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錦街道俯瞰圖
「垃圾分類已推行,黨建引領細宣傳。
發揮黨員先鋒性,志願者們也響應。
各行各業齊參與,共築美好新家園。
移動投放是創新,物業居民齊贊好。」
這首詩朗誦是茉莉居委居民孫海龍的原創作品。詩句雖短,卻是他見證垃圾分類以來的有感而發。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已兩月有餘,世博二居委書記郭翠萍也切身感受到居民的變化,「你今天分好垃圾了嗎?」成為居民最日常的互動。
作為街道體制改革後上海最年輕的街道之一,閔行區浦錦街道既有發展迅速、時尚現代的城市化地區,也有著黃浦江沿岸生態自然的農村地區。在實踐中,浦錦街道不僅妙用閒置土地,打造了集生態、景觀功能為一體的花園式生活垃圾中轉站,還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浦錦街道垃圾中轉站
垃圾不落地 小區設置
「移動分類車」便民利民
涵雲雅婷移動公交式收集投放
「涵雲雅婷是街道裡的高檔公寓,小區不僅體量大且住戶多。開發商在建設初期,由於將垃圾箱房設置在小區外側,撤掉原有垃圾桶成為垃圾分類工作中最大的難題。」茉莉居委書記周文龍告訴記者。
「許多居民覺得本來走到樓下就能扔掉的垃圾,現在需要專門跑到新設的集中投放點,十分不便,有些居民投遞垃圾的往返時間甚至要15分鐘。為了將垃圾桶再爭取回來,有投訴居委會的、有在非投放時間段把垃圾扔在點位上的、有些居民甚至對垃圾分類持懷疑和觀望態度。」面對撤桶初期遇到的困難,周書記表示理解。
針對不同類型的居民社區,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行垃圾分類,成為茉莉居委在垃圾分類工作初期最常思考的問題。
本著方便於民、服務於民、讓居民少走路的思想,茉莉居委在耐心聽取小區居民的訴求和呼聲後,各居民代表們集思廣益、集眾所長,最終首創了公交式移動收集模式,還給每個點位命名了通俗易懂的站點牌。小區增設移動分類車,實施"移動公交式定時定點投放模式",在解決投放問題的同時還增加了移動宣傳崗,不僅方便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小區環境也變好了,見不到垃圾桶,聞不到垃圾味,真正變成了無桶小區。
推行「移動定時定點投放」以來,涵雲雅婷的居民只需在早上兩個固定時間段和下午兩個固定時間段,到「移動分類車」經過的四個停靠站分類投放垃圾。不僅方便了居民投放垃圾,保持小區環境整潔,也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居民自治共治意識進一步提高。
如今,在浦錦街道,「移動分類車」不僅開進了涵雲雅婷,還開進了濱浦二居委居民鬱靜文所在的社區。據了解,未來「移動定時定點投放」還將在浦錦街道全面推行,方便居民生活。
首創「PVP」模式
從髒亂差一躍成為先進模範村
蘆勝村環境整治後的實效圖
蘆勝村垃圾分類志願者PVP模式清掃現場
在蘆勝村田園瓦舍的交相輝映中,整潔的村道上幾乎看不到垃圾。但就在兩年前,蘆勝村的環境還只能用「髒亂差」形容。
蘆勝村委書記張義民告訴記者,「『五違四必』和『美麗鄉村』建設後,村裡面貌煥然一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也高了,但接下去的村務管理卻是難題。」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蘆勝村村委經過多方調研和思考,首創出「蘆勝PVP」模式,即通過「P」—Party黨組織、 「V」—Volunteer志願者、「P」—Public村委會三位一體,提升基層黨建引領的自治和共治。
全村160多名志願者,既是「清潔員」,每天宅前屋後清潔工作;也是「巡查員」,巡查村域內問題及時上報;又是「教導員」,教育和引導村民,支持村務工作,齊心合力維護著自己的美麗家園。
回想起最初的工作,張義民坦言,「剛開始大家對這支隊伍能不能長久堅持下來還是比較擔憂,但全村65名黨員起到了先鋒作用,並感染著周圍的居民。如今,全村參與志願服務的家庭已佔常住家庭的一半以上。」
張義民認為,正是這種責任感讓志願者隊伍不斷壯大,也讓蘆勝村越來越美。「如今在村裡連一個菸頭都找不到」,張義民自豪地說。
與此同時, 張義民指出,在村裡村落的「熟人社會」,以鄰裡之情、同鄉之誼打「感情牌」也是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
就這樣,在「蘆勝PVP」模式和「感情牌」共同發力的作用下,蘆勝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得以有效地開展,從「髒亂差」一躍成為先進模範村。
最無私的志願者
為垃圾分類做最無悔的奉獻
從奉賢海灣鎮到浦錦街道,車程是35公裡;從早上5點鐘到晚上10點,全天17個小時;趕最早的一班車出門,追最末的一班車回家。這些行程,是茉莉居委居民孫海龍一天的寫照。
