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院成功開發世界首個一氧化碳小分子藥物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日前,從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獲悉,該院轉化神經科學中心、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與周誠副研究員成功開發全世界第一個 CO 小分子藥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Angew.Chem.Int.Ed.》(《德國應用化學》)上,該藥物可能對心肺復甦、結腸炎和腫瘤的治療等有較大作用。

CO 即一氧化碳,無色、無味、無刺激性,但易與血紅蛋白結合使其喪失攜氧功能,導致人窒息死亡,「有毒」,是人們對一氧化碳的普遍認識。然而,據柯博文介紹,每個人體內每天都會產生 10 毫升左右的一氧化碳。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研究發現,長期吸菸人群結腸炎的發病率較低,其原因在於吸菸能夠明顯提高 CO 在人體內的水平,從而可能對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目前已有研究證明,CO 具有多種重要生理作用和潛在藥理活性,如抗炎、抗菌、抗腫瘤以及顯著提高器官移植中受體的存活率等。有報導稱,CO 能選擇性地增加腫瘤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1000 倍)。此外,CO 還能顯著降低化療藥物的心臟毒性,這些發現都使得 CO 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然而,CO 氣體的輸送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劑量控制、靶向輸送、病人肺功能的個體差異性等使得 CO 氣體的臨床轉化異常困難。因此,CO 開發的關鍵是找到一種能夠安全可控釋放 CO 的「硝酸甘油」。

柯博文所在的課題組通過 8 年的研究、4000 餘次的試驗,最終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利用「Click Chemistry」分子內反應實現藥物 CO 可控釋放的設計,並成功開發了全世界第一個 CO 前藥,什麼是前藥?據柯博文介紹,「前藥」是指該藥本身不起作用,但是到了體內會釋放出另外一個分子,而這個分子則是對疾病產生作用。運用到 CO 入藥上,就是這個 CO 前藥在進入人體內後,發生一個化學反應,釋放出 CO,因此設計這類 CO 前藥的一個難點在於怎樣保證其在製備和儲存過程中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同時又能保證在生理條件下 CO 的快速釋放。

課題組通過降低分子中炔的反應活性來解決上述的矛盾。反應過程中熵變的大幅度降低,使得分子內的 Diels-Alder 反應能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所開發的 CO 藥物既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在生理條件下又能快速釋放 CO。通過結構的優化還可以很容易地控制 CO 的釋放速度,半衰期從幾分鐘到幾天,能夠滿足臨床應用的不同需求。

此外,CO 還產生強烈的螢光信號,能夠實時追蹤在複雜生物環境中 CO 的釋放,為研究 CO 的作用機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一類強大的探針工具和有潛力的候選化合物。

CO 小分子前藥不僅在細胞水平表現出了強烈的抗炎活性,顯著降低 TNF-α水平,而且在小鼠結腸炎模型中也表現出極強的抗炎活性和顯著的治療效果:釋放的 CO 能明顯提高結腸炎小鼠的生存率,改善腸炎評分,幹預結腸長度與厚度異常變化,並有效降低結腸過氧化酶與腫瘤壞死因子水平,

目前,課題組已經在四個動物模型上得到驗證,CO 前藥對於包括心肺復甦、結腸炎、化療心臟毒性、敗血症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柯博文說,所有在動物身上有效的藥物,但是到人體上不一定有效,因此該 CO 前藥的臨床應用還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我們還是充滿希望。」

