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我國歷史中,有一種紀年法叫做「年號紀年法」。自漢武帝開始使用年號,自此以後每有新皇帝即位都要改元。改朝換代時,更是要更改國號。
但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卻自古至今都沒有改朝換代,一族血統貫穿整個日本史。是什麼保證了日本天皇能「萬世一系」?就讓我們走入古代的日本,追尋天皇制度的起源,探尋其中的秘密。
一、從鬆散的部落到統一的大和國,世襲制的確立階段
正如很多文明都起自於部落一樣,日本也起源於分布在列島上的大大小小的部落。到了公元2世紀時,這些部落逐漸走向部落聯盟和部落國家。
在這些部落國家中,有一個有明顯具有階級分化特徵的大國,叫邪馬臺國,這個國家的政治形態類似於邦聯制,臣服於中央的部落小國接受中央政權的巡查監督,但又有自身的獨立性。這些部落小國在確定邪馬臺王位繼承人的問題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這一點和之後天皇制度的發展有著根源性的關係,因為各個氏族推舉王位繼承人的標準並不是管理技能大小,而是看重"事鬼道,能惑眾"的能力。要擁有對神的祭祀的獨佔性和權威性,這樣的人才能為王,而繼任的王一般都是先王的子嗣,眾氏族才會信服。
到3世紀,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大和國——出現了,經過東徵西伐,到5世紀時大和國基本結束了日本列島上的部落林立的狀態,使日本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大和國延續了邪馬臺國各個氏族推舉國王的傳統,但與之不同的是,具有被推舉權的人的範圍從各個氏族縮小到了大王親族之內。然而,王位只在王族內部傳承的做法並不影響各大氏族對王權所具有的約束力與影響力,只是使得各個實力集團從對王位的直接覬覦,演變為通過推薦對本集團有利的繼承人來間接地操縱王權。
王位"萬世一系"就這樣開始產生了。
然而,萬一遇到了某一位大王沒有子嗣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還真就出現過!5世紀末,當時在位的武烈大王死後沒有子嗣繼位,在近親中也沒有合適人選。勢力強大的氏族們並沒有趁此機會結束王族世襲的方法,而是選擇將世襲的方法延續下去。於是,以大伴氏為首的強勢氏族集團決定從大和地區之外的大王遠親中尋找王位繼承人,一個號稱應神大王五世孫的王族遠親繼任了王位,並被稱為繼體大王。
繼體大王為實現與王室的血緣銜接,還迎娶了先王的妹妹。繼體大王死後,其子欽明大王所做的最大事情,就是繼續沿著其父王的做法,確立繼體大王所開創的王系在既有王統中的地位,以此來證明自己王朝的正統性。其具體做法就是編制王統譜。
所謂王統譜,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把歷代大王連成一系,以證明歷代大王相互之間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親族。他們形成的血統是世代相傳、連綿不斷的,王位的傳承是這一血統延續的自然結果,因而它只能在王族內部進行,不容許其他非王族血統的人染指。
二、修「皇統譜」,打通皇統與血統,世襲制被鎖定
那我們所熟知的稱謂"天皇"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是在6世紀末7世紀初的女王時期,這時候就把王稱為"天皇"了。推古根據當時中國流行的哲學思想——讖緯學,將王統譜做了進一步加工,向上追溯以明確天皇的源頭,使皇統譜上又增加了9代天皇。
推古對皇統譜的修增,不論是否符合真正的皇統,事實上都對日本天皇制的穩固和皇位繼承的唯一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皇統譜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編制理念,他的目的就是要保證皇統的血脈相連,萬世一系,皇統與血統二者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從此,從實際意義上講,皇位的傳承被鎖定在皇族內部,使之成為皇族專有的特權,任何氏族再沒有任何可以覬覦皇位的合法理由。
這樣的皇統譜世代相傳,延續至今,奠定了皇位傳承的家族唯一性,是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極重要因素。
三、氏姓制度,確立尊卑,世襲制更加牢固
日本傳統社會秩序的基礎是氏姓制度,氏姓制度是在古代社會,特別是大和政權建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種氏姓制度對「萬世一系」的天皇制起到了很大的助力。
1、氏姓與政治尊卑
