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最美就在晉陝大峽谷的那一灘。」從地圖上看,在河套地區呈東西走向的黃河,在晉陝大峽谷連續急轉了幾道彎,急轉為南北走向,由鄂爾多斯高原挾勢南下,左帶呂梁,右襟陝北,深切黃土高原之中,形成了令人驚嘆的地質地貌奇觀。
有民謠說:「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偏關;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黃河最美曲線起始點在山西偏關的老牛灣,與晉陝大峽谷的起始位置近在咫尺,因黃河與長城在此親密交匯而聞名天下,有「黃河入晉第一灣」之譽。
由於黃土丘壑泥沙俱下,晉陝大峽谷河段的來砂量竟佔全黃河的56%,可以說真正的「黃」河是在這裡成就的,深澗騰蛟,濁浪排空,黃河峽谷的典型風貌盡集於此。
不過現在黃河水早已被攔河大壩阻斷,波濤洶湧的河水在這裡突然安靜了下來,從空中看去,像一面碧綠的鏡子鑲嵌在峽谷中。崖下有一個叫老牛灣的地方,水流曲折蜿蜒,形成了牛犄角狀一樣的景觀。
而崖上古堡點綴、城牆綿延,與黃河相伴而行。牛頭之上的望河樓,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墩高二十二米,上建有垛口和樓櫓。墩體正面有供士兵上下的繩體和通道,用它瞭望來自黃河的敵情,點燃狼煙向東、南兩邊長城傳遞信息。
老牛灣古村落依山而建,幾乎全部採用石頭石片堆壘而成,石碾石磨石倉石櫃隨處可見,整個村莊是一個經典的石頭建築博物館,歲月的痕跡幾乎毫不改樣、原封不動被保留下來。
長城對於當地老百姓而言,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他們把繞村子西部邊緣而過的長城稱為邊牆。據說,邊牆正是明代的官方對長城的命名,老百姓所說的應該是明代的官方語言。
明長城從山海關起築,一直向西翻千山越萬嶺,在山西偏關縣的老牛灣,終於和滔滔南流的黃河第一次握手見面了。長城到老牛灣之後,雖抵黃河岸邊,但並未跨黃河西去,而是順黃河的東岸南下,經萬家寨、關河口至河曲縣,然後才越黃河進入保德縣境內逶迤西去。
老牛灣向南二十裡處的乾坤灣,是黃河蛇曲中彎度最大的,達到320度以上,堪稱天下黃河第一灣。當黃河匯聚百川,一路咆哮來到晉陝大峽谷時,面對懸崖,突然掉頭向西,然後折向東南,衝波逆折,回頭衝擊留在身後的山崖,在將要穿透山崖時,又戛然而止,調過頭來,滾滾向南形成了「S」形奇特大灣,酷似一幅天然太極圖。
登上乾塔極目遠眺,廣袤的黃土高原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一片蒼茫中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千溝萬壑在其襯託下顯得滄桑剽悍。
在餘暉映照下,母親河充分展示出柔情的一面,夕陽將河水染成淡金色,粼粼波光,九曲柔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