻能單性繁殖,比如有永生能力的燈塔水母,亞馬遜雨林中特殊的雌性螞蟻群體,這兩者都是通過單性繁殖。就僅僅人類而言,所有的人類都必須有雌性與雄性共同參與才能夠繁衍後代。
  • 除了人類媽媽,其他雌性哺乳動物也在經歷「喪偶式」育兒
    你有沒有發現,哺乳動物大多是由雌性獨自撫養幼崽的?據統計,在所有哺乳動物中,雄性育幼,即父親獨自撫養幼崽的物種僅佔10%。這麼可憐的數據讓人不禁思考,爸爸們都去哪了?雄性哺乳動物們為什麼如此抗拒當「奶爸」?
  • 不同品種的狗能繁殖後代嗎?為什麼它們不存在生殖隔離?
    在自然界中,由於生殖隔離的存在,使得許多生物之間無法正常繁衍後代。但狗似乎是個例外,我們經常見到不同品種的狗會雜交,那麼問題來了,不同品種的狗具有生殖隔離嗎,它們能生育出後代嗎? 狗存在生殖隔離嗎? 其實,有些狗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不是為了繁殖後代
    在這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的行為只為了一件事「繁殖」,利用繁殖後代來傳遞自己的基因,傳遞我們來自遙遠祖先的基因,或許對於基因來說,我們這些生物都只是「工具」,而進化是為了工具更好地適應環境,保證基因的傳遞。
  • 遠古盾皮魚,兩性繁殖的「締造者」它是第一個兩性繁殖的魚類!
    諾貝爾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科學家約翰·埃克爾在他的《大腦的進化》一書中提到,大腦從魚腦進化到爬行動物大腦,再到哺乳動物大腦,最後進化到人腦。如果我們刨析人腦,可以清晰地看到類魚、類爬行動物、類哺乳動物的結構在人腦中涇渭分明。其實,從魚到人的進化是一個綜合的進化,包括人的外貌、體型,甚至是生殖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生殖方式的進化,就不會有人類的進化。
  • 哺乳動物都是四條腿的,那為什麼沒有六條腿的哺乳動物呢?
    哺乳類動物(Mammal)哺乳類是一種恆溫、脊椎動物,大部分都是胎生,並藉由乳腺哺育後代。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 大象的產肉量那麼高,人類為什麼不養殖大象?大象:人類耗子尾汁
    當我看到大象的時候,不禁有個疑問:我們的祖先為什麼不去馴化肉量更多,體型更大的大象或者犀牛而去馴養牛羊豬呢?為什麼不馴化捕獵技巧高超的獵豹,而去馴化狗呢?今天,就讓我為你解答疑惑。從原始社會至今,人類只馴養了二十種大型哺乳動物,常見的有牛、羊、馬和豬。因為這幾種動物,性情較為溫和,還很親人。而且都是食草動物,好養活。
  • 非洲俾格米人,為什麼平均不到5英尺,卻能在10歲前繁殖後代?
    生活在非洲的俾格米人,為什麼身材如此矮小,卻能在10歲前結婚生子?而且,這個生育年齡比一般民族提前好幾歲的民族,為什麼們如今卻發展到瀕臨絕種的境地?如果我說,全稱阿非利加洲的非洲是一個特別有趣而神秘的地方,相信應該不會有多少人質疑這個說法。
  • 繁殖地點和時機,跟佔比哺乳動物的20%有關?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已有不少關於「蝙蝠攜帶多種可感染人類病毒」的科普內容,讓普通人對它們地了解不再局限於傳統吉祥圖案的象徵。哺乳動物與其他脊椎動物本質上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幼體是通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來獲取成長的養料。而攜帶了多種超級病毒的蝙蝠,則是哺乳動物中的翼手目動物。
  • 它既能下蛋還能產仔,人類將見證進化過程!
