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口馬場最後一位騎師現身
82歲王漢平:子承父業 14歲開始跑馬
記者 蔣太旭
今春已90高齡辭世的葛振遠先生,被媒體公認為「舊時漢口跑馬場最後一位老騎師」。11月5日,本報《城市舊聞》報導萬澄中先生回憶跑馬場趣聞。第二天,一位八旬老翁拿著報紙,找到漢口勞動街敬老院,激動地對當年曾在萬國跑馬場當紀錄員的萬澄中說:「記得我嗎?我14歲就在萬國當騎師跑馬。」 「對對……我想起來了,我還記得你的名字——王漢平。」
事隔半個多世紀後故舊相遇,兩位老人興奮不已。
昨日,記者在漢口百步亭社區專訪了82歲的王漢平先生。他或許真的是目前惟一健在的老漢口騎師了。
14歲破格成為騎師,同學眼中的「塞外英雄」
「我就出生在跑馬場,父親13歲開始在西商跑馬場做小工,1924年『萬國』成立後,父親被聘為『馬場頭腦』,負責管理馬場,人稱『王頭腦』。」耳濡目染,王漢平從小就喜歡馬,整個少兒時代都是在與馬打交道。生活在馬場,也為他提供了便利條件,八九歲的時候,他就能獨自騎著馬,在馬道上馳騁了。
「1941年,我14歲,就開始和一些著名的騎師同場競技了。」按常規,王漢平是不能以此弱齡參加跑馬比賽的,由於其父是「馬場頭腦」,加之自幼勤學苦練,小小年紀就練就了一身騎藝,所以能破格成為騎師。
那個時候,王漢平還在漢口的教會學校上智中學讀初中,父親每個月的薪水是40塊銀洋,這在當時的「工薪階層」裡算比較高的收入了。
馬場僅在每周六周日下午跑馬,作為少年騎師的王漢平,絲毫沒有耽擱學習。頭戴騎師帽,身著紅、黃綢子衣服,騎著高頭大馬,迎著耳畔嗖嗖的風聲和看臺上萬千馬迷的吶喊,每次出場跑馬,策馬揚鞭的王漢平都覺得神氣和自豪,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7年王漢平從當時的漢口市立第一中學畢業時,老師和同學在同學錄上給他留言,將「有一身矯健騎技」的他稱為「塞外英雄」。
馬夫頭領稱為「馬夫頭腦」,相當於現在的總馴馬師
「騎師們所騎的馬大多是來自蒙古的良馬。馬場只提供養馬和賽馬場地,馬由馬主投資購買、養護和訓練。」王漢平回憶說,馬販每年都會從蒙古購進數百匹馬。真正能被馬主選中成為賽馬的極為少數,大多數被淘汰下來的馬為當時市內主要的交通工具——馬車所用。
那個時候,萬國跑馬場約有百把匹賽馬。馬主大多是買辦或是一些有錢人,他們自己不會養馬,一般聘請幾位馬夫進行專業的餵養和訓練。馬夫頭領則被稱為「馬夫頭腦」,相當於現在的總馴馬師。
「我們家也養過馬,沒專門請馬夫,都是自家人訓喂,每天放學後,遛馬是我最喜歡做的事。」令王漢平印象最深的是他家養過的兩匹名為「福茂」、「福騰」的快馬。尤其是「福茂」得過很多次頭馬,後來高價賣給了別人。
在王漢平所騎的賽馬中,最有意思的是一匹叫「黑豹」的蒙古馬,高大威猛,性情剛烈,很多人都降伏不了它。幾經「交手」,「黑豹」終於被馴服在王漢平胯下。「黑豹」爆發力強,相當有衝勁,但後勁不足。一開始,「黑豹」總能把其他馬遠遠甩在身後,但到最後衝刺時,速度就會明顯慢下來。
「每次騎著黑豹上場,開始總是一馬當先,唉!眼看就要奪得『頭馬』,總是到最後就差那麼一口氣。」王漢平笑言談往事仍不免嘆息,他說:當時最有名的馬要數「紅沙」了,著名馬師陳燦章經常憑它拔得「頭馬」。
好騎師月收入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多元
騎師也是由馬主聘請,騎師大多是中國人,也有極少數騎師來自日本、比利時、英國等國家。那時走紅的騎師就像現在明星大腕一樣受人關注,報酬也相當高。騎師拔得「頭馬」,馬主獲得獎金後,就會拿出一部分獎勵給騎師。
馬場規定,每匹賽馬每天只能跑一場,但好的騎師一個下午卻可以多次出場,不受限制,並可以同時受聘於其他馬主。
武漢淪陷期間,經常在「萬國」跑馬的騎師有一二十位,其中不少騎師子承父業,計啟富、吳少才等都是與王漢平同輩的「紅」騎師。
那時一張馬票是3塊大洋,而一個好的騎師一個月的收於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多元,生活相當優裕。王漢平說,過去一些騎師也愛玩,常出入歌舞廳等高檔娛樂場所,生活長期無規律,也有些騎師英年早逝。
與長年在馬場打拼的騎師相比,王漢平的跑馬生涯是短暫的。高中畢業後,他就離開了馬場。遺憾的是,當年的老照片都在「文革」中銷毀了。
一生兩大殊榮:曾為毛主席服務,與溫總理握手
新中國成立後,王漢平進入武漢衛生防疫站工作,成為一位資深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師。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武鋼時,他被特派到主席將要視察的地方進行空氣品質監測。他說,這是他一生的光榮。
2004年,溫家寶總理視察百步亭,當時作為社區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的王漢平被接見。他回憶說:「當時總理一直握著我的手,在社區走了二三十米。」這張照片掛在他家客廳最醒目的地方。
老騎師細數新舊「跑馬」不同:
從賭博轉身為驚險刺激的體育賽事
王漢平老人雖然離開馬場60多年,但他對賽馬運動的興趣絲毫不減當年。前幾天,武漢舉行第七屆國際賽馬節,只要有電視轉播,他每場必看。談及舊時跑馬與現在賽馬有何區別時,老人笑著說: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
「過去的跑馬場有『掛馬牌』,每次比賽掛馬牌上都會出現手寫的馬號、騎師名及所跑裡程、名次等,以便馬迷們購買馬票下注。現在,『掛馬牌』變成了超大LED電子屏幕。」
老人還舉例說:過去大多是蒙古馬,相比現在的賽馬品種要單一,身子也嬌小些,現在還有不少是從國外引進的洋馬,馬跑的速度也要比過去快一些;還有,「馬場頭腦」、「馬夫頭腦」這些舊時專有詞早已成了歷史,對騎師的分級更加細化科學,比如策騎、見習騎師,騎師等:過去一場賽馬少則六七匹,多則十餘匹,沒有現在多;過去老漢口三家馬場的馬加起來也不過三四百匹,據說現在僅東方馬城就有四五百匹之多。
「過去跑馬是賭博,現在轉身為驚險刺激、扣人心弦的體育賽事。這是最大的不同。」王漢平也不無遺憾地說:過去,老漢口每周六周日都有賽馬活動,而現在每年才有一次賽事,次數太少。他希望武漢的賽馬活動更頻繁、更廣泛地開展,他說:「武漢的賽馬活動有著厚重的歷史淵源,有很多潛在的馬迷,將來一定能成為真正的東方馬都。」
(記者蔣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