「我是一名老黨員,常年住在奉賢,因為子女在紅醍半島買房,因此和浦錦結緣,成為了一名新浦錦人。儘管平時我不住在浦錦,子女也都勸說我,夏天太熱讓我不要來回跑,但我覺得垃圾分類就像粘合劑,把我們這些老黨員集合在一起。在志願服務中,我感覺又回到了年少有力的時候,垃圾分類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必須要參與。」孫海龍說道。
涵雲雅婷志願者孫海龍正在指導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投放
世博二居委居民殷鍵是一名退役軍人,年過花甲的他仍留有軍人的熱血和精神。
「當大多數居民還在睡夢中時,我們已經在居民區垃圾箱房前進行值守。身邊很多朋友都說我犯傻,好好的清閒時光不享受,大熱天的還要跑出去曬太陽。但我認為退休生活也需要波瀾壯闊,有所奉獻。」殷鍵表示。
世博二居委自治,小區居民商議樓道垃圾分類方案
在浦錦街道,不僅有這些無私奉獻、無悔付出的老年志願者,還有一群遠離家鄉,紮根浦錦,為社區公益忙碌的年輕人,街道臺胞黃瓊瑤就是這些人群的縮影。
從小學就已習慣了垃圾分類的臺胞黃瓊瑤直言,「剛來上海的時候還真有些變扭,因為在家中細心分好的垃圾最後卻只能扔到一個垃圾桶裡。」
黃瓊瑤從臺灣來到上海已有15年。2013年,她與丈夫白手起家開始創業,創立了再生資源技術的環保公司,紮根浦錦街道。
去年,得知社區要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從事環保事業的她非常開心,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垃圾分類的工作中。由於她熱心公益又善於演講,黃瓊瑤的名字常出現在浦錦街道環保公益社團的活動中。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也深感環保教育從小紮根做起的重要性。她不僅協辦街道「垃圾分類小小宣傳員」活動,同時作為街道內小學的校外科技輔導員,盡力給予相關支持。
她表示,只要社區有需要,自己會盡所能地為居民講授和分享關於環保、垃圾分類的知識和經驗,希望與大家一同為浦錦的美好環境而努力。
黃瓊瑤女士熱心投入公益事業,為學生講解垃圾分類知識
最時尚的宣傳活動
為垃圾分類保駕護航
「垃圾分類很重要,生活廢品分開處理好,志願服務不可少,因勢利導覺悟高,乾濕分開應做到,關鍵要使廢物變為寶,全民行動勢必行,利國利民得好報。」景江苑居委書記許玲花朗誦起自己寫的這首詩歌時滿臉笑容。
許玲花說:「為化解居民的牴觸情緒,由社區志願者自編自導自演的快板說唱、小品等文藝節目,潛移默化地感染著社區群眾。」
景江苑居委自創垃圾分類小品
濱浦二居委文體團隊自創垃圾分類旗袍秀
在浦錦街道,宣傳垃圾分類的方式多種多樣,濱浦二居委志願者兼文藝骨幹鬱靜文告訴記者,通過編排通俗易懂的表演、小品、時裝秀等,居民不僅能在寓教於樂的文藝活動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而且能讓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得到提升。
除了居民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浦錦街道還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把代表街道特色的「河狸」(上海世博會「海寶之父」巫永堅創作的街道書香文化代言形象)、「牡丹」(「當代牡丹之王」湯兆基的作品)兩大形象運用到垃圾分類宣傳中,形成浦錦街道垃圾分類的獨特風景線。
「當代牡丹之王」和「海寶之父」為浦錦街道設計的入戶乾濕垃圾袋
閔行區浦錦街道黨工委書記孫培龍表示:作為全市最年輕的街道之一,浦錦街道將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繼續以奮鬥者的底色、奔跑者的姿態,向最好的學、跟最好的比,創造出更為生動有效的「浦錦實踐」和「浦錦模式」。
下一步,浦錦街道將進一步把握管理與執法的關係、數量與質量的關係、盆景與風景的關係、創建與常態的關係,讓垃圾分類成為人們的好習慣,讓垃圾分類成為時尚與文明的符號,讓垃圾分類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在垃圾分類減量的同時,努力收穫街道環境面貌的進一步改善,收穫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區文明程度的提升,收穫群眾更多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垃圾分類既是長遠的,也是眼前的;既是艱辛的,也是幸福的;既是充滿挑戰的,也是充滿希望的。浦錦街道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爭創上海市垃圾分類示範街道為契機,用實際行動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浦錦生態理念:在世界行走,為浦錦停留
素材來源:市綠化市容局社會宣傳處
歷史閱讀 即點即讀
《 》
《 》
《莫糾結,垃圾分類有邏輯!》
《權威發布丨拒絕收運!對不符合分類質量標準的生活垃圾拒絕收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