    它既能下蛋還能產仔,人類將見證進化過程!地球上生活著無數的物種,無數的生命在地球上孕育。雖然有這麼多的物種,但是孕育後代的方式幾乎都是固定的,哺乳動物,卵生動物,殼生動物等等。比較常見的卵生動物就是爬行類,比如青蛙,除此之外,鳥類和大部分的昆蟲都是卵生動物。
  • 天天科普 | 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我們知道,恐龍尚未滅絕,現今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我們常吃的禽類——家雞就屬於一類獸腳類恐龍。如果氧氣含量高了,恐龍這類脊椎動物體型就大,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高氧環境下養雞呢?實際上,就脊椎動物而言,呼吸系統對空氣中氧氣的利用模式是非常主動的。其中,尤其以現生鳥類為甚。鳥類相對於其他脊椎動物,有一個獨特的呼吸系統,叫做「雙重呼吸系統」。
  • 為什麼人類在時候都可以懷孕,但動物必須等待發情?我很害羞
    一個物種的延續取決於繁殖。動植物和微生物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作為動物的一個分支,人類的繁殖方式和絕大多數動物都一樣都依賴有性繁殖,但人類不同於普通動物,因為我們沒有發情期。一般來說,如果動物想繁殖,他們要到發情期才會開始求偶。
  • 大象的產肉量那麼高,人類為什麼不養殖大象?大象:我大意了啊
    人類現在已經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數量,屈指可數,不超過20種,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有:駱駝、馬、驢、馴鹿、水牛、黃牛、豬、綿羊、山羊、羊駝等等。在這些被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當中,人類主要飼養的是:牛、馬、綿羊、山羊和豬。因為這5種大型哺乳動物,可以在全球很多地方生存,不受氣候、地理環境的限制。人類可以到哪裡生活,它們也可以到哪裡生存。
  • 獸類是哺乳動物,是我們最為熟悉動物,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
    小型獸類:獸類的基本知識哺乳動物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類動物,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很久以前就有許多被人馴化家養用於各種用途,有的成為人類的夥伴,有的為人類提供食物,有的成為人們的幫手和勞動力。其主要的特點是都為溫血動物,有皮毛或毛髮,胎生,哺乳。
  • 「科普」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說到恐龍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巨大」那麼恐龍為何能擁有龐大的體型呢恐龍中出現過體型最大的陸生植食性動物——巴塔哥泰坦龍,最重的陸生肉食動物——雷克斯暴龍我們知道,恐龍尚未滅絕,現今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我們常吃的禽類——家雞就屬於一類獸腳類恐龍。如果氧氣含量高了,恐龍這類脊椎動物體型就大,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高氧環境下養雞呢?實際上,就脊椎動物而言,呼吸系統對空氣中氧氣的利用模式是非常主動的。其中,尤其以現生鳥類為甚。
  • 冬季種上2種花,12個月365天全年開花,關鍵是太好養,扔盆就能活
    冬季種上2種花,12個月365天全年開花,關鍵是太好養,扔盆就能活家中盆栽植物,最想要養的就是一些一年四季都能開花的植物,今天小花就來介紹兩種花,一年365天,12個月全年都能開,冬天也能看到它漂亮的花朵。
  • 為什麼人類是哺乳動物,但是卻沒有像動物一樣濃密的毛髮?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靈長目的哺乳動物,很奇怪的是,我們現代人類卻沒有像大多靈長目的哺乳動物那樣有濃密的毛髮。但其實毛髮有很多作用,不僅有保溫的作用,還能防止皮膚曬傷、水分過多地散失以及抵禦蚊蟲的叮咬等等。我們為什麼在進化的途中,將動物般的毛髮進化沒了,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很多假說。
  • 40%的魚類面臨危機,人類在摧毀生態系統,很多魚已無法繁殖後代
    為何水溫會影響魚類繁殖?魚類繁殖是成魚受精後產卵,之後魚卵在適合的水溫中孵化,一直到成為幼魚。根據水溫不同,魚卵孵化的過程一般都在70-150個小時左右,其中水溫最低不能超過19攝氏度,最高不能超過25攝氏度,並且很多魚的繁殖對於水溫的要求還有更加精準的要求,否則就會相繼死亡,沒有辦法繁育後代。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截止到21世紀末,如果人類還沒有辦法控制溫室效應,那麼到時候地球上的氣溫將迎來大幅度上升,地球也將出現中等程度的氣候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