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GPCR信號傳導分子機制

2020-12-21 科學網

典型GPCR信號傳導分子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4:20

美國史丹福大學Ron O. Dror團隊揭示了典型G蛋白偶聯受體(GPCR)中信號傳導的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221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他們使用廣泛的原子級分子動力學模擬來確定在血管緊張素II 1型受體上抑制蛋白偏好和G蛋白偏好如何發生的。該受體採用兩種主要的信號傳導構象,其中一種幾乎僅與抑制蛋白偶聯,而另一種同時也有效偶聯G蛋白。

遠程變構網絡允許細胞外結合口袋中的配體偏向兩個細胞內構象中的任何一個。在這種由計算確定的機制的指導下,他們設計了具有所需信號傳導特徵的配體。

據悉,信號傳導偏好,即與同一GPCR結合的不同配體優先觸發不同的信號傳導途徑,為設計更安全、更有效的藥物帶來了廣闊前景。然而,其結構機理尚不清楚,從而阻礙了設計具有所需信號傳導特徵的藥物的進展。

附:英文原文

Titl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biased signaling in a prototypical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uthor: Carl-Mikael Suomivuori, Naomi R. Latorraca, Laura M. Wingler, Stephan Eismann, Matthew C. King, Alissa L. W. Kleinhenz, Meredith A. Skiba, Dean P. Staus, Andrew C. Kruse, Robert J. Lefkowitz, Ron O. Dror

Issue&Volume: 2020/02/21

Abstract: AbstractBiased signaling, in which different ligands that bind to the sam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preferentially trigger distinct signaling pathways,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the design of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drugs. Its structural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however, hampering efforts to design drugs with desired signaling profiles. Here, we use extensive atomic-level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how arrestin bias and G protein bias arise at the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The receptor adopts two major signaling conformations, one of which couples almost exclusively to arrestin, whereas the other also couples effectively to a G protein. A long-range allosteric network allows ligands in the extracellular binding pocket to favor either of the two intracellular conformations. Guided by this computationally determined mechanism, we designed ligands with desired signaling profiles.

