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求是網】;
羊角山下 龍鳳呈祥:遇龍河的騰飛
——廣西桂林陽朔縣鄉村振興調查(一)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西代表團討論,就曾談起他的「灕江情結」:少年時代,他曾來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還和幾個同學在灕江遊泳,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們又說:「陽朔山水甲桂林。」此言不虛。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薈聚了灕江流段的「九馬畫山」「20元人民幣背景圖」等經典景色,可謂「造化鍾神秀」。
在當地方言中,「陽朔」與「羊角」諧音,得名於縣境內的羊角山——舟行江上,遠觀兩個山峰形狀酷似一對山羊角,是遊灕江「必看」的奇峰之一。自古就有「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讚譽,再經過近40年的旅遊開發,陽朔美景可謂「山水甲天下」桂冠上的明珠。
自然稟賦獨特,旅遊開發早、發展相對成熟,陽朔的「旅遊飯」還能做出什麼新花樣?
陽朔山水素以「人在畫中遊」著稱。既是一幅畫,能不能在精描細摹上下功夫?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指引陽朔找到了錦上添花的落筆之處,逐步找到了「一鄉一張圖、全縣一幅畫」的發展思路,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山歌。
陽朔美景 劉昌武/攝 中共陽朔縣委宣傳部供圖
遇龍河的騰飛
「山歌好比春江水」。美麗鄉村的時代牧歌,正蕩漾在遇龍河的碧波上。遇龍河是灕江在陽朔縣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有「小灕江」之稱。綠水微瀾、群山疊翠、茂林修竹、奇橋飛跨,漂流遇龍河上,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既可享受世外仙境的靜謐,亦可體驗曲水嬉戲的歡鬧。
遇龍河故事的主角,正是泛舟江上的竹筏哥。
「過去呢,搶得上、撐得多就掙得多點,不然就少些。現在都歸公司管了,排號、打卡,不用搶客人,統一分配很公平。一趟45塊錢,每天2趟到3趟,一年差不多有4萬多塊錢的收入。」
47歲的徐小送,家住遇龍河畔的陽朔鎮雞窩渡村,皮膚黝黑,身材結實,一頭黑黑的圓寸,看起來還像個年輕小夥子。從2004年開始,他就在遇龍河撐竹筏。徐小送說,那時候遇龍河旅遊剛剛開發,許多小老闆買下竹筏、僱傭筏工載客遊河。散戶老闆之間有競爭,管理秩序比較混亂。碼頭設施簡陋,河面還有許多個人搭建的照相臺,影響美觀,也不安全。
2014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一年,陽朔縣著力打造遇龍河生態鄉村示範區,範圍涉及沿岸陽朔鎮、白沙鎮和高田鎮3個鄉鎮8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近2.25萬人。成立遇龍河景區公司,統一規劃、管理景區,集中收購、運營竹筏,清理河面私設照相臺,修葺碼頭,還新建了遊客服務中心。
「現在所有筏工都要經過公司統一培訓才能上崗。」徐小送說,公司統一運營、規範管理後,一度流失的遊客「又回來了」,旅遊搞得更旺了。「最大的好處是每年每人都有分紅,差不多600到800塊。」徐小送一家4口人,一年能拿到兩三千元的分紅。
聚分散為合力,集中統一管理,企業化運營,既提升了景區品質、優化了旅遊服務、升級了產業發展,更穩定了群眾就業、增加了百姓收入,真正普惠於民。
「公司還有一個福利,就是照顧很多貧困農民。」徐小送說的這個福利,筏工陳志武一家受益最大。
38歲的陳志武家住在白沙鎮遇安村的遇龍河畔,離遇龍橋步行只有幾分鐘的距離。他和67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倆人一度因病致貧。陳志武的身體慢慢康復後,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一年前到遇龍河公司就業,成為一名筏工,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在村幹部的鼓勵和幫助下,陳媽媽還在家門口擺起了小攤,向遊客販賣飲料和零食。陳媽媽拉著我們的手介紹家裡的大小物件,這是幫扶幹部幫忙安裝的窗戶,那是幫扶幹部送來的電視……「去年我身上長了皰疹,他們特意幫我找了偏方,拿來了藥,塗了就不癢了,現在都好了。我記性不好,還有好多事記不住了」,她激動地說,「我不會說話,只一句,幹部們好啊」!
遇龍河漂流 中共陽朔縣委宣傳部供圖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遇龍河旅遊產業的發展,給沿岸的貧困百姓創造了在家門口賺錢、脫貧的機會,保障全村都能和全國人民一起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2019年,陽朔縣進一步推進建設遇龍河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立下了在「甲天下」的最美山水間建設最美鄉村的目標。
遇龍河畔有個月亮山,山頂上有個天然貫通的大圓洞,遠看仿佛山間高懸的一輪明月。隨著人的移動,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月缺月圓的變化,實乃鬼斧神工。登上800級石階還可以走進山洞、親臨「月宮」。然而,過去山腳下卻凌亂地搭建了各種各樣的收費觀景臺、照相臺。遊人只能從簡易板房和廣告牌的縫隙間窺見山上的月亮,一度紅火的「月亮村旅遊」漸漸冷淡。
不破不立。遇龍河度假區開展「五拆五清五建」,月亮山下的高田鎮歷村拆除了違法建築、廢棄欄圈、遮擋圍牆、亂搭亂蓋、違法廣告,清理了鄉村道路、門前屋後、田園果園、溝渠河道、汙水垃圾,新建了統一風貌、鄉村道路、村屯綠化、五彩田園、長效機制。經過一番整治,山腳下雜亂的觀景臺、照相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連綿的綠茵,一片片小雛菊、向日葵點綴月亮仙子最美的衣裙。如今的「月亮新村」,「三水帶千山、田居河兩畔」,山美、水美、田美、村美,遠道而來的客人從走馬觀花的「窺月」回到了怡然自得的「賞月」。「月是故鄉明」,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尋覓濃濃鄉情。
歷村的經歷,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只有守護好生態,讓山水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呈現最美風貌,讓鄉村回歸屋舍儼然、阡陌交通、良田美池、芳草鮮美,才能讓人記得住鄉愁,才能吸引遊客、留住遊客。
陽朔田園風光 麥光榮/攝 中共陽朔縣委宣傳部供圖
自由自在地行走在遇龍河流域,只見三千畝金稻風吹成浪,三千畝油菜花映日成輝,五千畝柑橘碩果纍纍……特色農業能不能和旅遊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許多城市人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夢想,「夢幻遇龍」田園綜合體就是實現人們「隱居夢」「田園夢」的地方。田園綜合體不斷創新「旅遊+」模式,把耕種、採摘等務農體驗,與旅遊中的吃、住、行、娛、購結合起來,吃當地、吃當季,推出春賞油菜花、夏戲水中荷、秋收黃金果、冬摘香草莓的全季田園旅遊項目,打造忘卻纏身瑣事、感受農家生活、修身養性、返璞歸真的體驗。
特色農業產業、清新的空氣、優美的景色、宜居的鄉村、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遇龍河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把一二三產業巧妙地融合起來,拓展了全域旅遊、全季旅遊的概念,推廣一種新的農旅、康養方式。
今日遇龍河的騰飛,不是傳說中的神獸騰雲駕霧,而是兩岸鄉鎮、村莊欣欣向榮的發展,是沿岸老百姓小康生活的蒸蒸日上。
來源:求是網
作者:求是記者 劉名美 周璐銘
製作: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製: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