據悉,目前,已有多家製藥公司對該類前藥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相關焦點

  • 有毒一氧化碳能入藥了!華西醫院研發出世界首個這類小分子藥物
    把一氧化碳氣體做成藥?這不是天方夜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轉化神經科學中心、麻醉與危重急救研究室柯博文與周誠副研究員,成功開發出世界上首種一氧化碳小分子藥物,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刊物《Angew.Chem.Int.Ed.》(《德國應用化學》)上,該藥物可能對心肺復甦、結腸炎和腫瘤的治療等有較大作用。▲柯博文有益處?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分論壇成功舉行
    10月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大健康論壇——首屆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甌江論壇暨之江科技論壇生長因子與疾病峰會在中國基因藥谷召開。主旨報告主要分為生物藥物與代謝調控、生物藥物與再生醫學、疾病治療新靶點及藥物設計、生物藥物分子改良及遞送四個篇章,與會17位嘉賓紛紛圍繞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報告,並現場解答大家的問題。
  • 從分子骨架看小分子藥物創新
    這一期的ACS MedChem Lett發表一篇化學文摘(CA)兩位科學家對小分子藥物骨架的分析,似乎指向小分子藥物創新在加速。作者分析了自1938年來在美國上市的1089個小分子環狀新分子藥物(NME),發現最近15年全新分子骨架新藥(定義為pioneer)上市開始提速、上市速度超過等排體修飾(settlers,大概相當於me-too)和側鏈修飾(colonists, 大概相當於me-3)新藥增長速度。這些新骨架藥物更可能是高度創新藥物,83%的小分子突破性藥物(BTD)是新骨架分子。
  • 2020青科會丨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分論壇成功舉行
    溫都訊 10月19日,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大健康論壇——首屆生物藥物與分子調控甌江論壇暨之江科技論壇生長因子與疾病峰會在中國基因藥谷召開。大會以「聚焦生命科學前沿科技,共創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為主題,特邀國家傑青、長江學者、和國家「四青」人才等行業權威專家作為主講嘉賓,分享生物醫藥健康領域最新前沿技術及創新成果。
  • 《柳葉刀》:靶向治療20年,43種小分子藥物大起底
    隨著臨床腫瘤學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對分子靶點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小分子抑制劑作為腫瘤靶向治療的有力工具也越來越受人重視。如今,新藥開發的重心已經轉向腫瘤靶向分子的開發,主要有兩種:一是抗體,二是小分子藥物。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迎來第四個諾貝爾獎團隊 建設生物大分子藥物...
    人民網成都5月10日電(王軍)今日,由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教授領銜且直接參與投資的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項目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項目落戶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入駐諾獎團隊增加到4家,成都高新區入駐諾獎團隊達6家。全球頂尖科技團隊的相繼落戶,將推進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產業生態圈構建,推動世界一流生物產業園區建設。
  • 大小分子藥物開發同樣耗時 為何獨佔期待遇不同?
    作者說大分子藥物並不比小分子更耗時、而且臨床成功率還更高,所以不宜過度保護。大小分子臨床前評價程序幾乎同樣,所以發表專利後(通常意味著已經有了一個高質量候選藥物)到IND二者時間接近不能算是意外。這個研究的核心目的是質疑大分子是否需要在政策上給與特殊保護而影響生物類似藥的上市,但根據最低獨佔期差別決定藥監政策意義有限。
  • 盤點新一代靶向HER2大分子藥物中的潛力藥物
    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恩美曲妥珠單抗作用機制[1]該領域內除了羅氏的多款單抗和抗體偶聯藥物外,新一代靶向HER2大分子藥物的開發從未停歇,同時仍有著極大的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目前值得關注的產品包括Trastuzumab
  • 基因療法很好,但小分子藥物更有「全球性」
    利用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Benjamin Cravatt教授開發的創新技術,這家公司能夠突破傳統小分子藥物的局限,篩選出全新的藥物結合位點,讓「不可成藥」的靶點成為歷史。最近,藥明康德內容團隊與Vividion執行長Diego Miralles博士進行了一場對話。
  • 分析丨小分子藥物的作用機制
    藥物的作用機制(MOA)是在生化基礎上與身體相互作用的特定模式,這產生藥物的藥理作用。從事新藥研發的團隊通過使用高通量篩選(HTS)來測試分子庫,以便他們能夠分離那些具有他們正在尋找的MOA。這是通過將分子通過若干生理過程的測試,如離子通道、轉運體、酶和受體來確定的。這些是小分子測試藥物通常相互作用的位點。
  • 川大華西醫院10名專家赴亞塞拜然協助開展防疫工作
