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湜
天皇,這個日本「萬世一系」的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且不說其究竟是多少世「一系」,從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時期開始,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虛位元首。近代以前,除了「大化改新」前後的不足百年時間,國家權力基本不掌握在天皇的手中。甚至到了幕府統治時期,這位名義上的日本最高統治者被擱置一旁,連修葺自己漏雨的屋頂的經費都籌措不齊。
但是,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之後被徹底改變。日本模仿德國確立的二元君主立憲體制,賦予了天皇前所未有的強大權力。不僅如此,為了構建日本的民族認同,「萬世一系「的天皇被當作天照大神的後代、統治人間的「現世神」加以宣傳,成了」一億一心」的日本國民的精神領袖。
(明治天皇御真影)
政治層面而言,明治政府在維新伊始,通過」廢藩置縣」建立——或者說是重建——了一套以天皇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體制。等到1889年開國會建立內閣,天皇在國家政權中的話語權也沒有被完全剝奪,其對手下的大臣更是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而對於日本國民,日本政府更是直接通過輿論和教育手段來加強整個國家對天皇的忠誠。在其頒布的《五條御誓文》中,就有「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將維新改革同振興「天皇之國」相等同,事實上確定了天皇在國家中的地位;而《教育敕語》中,更是直接把教育的目的同維護天皇及以天皇為代表的日本「國體之精華」聯繫在一起,鼓勵臣民「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直接將國民的行為等價為對天皇的效忠。
除了政治上的操作,對天皇地位的提升和對天皇制的強化也表現在精神層面。日本在明治時代,提出了「國家神道」,即由國家控制、表達國家意志的宗教,同時宣布其他宗教為非法。這個「國家神道」直接將天皇作為其主神加以供奉,先後建造了橿原神宮、近江神宮、平安神宮、吉野神宮,分別用來奉祀神武天皇、天智天皇、桓武天皇和後醍醐天皇。這四位天皇都是對日本歷史作出突出貢獻的君主。而等到大正時期,又修建了明治神宮以紀念明治天皇。
(五十錢紙幣上的「國家神道」符號,上繪靖國神社,1945年)
神宮並不只是單純的宗教祭祀場所,其修建更傳達出一種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即舉國上下都要以這些神宮所奉祀的天皇為神明,接受國家宗教的領導,並向繼承了這些天皇的血統的「今上天皇」效忠。這就使那些規模宏大的宗教場所有了重要的象徵意義,同時使國家神道在精神層面捍衛了天皇制。
無疑,日本天皇其個人號召力的頂點,出現在太平洋戰爭時期。其時,昭和天皇作為天皇血脈的繼承者,在國內擁有巨大的號召力和政治控制力。不但開戰和停戰全憑他的一紙詔書,他的形象還作為護衛日本子民的神明的形象,受到人民們的頂禮膜拜。而在他的名號下,無數青年則走上戰場、走向海洋,甚至走進自殺式飛機的機艙。
(戰前《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條:日本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
日本天皇獲得政治地位並步步走向神壇,是近代日本國家構建的結果,也是近代日本國家構建的惡果。其一方面標誌著日本民族國家構建的完成,但另一方面也昭示著日本國家體制中所包含的強烈的前近代性。神壇上的天皇幫助日本躋身列強,也導致它一步步走向軍國主義的泥潭。
參考文獻
[日] 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說》,商務印書館,1992年
[日] 小島毅,《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