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語:周四的打坐禪修開放日,吸引了不少初次禪修的同修——大家有疑問,有體悟,有交流。在交流中,同修們教學相長,時有喜出望外的收穫。下面這篇文章,就出自一位禪修初體驗者之手。從3/20開始,止觀堂就開始七日禪修了,正巧收到此文,算開端,更算共勉。參加過禪修的夥伴們,如果有什麼想分享的,歡迎來稿。發送至mingxinjiangtang@163.com)
只管打坐/芷瑜
寶山有個明心園。
明心園裡有個禪堂——止觀堂。
止觀堂每周四有個開放日,大家都可以去打坐禪修。
因著這樣的機緣,周四我第一次去明心園,第一次體驗禪修。我運氣不錯。第一次去明心園禪修,不僅園主在,法眼寺的方丈明一法師也在。
坐香之前,園主說,《妙法蓮華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我不太懂,疑惑的看看園主,園主又說:不明白沒關係,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這是日本鎌倉幕府時代,曹洞宗的創始人——道元和尚的會禪要訣。我想,園主的意思大概是無為積厚,不作多想吧。莊子《逍遙遊》語:「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積厚」應有兩重意思——有為的積厚;無為的積厚。有為者,積蓄內力,伺機而動。無為者,順性隨緣而動靜,只在做事,只在當下。不為什麼,不求什麼,但也不拘什麼,不怕什麼。
無獨有偶,茶歇時,明一法師說:現在人多數太注重結果,只注重結果,這種在意反而讓我們心思散亂。禪修,就是要訓練我們專注於當下,把注意力集中在過程中,不昏沉也不妄想。
大概,園主和明一法師所說的,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正是不等之等也。用心太急,反而壞事,更壞了當下的生活。禪修的巴利文是bhavana,字根是bhu,意思是「成長」或「成為」。因此bhavana的意義是培養,這個字總是與心並用,所以可以翻譯成「修心」或者「心靈的培育」。所修為何?所育為何?我想,大概就是修、育這種「只管打坐」的態度吧。
「只管打坐」,只管去做,心不為物奪,不為境奪,不為人奪,不為欲奪!
正如鑑真大和尚——合十忘生死,一生只做一事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