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丨小分子藥物的作用機制

2020-12-14 健康一線視頻網

文丨乙醇

愛情的苦惱,生活的瑣碎,工作的壓力……這些事不能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卻會引起頭疼,影響到我們的生命質量。而阿司匹林作為大家熟知的一種解熱鎮痛藥,常被用於緩解頭痛,阿司匹林分子先經過消化系統進入到循環系統中,再由血液系統把他們帶到疼痛部位,從而發揮藥效緩解頭疼。

我們都知道,人體內分子間的生化作用導致了人體生命活動,但是分子的生化活動又是如何產生的呢?生化作用都發生在人體的基礎構造----細胞上,其中酶和受體是細胞生化活動的中心,當然大部分的藥物都是通過影響酶或受體功能而發揮作用。其中酶主要起催化作用,揭過不談;本文筆者主要談談受體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藥物的作用機制(MOA)是在生化基礎上與身體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這產生藥物的藥理作用。從事新藥研發的團隊通過使用高通量篩選(HTS)來測試分子庫,以便他們能夠分離那些具有他們正在尋找的MOA。這是通過將分子通過若干生理過程的測試,如離子通道、轉運體、酶和受體來確定的。這些是小分子測試藥物通常相互作用的位點。

小分子的作用

小分子藥物最常見的作用機制是通過與細胞表面、細胞核或細胞質中受體結合發揮作用。受體是一種大分子,負責激活細胞間或細胞內的化學信號。與受體結合的分子稱為配體。

配體通過多種途徑與受體發生作用:

1. 完全激動劑,當它以高親和力並全效與受體結合時,產生最高可能的反應或最大效果;

2. 部分激動劑,當它以高親和力但部分有效性與受體結合時,即使小分子濃度高到足以使所有受體被配體佔據,也會產生短於最大值的響應;

3. 反向激動劑是一種具有高親和力但具有抑制作用的配體,導致與完全激動劑結合所產生的效果相反的效果;

4. 拮抗劑也是一種配體,它阻止任何效果在受體上起作用。

小分子藥物如何影響受體取決於它的親和力和功效,正如上面的定義所描述的,這些性質又由化學結構決定。

有時,一個化合物由兩種分子組成,稱為對映體,即它們具有相同的化學結構,但彼此是鏡像。這些分子也被稱為立體異構體,重要的是它們在生物活性上表現出差異。一些這類分子具有手性,如甘油醛或胺基酸丙氨酸。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反應停:一種這樣的手性藥物在20世紀60年代被用來治療孕婦的晨吐。它導致了大規模的流產以及嚴重的先天畸形。結果發現,該藥的一個對映體負責減少噁心的作用,而另一個造成致畸性。因此,手性成為藥物發現和發展過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部分原因要歸功於這一發現。從1992年起,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發布了針對手性分子特有的藥物問題的指導方針,包括關於適當製造工藝、產品穩定性、藥代動力學測試和定量評估的規定。它規定,手性藥物的組成必須在進行藥理學、毒理學或臨床試驗之前提出。

藥物如何與受體相互作用

有幾種不同類型的化學相互作用,如:

1. 靜電,包括離子和氫鍵以及範德華力,這是最常見的類型。

2. 疏水性與藥物溶解在脂肪中的作用一樣。

3. 某些類型的藥物在α-腎上腺素能受體上共價,這是最不常見的類型。

4. 立體特異性,如超過一半的現有藥物發生的,這些藥物是立體異構體,並且與這種特異性和受體相互作用。

總結

從事新藥研發的團隊需要評估小分子的MOA,或者從感興趣的特定MOA開始並繼續尋找匹配的分子。手性總是需要仔細權衡的因素,必須進行測定以確保對映體具有已知的性質。大多數已獲得批准的新藥是單手性對映體或無手性的產物。小分子藥物通過各種方法作用於受體,以激活或抑制它。