    10名專家組成員:  程永忠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應斌武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主任  王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肺癌中心教授  王曉輝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醫師  王波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療組長
  • 華西醫院小兒外科團隊再登技術高峰成功
    近日,小兒外科靳曙光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名8歲的患兒實施了完全腹腔鏡下小兒巨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門—奇靜脈斷流術)。目前,國內尚無相關小兒文獻報導。鑑於患兒特殊的病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患兒開通了入院綠色通道,小兒外科住院總於急診科會診後,立即與靳曙光副教授取得聯繫並收入小兒外科,迅速召集全科醫護人員進行討論,同時聯繫麻醉科會診。
  • 蓬勃發展的大環小分子藥物
    文 | 劉sir大環小分子藥物是近20年來藥物化學領域熱點,因為大環結構在提高藥理活性和選擇性,完善成藥性上效果顯著,並且兼顧了與靶標結合的微觀結構和藥代動力學所需求的宏觀性質。臨床上的大環小分子藥物大部分由12~20個原子構成的環肽或內酯,主要用於治療感染、炎性和腫瘤等疾病,有口服和注射等劑型。
  • |結構|藥物|分子|抑制劑|...
    本次將以小分子PDL1抑制劑的開發為例,帶領各位一同認識一下科學家攻克PPI成藥難題的新進展,那為什麼選擇PDL1作為研究對象呢?有幾點原因:有爭議:國內PD1/PDL1抗體藥都一大堆了,開發小分子抑制劑真的有必要嗎?有難度:PD1/PDL1抗體的分子量超過14萬Da,分子量低於500Da且藥效相當的小分子抑制劑能開發出來嗎?
  • 小分子藥物開發新冠適應症梳理
    世界各國都在針對COVID-19開發各種藥品和疫苗,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小分子藥物在新冠疫情初期至今一直被寄予厚望,疫情初期迫於無特效藥,各國嘗試了羥氯喹、法匹拉韋、瑞德西韋等,有的被批准上市,有的被證明效果不佳。儘管如此,這些藥品在疫情爆發初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全球按照藥品研發流程進入臨床階段的小分子藥物已有120種。其中已獲批上市2個,處於3期臨床階段39個,處於2期臨床階段65個,1期臨床14個。
  • 華西醫院榮獲全國抗疫先進集體 多名醫生獲得表彰
    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此前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採訪時表示,疫情發生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奮勇當先,派出四川第一位援助湖北醫療專家,此後不僅派出專家支援湖北,還支援成都市公衛中心、重慶、西藏,支援義大利、衣索比亞、吉布地,為全國乃至全球貢獻了「華西力量」。  李為民表示,在重症搶救方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採取了重症分區救治。
  • 華西醫院發展秘訣是什麼?以黨建統領全局
    自「華西消化學科聯盟」成立後,西部地區80家醫院成為首批聯盟醫院,當地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華西專家的醫療服務。遠程會診、遠程教學、開展疑難病例討論……這是華西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華西醫院通過託管領辦、專科聯盟、遠程聯盟等多種醫聯體形式,與各級醫院實現分工協作、共享資源,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模式。
  •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
    健康界持續追蹤中國知名醫院,精選其在學科建設、服務創新、醫療改革、人事變動等方面的信息,每周推出一期《名院周報》,供業界參考和借鑑。科技⊙ 北京協和醫院:向世界分享疫情期間睡眠醫療照護的中國經驗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密切接觸及封閉環境中高濃度氣溶膠傳播。
  • GPCR結構對藥物開發的影響!
    Cell, doi:10.1016/j.cell.2020.03.003如今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70個獨特的GPCRs,其中有超過370個結構能在多種構象狀態下與不同的配體和受體相結合,在過去10年裡,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已經廣泛用于越來越多的GPCR靶點了,而且如今很多候選藥物已經進入了相應的臨床試驗,考慮到一種藥物進入市場需要的時間很長,目前還並沒有在一種結構的幫助下開發獲得許可藥物的記錄
  • 吃木炭烤魚 濰坊小夥一氧化碳中毒進了醫院
    然而,近日有人在封閉空間裡吃烤魚時,突然出現了一氧化碳中毒的情況。11月15日晚,經濟區張氏街道西小營村的張先生和兩名男同學到玄武東街與文化路交叉口附近一家飯館吃飯。他們選了一個小單間,裡面比較暖和一些,首先端上來的菜是木炭烤魚。正吃得盡興的時候,張先生感覺有些噁心並且頭疼,他的兩名同學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剛開始,我們以為是飯菜不乾淨,便找來店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