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講述者名叫婁斌,今年 29 歲,現在是美院的研究生。
在他的家庭裡面,爸爸是湖北黃石人,媽媽是青島人,兩個人在飲食上都很固執,一個這輩子不吃饅頭,一個這輩子不吃米飯。
而婁斌呢,從小在濟南的冶金局大院裡長大,院子裡的鄰居們來自天南海北,所以他小時候嘗遍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以至於到了高中,周圍的同學們有的喜歡看小說,有的喜歡打遊戲,而他,喜歡看菜譜。
故事FM?第 172 期
/講述者/婁斌/主播/@寇愛哲
/製作人/@寇愛哲
/聲音設計/@楊帆_LiYangFan
/BGM List/
01. Story FM Main Theme ( E-Piano Version ) (未發布)-YangFan
02. The Reeds (未發布) -YangFan (從小喜歡看菜譜)
03. RING (未發布) -YangFan (分子料理)
04. Island Room (未發布) -YangFan (紙做成的菜)
05. little Rainy Day (未發布) -YangFan (被診斷患上糖尿病)
06. Story FM Main Theme ( Acoustic version)-彭寒
/更多收聽平臺/
蘋果播客 / 網易雲音樂 / 蜻蜓 FM
QQ 音樂 / 豆瓣播客 / 懶人聽書
—下面是本期故事的文字版—
請配合上方音頻食用
1.「落胃」
唐魯孫寫的《中國吃》我非常愛看。他早年因為政治原因去了臺灣,在那邊連豆汁兒都沒得喝,這對於一個老北京來說無異於坐牢,想念故鄉的他寫了六七本關於中國南北飲食的書。
其中他提到一個白水羊頭肉。一到冬天,北京二環的胡同裡就有推著車賣白水羊頭肉的,而且一定是帶冰碴的那種。
唐魯孫家裡有很多人和唱戲的角兒都認識,他寫下午聽戲,聽梅蘭芳的,馬連良的,或者是麒麟童的,聽完之後這些人有個習慣,去吃個「落胃」的東西,「落胃」這個詞我非常喜歡。白水羊頭肉配一份茴香餡餃子,有的人願意吃雞鴨血餡的餃子,清肺,然後喝喝茵陳酒。
■《燕京小食品雜詠》雲,「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飛雪,薄薄切成與紙同。」 圖源 | 大眾點評@鴻鵠17
梁實秋寫的《雅舍談吃》我也非常喜愛,印象最深是他寫炙子烤肉。梁實秋因為北平戰亂到了青島,實在想吃炙子烤肉,於是專門派人從北平的鐵匠那兒定製了一具炙子,逢年過節便拿出來烤,出國了也不落下。
■梁實秋說,在正陽樓的烤肉支子,「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燒過除煙的松樹枝子,所以帶有特殊香氣。」
我高中過得很艱苦,都是靠看這些書挨著日子過每一天,靠這些能想像到的好味道活下來的。
2.廚房的秘密
三年後我來北京學畫畫,開始租房,終於有機會自己做飯了。有一回同學搬工作室,油畫系的、版畫系的很多同學都在,我給他們燉了一鍋雞肉,大家都稱讚不已,我第一次感覺做菜成功了。
美院嘛,男人們都傾盡全力想給自己的女朋友製造一點浪漫氣息,所以他們都來找我問菜譜,但是沒有人猜到那種特殊的味道是怎麼做出來的。其實秘密就是燉雞的時候往裡面加油桃,吸掉多餘油份,不僅增加了酸甜的味道,還讓雞肉變彈軟。另外,燉雞肉永遠不要加水,我全都都用花雕酒來代替。
一道菜,在喜歡它的人眼裡是回憶,在營養師眼裡是成分,在農民眼裡是價格,而有文化整合能力的廚師,能把所有這些角色都整合在一起,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問題,我舉三個例子。
第一個是一位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他在籌備餐廳的時候累出過咽喉癌,嘗不出味道了,那他的團隊為什麼還能拿到這三顆星呢?我通過後來的了解才明白,他把所有的心血和想法都投入到了團隊建設裡,把他所有卓有成效的學習方法都教給團隊,製造出餐廳這一部機器,我覺得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方法。