相關焦點

  • 計算藥學發現GPCR藥物分子全新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先進院)醫藥所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中心袁曙光課題組帶領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作,通過計算藥學與生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蛋白(GPCR)全新藥物分子結合模式與激活機制(圖一)。相關工作近期發表在化學類頂級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
  • 從分子骨架看小分子藥物創新
    這一期的ACS MedChem Lett發表一篇化學文摘(CA)兩位科學家對小分子藥物骨架的分析,似乎指向小分子藥物創新在加速。作者分析了自1938年來在美國上市的1089個小分子環狀新分子藥物(NME),發現最近15年全新分子骨架新藥(定義為pioneer)上市開始提速、上市速度超過等排體修飾(settlers,大概相當於me-too)和側鏈修飾(colonists, 大概相當於me-3)新藥增長速度。這些新骨架藥物更可能是高度創新藥物,83%的小分子突破性藥物(BTD)是新骨架分子。
  • 2020青科會丨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分論壇成功舉行
    主旨報告主要分為生物藥物與代謝調控、生物藥物與再生醫學、疾病治療新靶點及藥物設計、生物藥物分子改良及遞送四個篇章,與會17位嘉賓紛紛圍繞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報告,並現場解答大家的問題。浙江中醫藥大學陳忠教授以《癲癇發病機制及藥物靶點研究》為題向我們介紹了PPAR這一重要功能蛋白在神經元穩態過程的調控作用,特別是在該過程中正負反饋調控因子的協同作用,為癲癇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新藥靶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思路。
  • 《柳葉刀》:靶向治療20年,43種小分子藥物大起底
    分子篩選和臨床試驗面臨哪些問題?小分子抑制劑藥物的研究和臨床試驗往往會遭遇許多問題。克唑替尼的臨床試驗篩選了1500多個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樣本,最後才招募到82份ALK重排樣本。晚期腫瘤患者通常病情嚴峻,往往無法等待漫長的實驗室測試結果。其他諸如樣本數不足等實際問題,都在客觀上令小分子抑制劑的篩選效率低下。
  • 蓬勃發展的大環小分子藥物
    文 | 劉sir大環小分子藥物是近20年來藥物化學領域熱點,因為大環結構在提高藥理活性和選擇性,完善成藥性上效果顯著,並且兼顧了與靶標結合的微觀結構和藥代動力學所需求的宏觀性質。臨床上的大環小分子藥物大部分由12~20個原子構成的環肽或內酯,主要用於治療感染、炎性和腫瘤等疾病,有口服和注射等劑型。
  • 2018年非小細胞肺癌市場分析和趨勢走向—靶向藥物篇
    文丨司鐵作為發病率和死亡數目最多的惡性腫瘤之一——肺癌,成為無數患者的夢魘,醫藥研發的焦點,市場上的必爭之地。從組織學分類來看,非小細胞肺癌包含:腺瘤,非鱗狀上皮癌,大細胞上皮癌,肉瘤樣上皮癌以及腺鱗狀上皮癌等。早期的NSCLC主要依靠手術治療,但多數NSCLC患者初診時已是中晚期,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腫瘤免疫學的發展,NSCLC的治療也朝向更加精準的治療方式。從最開始的放療化療手術到靶向給藥再到今天的免疫時代,臨床治療上多種不同理念協同作用。
  • 華西醫院成功開發世界首個一氧化碳小分子藥物
    日前,從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該院轉化神經科學中心、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與周誠副研究員成功開發全世界第一個 CO 小分子藥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Angew.Chem.Int.Ed.》
  • 從分子設計角度 看蒽環類藥物結構及毒性
    作者:強森蒽環類藥物,臨床上被廣泛用作抗腫瘤抗生素,是過去幾十年來研究較多且發展較快的一類抗癌藥物。這類結構由於構效較為清晰,也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非常熟悉的類別。隨著臨床數據的不斷積累,其具有統計意義的不良反應也成為了這類藥物的附屬特點。因此,了解蒽環類藥物的結構、機制、療效、毒性等概況是藥物設計合成人員日常知識儲備較好的方式。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分論壇成功舉行
    主旨報告主要分為生物藥物與代謝調控、生物藥物與再生醫學、疾病治療新靶點及藥物設計、生物藥物分子改良及遞送四個篇章,與會17位嘉賓紛紛圍繞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報告,並現場解答大家的問題。浙江中醫藥大學陳忠教授以《癲癇發病機制及藥物靶點研究》為題向我們介紹了PPAR這一重要功能蛋白在神經元穩態過程的調控作用,特別是在該過程中正負反饋調控因子的協同作用,為癲癇的發病機制研究以及新藥靶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思路。
