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80後、90後的人來說,小時候去商店買飲料,第一時間都會率先確定瓶蓋上是否印著「再來一瓶」的字樣。運氣好一些的時候,買一瓶飲料就能連續開出3-4瓶「再來一瓶」,於是小時候僅僅拿著攢下來的瓶蓋,就能喝到不少免費的飲料了。
要說,商家的這種營銷模式還是很牛的!當知道一款飲料有著如此高的中獎率之後,很多人也會率先選擇購買有著「再來一瓶」活動的飲品。當時,「再來一瓶」可謂是風靡全國,使得我國的飲料市場迎來了快速發展。
不過,大家應該也發現了,現在的「再來一瓶」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掃一掃贏大獎」,但是掃出來的往往也是「謝謝惠顧」。
小時候得到一個「再來一瓶」的瓶蓋,相當於得到了一個寶貝一樣。而說到「再來一瓶」的鼻祖,絕對是「康師傅」了。小的時候,去小賣部買飲料率先就是瞄準康師傅,沒什麼特殊原因,就是因為康師傅「再來一瓶」的中獎率非常高。
之後,雖然也有不少飲料品牌和食品品牌加入了這場營銷大戰中,但是康師傅絕對還是最大的贏家。據悉,當時康師傅茶系列飲料的中獎概率高達20%,平均5瓶就能中一瓶。
當時,在康師傅大力推出這一經營戰略的時候,這個品牌也因為「水源門」導致品牌形象受損。除此之外,可口可樂、今麥郎、統一也在不斷佔據市場份額,這給康師傅帶來了「內憂外患」的壓力。
所以,康師傅只能獻出了「再來一瓶」的絕技,以此來籠絡消費者,挽救自己的「危局」。
在2009年的時候,康師傅正式啟動了7億瓶「再來一瓶」的促銷戰略,在市場徹底奠定了此項營銷下的「王者地位」。在龐大的贈品數量下,如此的「大手筆」讓康師傅獲得了不少消費者青睞。
所以,在那一段時間內,市面上康師傅飲品的中獎率幾乎是100%,一度讓消費者覺得「不中獎都不正常」!當時,因為「再來一瓶」的策略,康師傅擊敗了國內眾多飲料品牌,成為了茶飲料界的「龍頭老大」。
數據顯示,在2009年中,康師傅的飲料營收增幅就超過了32.11%,股東利潤增幅超過了47%,可見,「再來一瓶」給康師傅的業績起到了很大的拉動作用。
為此,在康師傅的戰略成功之下,大多數企業也開始不斷跟進,例如今麥郎就在茶飲料「再來一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獎水一瓶」。據悉,這一舉動直接就要多花費上千萬的促銷費用,但是,為了佔領市場,這也是不得不做的。
那麼,既然「再來一瓶」的戰略如此有效,為什麼現在沒有商家願意做這個活動了呢?要知道,這種營銷策略也是「殺敵三千,自傷八百」。在大量的贈飲之下,康師傅在2009年6月出現斷貨。
而業內人士透露,飲料行業中的「再來一瓶」,實際兌獎率普遍都沒能超過50%,而部分廠商甚至不足10%。此人直言,如果真能100%兌換,就沒有廠商能夠盈利了……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主要的問題,就出現在了中間一級一級的兌換環節上。有一年,紅牛投放在市場上的中獎飲品只有1200萬個,但是紅牛廠家最後卻收到了2000多萬個「再來一瓶」的瓶蓋。那麼,這裡多出來的1000多萬個瓶蓋就是問題所在了。
盜版的出現,徹底的將「再來一瓶」逼入了絕境。其實,當紅牛放出促銷計劃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聯繫瓶蓋生產廠商,定製一批「再來一瓶」的中獎瓶蓋了。隨後,這些人會將其賣給經銷商,從中賺到不少錢。
這時候,這些始作俑者可能會從每個瓶蓋中賺取幾角錢的利潤,但是這種快消類的走量是很驚人的。如果用0.5元的利潤來計算,紅牛多出來的1000多萬瓶蓋,也能從中獲利最少500萬了。
要知道,這還只是紅牛這麼一個廠商。如果市面上「再來一瓶」的品牌眾多的話,好幾個百萬利潤加在一起,就是千萬甚至上億的獲利了!
在這種大量造假的「貓膩」被揭露之後,很多廠家也開始不推出這樣的促銷方式了。這種投機取巧的把戲,讓廠家虧本了不少錢。所以,現在的「再來一瓶」為什麼消失了呢?大家心裡應該也有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