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再來一瓶」,為何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已經正式確認
以前還在讀書的時候,去買飲料的我們,總會期待瓶蓋裡的小驚喜,那就是「再來一瓶」,用一分錢得到兩份飲料的開心,這就是八零後、九零後的青春記憶。娃哈哈、康師傅、達利園等飲料品牌,都曾推出過「再來一瓶」的營銷手段,並且都收穫了成功。但再後來,很多的飲料商家都差不多是在同一時間,把這種活動撤銷了,取而代之的是「加1元換購」。那麼,曾經的「再來一瓶」,為何變成「加1元換購」,原因已經正式確認,望周知!
首先,我們要知道,飲料的成本都是很低的,有一些礦泉水的價格,都比飲料更貴,可想而知,即便是推出「再來一瓶」的活動,其實飲料商也是能賺不少的。但這種營銷手段,卻被某些造假者鑽了空子,他們通過製造帶有「再來一瓶」字樣的瓶蓋,然後轉賣給一些小販,再通過小販從飲料商兌換免費的飲料,再轉手銷售,這種行為明顯就影響了各大飲料廠商的利益。
所以在不得已之下,康師傅、娃哈哈、達利園等飲料廠商,才最終放棄了「再來一瓶」的營銷手段。那麼,「加1元換購」又是怎麼誕生的呢?首先一點,現在能加1元換購的飲料,基本上都在5元錢左右,所以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其實加1元換購,那就是賺了。但實際上,我們花了6塊錢買了2瓶飲料,其實一點都沒賺。所以說,這種營銷手段跟「再來一瓶」有著很大的區別。
大家試想一下,早期的「再來一瓶」雖然是概率性事件,但一定有人可以獲得再來一瓶的優惠,而現階段的「加1元換購」,雖然一定能獲得,但從飲料的製造成本來看,其實消費者花的是同樣的價格,買了兩瓶飲料而已。這種手段,其實更類似於「捆綁銷售」,但消費者往往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才覺得「加1元換購」非常的划算。而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的。
所以說,並非是「加1元換購」取代了「再來一瓶」,而是因為「再來一瓶」的失敗,各大飲料廠商,他們最終想出了一種新的營銷手段,那就是「加1元換購」。而說到曾經的「再來一瓶」,你還記得非常可樂嗎?如果大家在白色情人節當天,碰到了類似「加1元換購」的活動,你又會參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