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7月30日,第26期「i科學」光明科學沙龍在光明日報融媒體中心舉行,民航華北地區空管局氣象中心主任盧新平,空軍航空雜誌社副編審傅前哨,北京新機場環評項目組組長劉海東,象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氣象官林忠等多位專家圍繞「航空飛行安全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展開討論。
隨著航空業的發展和經濟快速增長,飛機已經成為大家出行的首選,但天氣原因所造成的航班延誤卻一直困擾著旅客們。盧新平對此談到,據資料顯示,30%的飛行事故跟天氣有關的。天氣原因造成的飛行事故通常出現在飛機起飛的前三分鐘和降落的後七分鐘,這個階段出現的航空安全事故佔了全部飛機事故的七成。航空業內人士通常稱其為黑色十分鐘。當然飛機在空中飛行的各個階段都會受到天氣的影響,盧新平認為,所有的延誤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確保安全。談到影響航空飛行安全因素時,傅前哨認為其分為內外因,內因是人和飛機,外因是環境,包括地形、天氣及其他飛行條件。「影響因素除『天時地利人和』外,還要『機好』。『機好』既要求飛機的品質好,又要求飛機的狀態好。如果是機好人和,在天不時地不利的情況下,有的時候依然可以飛行,特別是軍航。」他表示。
近年來,由於我國機場建設非常迅速,導致相關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劉海東認為,這主要涉及噪聲問題,首都機場、虹橋機場、白雲機場等這些機場隨著規模的增長,對周邊環境和人群的影響越來越大。據劉海東介紹,在對北京新機場開展環評工作的過程中,提出了調整跑道方位的建議,經過設計單位和機場人員的充分論證,建議被採納,可以極大減少噪聲對周圍鄉鎮的影響。
「i科學」光明科學沙龍是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光明網聯合出品的國內首個融媒體技術產品,自2014年至今已舉辦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