  • 上海藥物所等揭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受體的激活機制
    該三維結構清晰地揭示了CRF受體特異性識別並結合UCN1的分子機制和招募下遊效應蛋白Gs蛋白發揮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相比於其他B類GPCR的多肽配體,UCN1具有獨特的結構特徵:UCN1的N端7個胺基酸後折形成環狀,隨後的33個胺基酸以一個長α螺旋的形式垂直插入受體跨膜區,其中配體的C端結合受體的胞外區,配體的N端結合受體的跨膜區。
  • 盤點新一代靶向HER2大分子藥物中的潛力藥物
    ,2018年3款產品銷售額達到驚人的107.3億瑞士法郎,藥物給乳腺癌患者帶來巨大的臨床獲益!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恩美曲妥珠單抗作用機制[1]該領域內除了羅氏的多款單抗和抗體偶聯藥物外,新一代靶向HER2大分子藥物的開發從未停歇,同時仍有著極大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目前值得關注的產品包括Trastuzumab
  • |結構|藥物|分子|抑制劑|...
    >第四、與傳統藥物靶酶或受體相比,PPI缺乏內源性小分子配體可供參考;第五、傳統小分子藥物(200-500 Da)相比,作用於PPIs的藥物需要具有更高的分子量(>500 Da),難以滿足Lipinski提出的類藥「五原則」。
  • 華西醫院研發出世界首個這類小分子藥物
    ●研究證實,一氧化碳這種內源性氣體分子,也有比如抗炎、抗菌、抗腫瘤等益處,以及顯著提高器官移植中受體的存活率等。把一氧化碳氣體做成藥?這不是天方夜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轉化神經科學中心、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與周誠副研究員,成功開發出世界上首種一氧化碳小分子藥物,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Angew.Chem.Int.Ed.》
  • 「藥物發現」化學家改造致幻分子發現潛在戒癮及抗抑鬱藥物
    ——背景——伊博格鹼(ibogaine)是從非洲植物伊博格中提取出的一種生物鹼,雖然它還沒有進行嚴格的臨床對照試驗,但坊間研究有提及它可以減輕戒毒症狀,減少對藥物(包括阿片類藥物、酒精和精神刺激劑)的依賴和防止復發的作用。然而,伊博格鹼的應用前景受到幾個限制。
  • 鍾南山力薦的連花清瘟分子機制首發:多成分或優於洛匹那韋
    當地時間3月23日,廣東汕頭大學化學系、南京中醫藥大學、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在化學領域預印論文平臺ChemRxiv在線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中藥連花清瘟抗新冠肺炎分子機制的理論研究」。論文通訊作者為汕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教授陳廣慧。
  • 基因療法很好,但小分子藥物更有「全球性」
    但從整體上看,儘管這些療法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小分子藥物和生物製劑依然是絕對的主流。從自身的性質上看,這兩者的長處與短板也很明顯。拿生物製劑來說,它在目前有著大量的重要應用,但其自身體積偏大,往往只能靶向細胞外的靶點。此外,它們也很難口服使用。而小分子藥物則受限於靶點自身的結構。很多時候,科學家們難以找到與致病蛋白牢牢結合的分子。
  • 定點插入非天然胺基酸,Ambrx 用精準蛋白工程助力大分子藥物研發變革
    隨著基因技術的普及與腫瘤免疫治療在臨床大顯身手,未來生物大分子藥物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而生物大分子藥物的研發擁有一系列的難點。現代藥物研發的核心步驟是從化合物庫中進行篩選,也就是碰運氣,缺乏對大分子藥物設計與改造的能力。另外,大分子藥物的合成比較困難,生成的異質也較難提純,這些都為大分子藥物的研發與商業化帶來了很大的制約。
  • 典型GPCR信號傳導分子機制
    典型GPCR信號傳導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2 10:24:20 美國史丹福大學Ron O.
  • 研究發現天使症候群致病機制和潛在藥物靶點—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描述了泛素連接酶UBE3A通過調控磷酸酶PP2A的激活因子PTPA的泛素化降解,進而影響磷酸酶活性的一條信號通路,並揭示了該信號通路的異常是介導UBE3 A缺失導致的天使症候群的新的病理機制,為治療該疾病提供了新的藥物靶點。   在神經元中,UBE3A主要表達來自母方的等位基因,極少表達或不表達父方來源的等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