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緣》讀後感隨筆
《蛻變》的餘溫未散緊隨其後的迎來了《孽緣》的誕生。可喜可賀在我們朔州本土有這樣一位高產作家。很榮幸能與此作家成為箴規磨切的朋友!!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烙印。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WG」期間被動蕩影響的一批人想必那十年對他們一生刻骨銘心。
1968年到1978年,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知青」。上海知青文學作家葉辛用文字記錄了他親身經歷的十年,根據小說誕生了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孽債》,在這十年間多少知識青年,經歷了知青上山下鄉的全過程。
1985年至1995年的山西大地上出現了驚動全國的拐賣婦女事件。這十年多少婦女的心酸血淚迎來了馬舉作家的執筆講述,他用酣暢淋漓的文筆詳實記錄樁樁件件被拐賣婦女的命運和結局。《孽緣》整部小說揭示了那個時代山村人們的愚昧無知,落後無畏,人心人性與金錢買賣交集糾纏,也揭示了人們對法律法規的輕視造成部分人膽大妄為。
每個時代的「毒瘤」都有其相應背後生成原因,這裡不做一一解釋詳細贅述,表象背後都是為了喚醒人們良心良知,每個人內心的溫度點燃時代的冷漠,畢竟世界需要熱心腸如我們的馬舉先生有光有溫度。《孽緣》這部近三十八萬字的小說來源於真實生活,感謝作者不畏現實感於亮劍,寫透說透刺透黑暗!
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記錄歷史、歌頌生活,也不是單純的表達和犀利爭辯,更重的是為了更好的改革推動時代進步!
李冬梅於7/7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