上海有一家鄧氏川菜,這個鄧師傅也是這樣廚師。他做過一道「肝糕」,用到的是豬的黃沙肝,肝汆熟之後,剔除筋膜,拿紗布濾成膏狀,加調味料和蛋清使它凝固,然後用溫水滑熟,變成一塊巨大的藥片的形狀。鄧師傅像一個魯菜師傅一樣,用蹄膀和火筒吊湯,神奇的是肝糕重量不輕卻依然能漂在湯上,說明這個湯吊得非常合格。
杭州的醉廬,老闆自己釀酒,做時令菜,吃完就很「落胃」。
3.香噴噴的畢業設計
我研究分子料理的時候,給西班牙的著名分子料理餐廳鬥牛犬餐廳寫過信,結果那邊非常熱情地解答我的疑問,還發來不少文件材料。
■分子料理其實就是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把食材的味道、口感、質地、樣貌完全打散,再重新「組合」成一道新菜。
我還給上海外灘十八號餐廳寫過一道菜,那是一家米其林餐廳,主廚是有名氣的法國廚師盧布松。
我第一次去這家餐廳吃飯的時候,吃到過一份和牛與鴨肝,這道菜外表看起來只是一塊帶有一半肥肉的牛肉,但其實肥肉那塊是用鴨肝做的,廚師玩了個偷換概念。這就讓我覺得不在乎想法老土不老土,技術夠好就真的行。
我做的是一道武昌魚。武昌魚的魚皮部分打花刀下油鍋炸,魚肉和湖北的藕打成泥,做成一個類似甜品的東西,但魚皮是香辣味的,我就把這道介於甜品和魚肉和藕湯之間的菜發過去了。
米其林餐廳的評級原則相對嚴格,菜單一個季度沒有變化的話,是很危險的,所以很多餐廳每周都會研發一個新菜,我這道菜就稀裡糊塗的被用上了。
這種感覺很幸福,沒有人知道菜是誰做的,但在品嘗這道菜的 8 分鐘內,他跟我的體會是一樣的,真的很美妙。
我一直想自己開一家很好玩的餐廳,一周七天都研發新菜,就像一個實驗室。
我本科的畢業設計也跟飲食有關。我將專門拿來印版的版畫紙拿去替換食材做成菜,比如做紅燒肉,就把肉換成紙,方法照舊。我把小時候喜歡的每一道菜都做了一遍,然後把紙切成一個一個的小方塊拼貼起來。第一天展出的時候,屋子裡特別香,和別的展廳都不一樣。
我們系主任就說我這個是閒的,「所有藝術都是閒出來的。」
4.該死的糖尿病
去年 5 月份的一天,我感覺有點發燒,沒有吃東西但一直嘔吐,跟我合租的同學就把我送到瞭望京醫院。
一開始我判斷可能是食物中毒,還想讓醫生給我輸點葡萄糖。那個大夫可能比較有經驗,讓我掛點滴之前先查查,結果一查血糖,29 。一般空腹血糖超過 11.1 毫摩爾/升就可以診斷是糖尿病了,我這個已經接近最高限的三倍。
輸了 4 小時的胰島素,我終於從於從死亡線上被救回。因為身體器官開始衰竭,我感覺非常平靜,也聽不清醫生跟我同學說了什麼,其實那時候我已經被下病危通知書了。
之後,我回濟南住了半個月院調理。我把我能做的、會做的、能接觸到的菜譜都想了個遍,大部分的菜都不能再做了,大部分我愛吃的餐館都不能再去吃了,以前愛吃的東西居然變成了毒藥在我的血液裡。
我對我從事的藝術職業開始產生懷疑,因為導師總說,「藝術是可以治癒人的」,但突然讓我用幾天時間把半生的興趣愛好都去掉的時候,藝術顯得是多麼乏力啊。
5.動物脂肪的味道,我嘗得太早了
生病之後,我改用了比較健康的飲食方法,大概可以比以前的飲食結構少掉 2/3 的胰島素需求量。
生氣的是,我們家樓下後來開了一家我愛吃的玉華臺餐廳。有一天早上我去買早飯,店員把一個肉餡包子錯放進了我的塑膠袋裡。回去之後咬了一口,唉喲,真的很香,我特別傷感。
以前我都自己炸豬油,從來沒斷過,動物類脂肪的美味是沒有什麼可以替代的。
那天早上的包子吃了一口,然後就丟掉了。
我吃過很多很好吃的包子,北京的西四包子鋪、開封天下第一樓的灌湯包、無錫的湯包、湖北的四季美、臺灣的鼎泰豐……這麼多包子,就那天早上的那一口是最香的。
5月份開始,我幾乎不再談和吃有關的話題,今天是談得最多的一次了。
* 本期頭圖源自網絡
感謝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幸倍 運營 | 劉軍
/往期故事/
「故事 FM」
用你的聲音,講述你的故事
更多收聽平臺
蘋果播客 | 網易雲音樂
蜻蜓 FM | QQ 音樂 | 豆瓣播客 | 懶人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