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曾經的飛信,說起飛信貌似還是微信的鼻祖,可是飛信屬於中國移動,就註定了這條路是坎坷的。這段時間飛信的身影已經暗淡,甚至不被人提起,與微信發展的判若兩人。不過最近有消息稱飛信將滿血復活,中國移動試圖重新殺入IM行業。
近日中國移動透露,中國移動的IM產品將於下月正式上線,此次中國移動拿出的是淡出人們視線許久的飛信。其實在業界來說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飛信活著,但它已經死了」。也許很多人會問比微信誕生更早的飛信為什麼漸漸隕落,而有著相似產品基因的微信卻搞的如日中天,是什麼原因導致飛信之死以及微信的崛起呢?
產品的時機問題是飛信的迅速隕落的直接原因:產品能否健康成長,很大程度受到推出時機的影響,在正確的時間出現最符合需求的產品,毫無疑問微信就是這樣的產品,搭載移動網際網路的熱潮,同時智能機的市場成熟期。滿足了人們免費通過移動互聯的聯繫。而秉承同樣功能的飛信,推出的時間還是塞班系統統治天下的時代。糟糕的作業系統嚴重影響了產品體驗,致使其並不能在移動端有太大的作為。而在PC端,其也未能找到對抗騰訊的好的辦法。還有就是中國移動的產品運營思路:這個不多說,網際網路產品與傳統增值業務的內部自我博弈,一定是移動今後發展最大的障礙。
據介紹中國移動的IM產品將於下月正式上線,由於傳統通信業務持續下滑,網際網路業務成了基礎運營商的新目標,不過飛信若想在IM市場脫穎而出,同樣面臨著如何解決跨運營商使用、尋找技術亮點以及承受長期高投入的難題。如果繼續靠簡訊,飛信根本無法翻身。在移動網際網路迅速崛起的時代,隨著社交軟體的頻頻出現,簡訊的單純化信息交流早已難以滿足人們的交流需求,人們更傾向於在娛樂中搭建起信息交流平臺,所以基於免費簡訊而生的飛信越來越失去了基礎。歸根到底移動無法痛下決心顛覆自己,革自己的命。
飛信這次的來臨,意味著運營商發現了危機,簡訊業務下滑,運營商淪為流量管道,所以也需要發展網際網路業務。而飛信是運營商打算用來搶「微信」地盤的一個戰略性產品。聽說中國移動一直未放棄飛信,這一次,中國移動想藉助IM市場的興起重振飛信。但是運營商做網際網路產品,常常缺乏清晰的定位和獨立的技術研發團隊,不僅是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也同樣存在這一先天缺陷。目前飛信眼饞移動網際網路這塊蛋糕,或許飛信真的有一些改變。
但是運營商自己又何嘗不想把「飛信」做大做強,但是運營商本身的思路僵化,重渠道重銷售而輕產品;領導審美優先導致的員工束手束腳;內部派系山頭林立,大公司病泛濫導致的資源配置不合理,都會影響所有運營商名義下的一切產品運作。試看所有運營商所做的所有網際網路產品,除了他們公司自己人在用以外誰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