DOI: 10.1126/science.aaz0326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0/881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GPCR磷酸化模式如何協調抑制素介導的信號傳導
    研究揭示GPCR磷酸化模式如何協調抑制素介導的信號傳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3:0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Ron O.
  • 十年研究,徐華強教授突破GPCR信號傳導領域世界級難題
    徐華強教授主要研究的領域是GPCR(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與作用機制。在全球,這個充滿魅力的研究領域正不斷為醫藥業帶來新的活力——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藥物是GPCR的激活劑或者拮抗劑,還有更多這樣的候選藥物小分子在臨床研發中。全世界多個頂尖實驗室和企業都在這一領域競相研發。在這個重要的領域,徐華強教授持續攻堅十年,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
  • 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然而,也有報導表明:包括鈉離子在內的一些金屬離子,也可以使得GPCR的一些藥物分子的活性大大增強,GPCR下遊的信號通路也隨之增強。但直到目前為止,還尚不清楚此類現象的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圖一)。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ZAR1抗病小體可能作為離子通道或者轉運通道引起ETI【3,4】,相比CNL,TNL的作用機制更為複雜。TNL的N端TIR結構域具有NAD+水解酶活性(NADase)。該活性被認為用以產生第二信使信號,激活下遊的EDS1、NRG1等免疫通路【5-7】。目前還有很多TNL信號傳導相關問題有待回答。例如TNL如何識別效應蛋白?TNL是否可以形成抗病小體?
  •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孕婦感染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58:59 美國哈佛醫學院Jun R. Huh和Brian T. Kalish團隊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上海生科院揭示IV型膠原蛋白促進腫瘤發展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IV型膠原蛋白促進腫瘤發展的分子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6-02   今日/總瀏覽:2/1860
  • 「寶藏受體」GPCR藥物研發公司牽手輝瑞,意欲解決成藥難題
    人類體內有些肽是傳導著細胞間的化學信號,控制著情緒、行為、壓力應答、血壓、消化和癌症發展。它們一般與細胞膜上的受體蛋白相互作用,G 蛋白偶聯受體就是其中之一。GPCR 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除了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GPCR 也是藥物開發領域的「明星」。
  • Cell:纖毛G蛋白偶聯受體與細胞外囊泡之間的信號轉導調控
    纖毛(cilium)是一種細胞表面比細胞小5000倍的小倉室,集中了Hedgehog信號傳導、視覺、嗅覺和體重穩態的受體。通過維持其自身的第二信使環狀AMP(cAMP)和Ca2+的濃度,纖毛為信號分子提供了獨特的反應條件,這些信號分子在通路激活時動態進入和離開纖毛。例如,Hedgehog通路的激活觸發G蛋白偶聯受體(GPCR)GPR161的纖毛出口(ciliary exit),導致的纖毛體cAMP水平的降低促進隨後的信號傳導步驟。
  • 分析丨小分子藥物的作用機制
    而阿司匹林作為大家熟知的一種解熱鎮痛藥,常被用於緩解頭痛,阿司匹林分子先經過消化系統進入到循環系統中,再由血液系統把他們帶到疼痛部位,從而發揮藥效緩解頭疼。我們都知道,人體內分子間的生化作用導致了人體生命活動,但是分子的生化活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生化作用都發生在人體的基礎構造----細胞上,其中酶和受體是細胞生化活動的中心,當然大部分的藥物都是通過影響酶或受體功能而發揮作用。
  •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Myo5a的馬達活性受鈣離子激活,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與原核細胞相比,真核細胞有著龐大的體積和複雜的胞內系統  Myo5a的馬達活性受鈣離子激活,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Myo5a包含有6個IQ模序,這些IQ模序可以結合6個鈣調蛋白(CaM),一般認為第二位IQ模序在鈣離子調節Myo5a頭尾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許多發現是最近才發現的,本「觀點」中描述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新穎的,尚待廣泛驗證。
  • 研究發現GPCR藥物全新結合模式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上。
  • 國防科大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揭示微重力先天性免疫新機制
    前期多項研究證明微重力在機體免疫細胞發育和增殖、細胞因子分泌、信號傳導、先天性免疫應答、獲得性免疫應答和記憶等方面均有顯著影響,其中先天性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是造成人體對自身或太空飛行器攜帶病原的抵抗能力減弱以及感染性疾病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
  • 科學家:它們有分子警報系統
    比如,當以它們為食的昆蟲在啃食它們的葉子時,有些植物就能接收到來自昆蟲的危險信號(HDS),這些危險信號通常是昆蟲口腔分泌物中的特殊化學物質。這會激活植物防禦機制中的一連串事件,導致植物對捕食者產生抵抗(或免疫)。儘管科學家們研究這些抵禦機制已經長達數十年之久,植物究竟是如何識別這些信號的?這個問題仍然是個謎。
  • Linux的信號機制
    信號signal,是Linux進程間通信(IPC)的基礎機制之一,也是Linux內核的進程管理的關鍵機制之一。例如:1,程序中經常出現的段錯誤SIGSEGV,就是系統內核檢測到內存錯誤之後發給進程的信號,結果就是進程退出並留下core文件,以備程式設計師查BUG。
  • 遺傳發育所揭示硝酸鹽誘導的磷響應機制
    因此,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產生了複雜的信號調控網絡來整合不同營養元素信號,協調其吸收和利用。長期以來,人們對氮磷信號通路解析大多分開進行,導致對氮磷互作機制的理解較為有限。該研究揭示了NRT1.1B-SPX4-NLP3組成的硝酸鹽信號從細胞膜感知至細胞核響應的主信號通路,並揭示了硝酸鹽信號通過NRT1.1B-SPX4實現對硝酸鹽應答基因和磷應答基因的協同調控,實現氮磷營養平衡的分子機制(Hu et al., 2019)
  • 科學網—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
    >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SPMs 可分為消退素(resolvins)、巨噬細胞消炎素(maresins)、保護素(protectins)和脂氧素(lipoxins),以及許多通過 GPCRs(最大的跨膜信號蛋白家族)傳遞的信號分子。GPCRs 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有七個跨膜片段,並且可以與大量配體結合,以接收和處理胞外信息2。
  • 非視覺阻遏蛋白與GPCR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解析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課題組、餘學奎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叢堯課題組合作在GPCR跨膜信號轉導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解析了非視覺阻遏蛋白(Arrestin2)與神經降壓素受體(NTSR1)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
  • GPCR結構對藥物開發的影響!
    2020年4月2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Impact of GPCR Structures on Drug Discovery」的綜述文章中,來自英國劍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論述了GPCR結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對藥物開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