所謂"氏",本意指的是有著共同祖先的同一家族,慢慢演變為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同族集團,即不一定完全具有同一祖先和血脈,只要有很強的同族集團意識,也有可能成為某一氏族的一員。
所謂"姓",是加在"氏"之上,表明其「氏」尊卑的一種稱呼或標誌。天皇通常會給貴族們賜姓,賜姓的標準是根據各氏的出身血統,以及他們在統一日本列島進程中的功勞大小。比如高等的貴族蘇我氏擁有"臣"姓,大伴氏擁有"連"姓。而地方上的大、小貴族也有"君"、"直"等姓。
姓除了能表示尊卑,還能夠定官位的高低。比如中央的最大的官職就稱為"大連"、"大臣",只能由"連"姓和"臣"姓的人來擔任,而地方上相對較低的官職如"國造"、"縣主"就由擁有"君"、"直"氏姓的貴族擔任。也就是說,高等級姓任高官,低等級姓任低官。同時,這些官位都是世襲,一個氏族一旦取得某個官位,便可世代相承了。
2、氏姓與位階權力
到推古朝,聖德太子引進當時中國儒家學說中的"德、仁、禮、信、義、智"制定了"冠位12階",每種稱呼分為大、小兩個等級,比如大德、小德。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要削弱世襲貴族勢力,根據貢獻大小授予官位,然而由於技術性問題,制度設計不完善,實際上並沒有達到理想效果,但是它第一次提出了位階的概念,成為以後位階制建立的出發點。
在之後的半個多世紀年裡,又有3位天皇根據時勢對位階制進行了改革。天智天皇首先開始了對傳統的氏姓制度的大幅度改造。他宣布要對原有各氏姓集團的勢力消長、貢獻大小、忠順程度等進行評估,然後重新確定各個氏族的首領及其部屬。除此之外,將之前的"冠位12階"擴展成"冠位26階",使授官的大小要依據其位階的高低。
684年,天武天皇制定 "八色姓",將氏姓制度進一步進行改革。重新命名了8個氏姓,根據等級重新賜姓給各個貴族。701年,文武天皇對位階制進行了第三次改革。其將第一個系列的12階縮減為4階,比之前縮小了皇族的範圍,只面向親王而不再面向諸王;諸王被劃分到了第二系列,而第二系列的48階也縮減成了30階。
至此,位階制基本定型。氏姓制度和位階製成為政治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呈現出一個以等級身份秩序為特徵和依託的政治鏈條:血統門第——位階——官職——權力。由於天皇在制度設計時就從來沒有給自己設立氏姓,也沒有將自己劃分在位階制裡,因此天皇就有了在所有氏姓和位階之上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四、天皇被等同於國家和民族的守護神,世襲制最終完成
正如中國古代的皇帝稱自己為天之子,耶穌被認為是上帝的兒子一樣,歷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領袖們總是將自己深神化以獲得看似合法的權力,並成為一種精神權威和權力的象徵。日本的天皇同樣也是如此。
在6世紀繼體天皇編制皇統譜時,已經有意識地把天皇家系與神話傳說相結合,將位於皇統譜源頭的諸位天皇塑造成"亦人亦神"的形象,祖神崇拜正式進入國史的開端。
在日本的古代社會,神崇拜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從上至下,從天皇到民間。每個氏族有自己的氏神,每個自然村落都有自己的本土神,人們圍繞各自的神社形成自己的祭祀圈。
氏族家長擁有著極受重視的祭祀的權力,作為祭祖執行人,其擁有著最高的地位和權威,因為家族成員對家長的服從已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尊長的服從,同時也是對祖神的敬畏與服從。這樣的祖神崇拜有著極強的凝聚力和統合力。
在大化改新後,官方強調天皇家族的氏神、祖神是天照大神,歷代天皇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嗣和後繼者。每有新天皇即位,都要舉行複雜而精緻的"人神對話"的儀式,從形式上加強天皇即神的信念感。天皇的神化強化了天皇家族對皇位的專有,使皇位的傳承成為一種超越自然規律的神秘過程。
後來,經過天武天皇、宇多天皇等對祭祀權力的收縮,天皇進行祭祀成為了其應盡的職責,也成為了國民的認同。天皇的祭神活動同時還具有保佑國泰民安的含義如果天降災害,或者國家出現禍亂,祭神活動就會變得頻繁。
神化鑄就了天皇的神聖、超越及權威性,使天皇成為一種 "永恆"的存在。
結語:
皇統譜、等級身份秩序以及天皇神化,這三大基本要素決定了天皇制的本質特徵,解釋了為什麼日本的天皇制度可以"萬世一系"。
現如今的日本天皇雖然對國家政治沒有實際的權力,但其一族代表著日本千年來天皇制度和祖神崇拜的文化。也許這樣的文化符號恰恰滿足著日本人某種不願割捨的神崇拜心理,才會使天皇權力雖被架空八百多年,但至今卻仍沒有廢除天皇。
參考文獻:
《日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