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娟聊科技
在微信還沒有像現在這般傳遍大江南北時,作為國內運營商老大的中國移動已經在手機支付以及社交上頗有建樹,當初的飛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可惜在移動故步自封、自娛自樂的引導下,飛信終究石沉大海,手機支付也被支付寶與微信超越,再也沒有生存餘地。如果沒人再提起飛信,恐怕這一代的年輕人早就已經不知道是何物了。
近日,中國移動前董事長王建宙首次談到了當初手機支付以及飛信雙雙落敗的原因。王建宙表示其實運營商很早就已經嗅到了手機支付的機遇,並且在同時還推出了飛信這款用於社交的平臺。
但是移動在那時一直在討論所謂的技術問題,而對於市場的規則以及運行規律並沒有去進行深入研究,所以在缺乏對消費者傾向的把握之下,運營商才會與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拉開差距,最終落得個失敗的下場。
那麼飛信的失敗真的只是歸結於移動當初的一念之差嗎?依小編看來,這恐怕並不見得。
01.
在當初的時代,由於飛信背靠著移動這位大戶,所以在短時間內就成為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巨無霸」社交平臺,這一點連當初騰訊的qq都是遠遠不及。可以說,飛信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它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註定了要在社交平臺佔據老大的位置,而事實也證明它的確做到了。
2011年,飛信通過種種獵奇功能狂卷了5億用戶,1億活躍量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非常恐怖的數字,當時的移動資本遠超電信以及聯通,在飛信「肆虐」的年代,說移動一直在「躺著賺錢」也不為過。
可惜,中國移動在當時就算是已經發現了騰訊的qq,但是仍舊沒有放在心上,一心只想謀利的移動仍舊在我行我素,不僅不對飛信進行改革,而且還禁止聯通以及電信的用戶去註冊飛信,「我最大,我想幹啥就幹啥」這句話就是當初移動的最大寫照。
02.
由於捨不得「收費簡訊」這塊「大肉」,所以移動遲遲不對飛信做出改革,並且對於飛信的投資一直都是處於下降狀態,而正是由於移動這樣自負而又自大的做法,讓其在之後徹底失去了社交平臺這張王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網際網路的需求漸漸開始展現了出來,流量開始成為了消費者們相互交流的重點,而彼時騰訊的qq已經初成氣候,飛信的用戶已經在漸漸流失,而這種現象在張小龍的微信橫空出世之後很快便達到了頂峰。
微信的免費交流在當初已經讓很多人擁有了忠誠度,而在微信推出視頻電話的時候,曾經的巨頭飛信就可以宣布失敗了。
在馬化騰宣布微信用戶破10億時,移動的飛信就已順勢消失在了滾滾浪潮中。
03.
在小編看來,移動是可惜的,也是自作的。
這些機會曾經都擺在中國移動的面前任其挑選,可是他卻只是挑選了一個最沒前景的法子,這不知道是該慶幸呢還是應該哀其不爭呢?
慶幸的是,如果飛信成為了國內的社交大平臺,那麼按照移動的套路,消費者們還不知道要暗地裡吃多少虧,而悲哀的是移動將一副曾經最好的牌給打得稀爛。
所以說移動所稱的技術問題在小編看來只是一個掩蓋自身以往決策問題的一個藉口罷了,真正的原因還是要歸結於移動的當初的自負以及「躺著賺錢」的白日夢。
在這麼多年的經營套路之下,移動的口碑也早就敗壞了,面對即將到來的攜號轉網,移動或許更應該拿出真誠的動作來回饋用戶,而不是在打著福利的幌子再次偷偷給用戶下套。
從目前統計的數據來看,移動轉出的人數最多,受到的抱怨也是最多,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中國移動很大的壓力,如果移動再不改變,等到了11月底或許就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就像某些網友說的:「格局決定未來」,移動造成今天的結果也算是自食惡果吧,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王建宙此次的表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