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人人動手,乾濕分離家家行動。」「垃圾要回家,請您幫助它。」「垃圾要分類,資源要利用。」近日,義烏市城西街道石明堂村結合「黨建+單元」作戰體系,充分發揮黨員聯繫農戶作用,走村入戶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引導,以垃圾分類工作提升古村落顏值,助力各項中心工作推進。
石明堂村位於城西街道西部的一個半山區,四面環山,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也有獨具特色的古村文化,現有村民431戶,黨員37名。
這幾年,石明堂村積極開展和美鄉村建設,相繼建設起了籃球場、桌球場、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中心等村基礎設施,並完成了環村路等多條主幹道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池塘整治、宗祠修繕、自來水改造及生活汙水處理等工程建設。不過,在村兩委幹部看來,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環境整治在村莊治理中並不是難事,今天我們多發動黨員群眾,幾天效果就出來了,但難就難在如何保持環境長期乾淨清爽。做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保障村容整潔的重要舉措,是提升村莊『顏值』的突破口。」石明堂村黨支部書記王金榮說。
儘管石明塘村村民長期以來有一定的垃圾處理方法,對垃圾有一些分類措施,比如把可腐爛垃圾就地轉化為肥料來使用,將可回收利用的紙品、瓶罐等集中起來賣到廢品回收站。但總的看,這種分類還很原始、粗放,不少農民搞不清垃圾分類的標準與要求,認識不到垃圾分類的意義,看不到垃圾分類的好處,對垃圾分類感到「陌生」,因而參與度、積極性不高。
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通過黨員幹部的引領示範、分片包幹、帶動群眾共同參與,將是一條新路徑。「推動農民逐步養成垃圾分類和有序堆放習慣,必須結合鄉村實際,考慮鄉村特點,入鄉隨俗。這些都需要黨員幹部進村入戶、深入細緻做好宣傳。」王金榮介紹。同時,石明堂村在基礎設施保障方面,增加了農村『兩次四分』點位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激勵機制方面,將垃圾分類情況與「黨員十二分」管理、村規民約、「道德銀行」積分等掛鈎,並通過「榮辱榜」進行公示,分類指導、示範引領、以點帶面、推進垃圾分類成為石明塘村的「新時尚」。
目前,石明堂村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超過90%,生活垃圾減量也取得了較大進步。「栽好梧桐樹,才能真正給石明堂村引來金鳳凰,石明堂村通過垃圾分類,讓農民生活質量的『裡子』和農村環境的『面子』都好起來,有力助推村莊各項工作。」城西街道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