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濁雨
來源|博望財經
喜茶漲價了。漲價的不止有白領們最愛的波波茶,還有喜茶自己的身價。
日前,有媒體從多個獨立信源處獲悉,喜茶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投後估值或將超過160億元,由高瓴資本和Coatue(蔻圖資本)聯合領投。2019年7月,晚點LatePost曾爆出喜茶完成一輪由騰訊和紅杉資本領投的融資,投後估值90億元。
對於融資傳聞,喜茶官方回應稱暫無更多信息提供。如若消息屬實,就意味著相比旗下產品漲的幾塊錢,喜茶身價在不到一年時間暴漲了近70億元。
一杯估值160億元的網紅奶茶,貴嗎?
01
門店數量5年增長9倍 狂奔背後是資本在追逐
不到一年時間身價暴漲近八成,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上市前10個月估值瘋漲300%的獨角獸瑞幸。
喜茶與瑞幸,一個靠賣奶茶發家,一個靠賣咖啡出名;一個因品牌走紅吸引來了資本,一個想用資本打造品牌。顯然,兩者的成長路數截然不同。但它們又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背後都有著資本大佬在運作和助推。
喜茶正式收到資本的邀約是在2016年,在此之前,喜茶還在用著「皇茶」這一舊名。數據顯示,皇茶在2014年開了38家店面時,其使用的三角茶包就達到了3000萬袋。排隊「名場面」也早在皇茶時期就已盛行,可見喜茶在營銷方面的出類拔萃。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喜茶在2016年和2018年,分別獲得今日投資、IDG資本、黑蟻資本和龍珠資本兩輪合計5億元的融資。有了充足的資金,喜茶開始走上門店擴張之路。2018年,喜茶全國門店數量已達到163家,2019年新增227家,累計開店390家。
雖然無法跟動輒開店上千的瑞幸相比,但喜茶也在有條不紊的跑馬圈地。再看喜茶目前的投資人陣容,B輪過後,又增添了騰訊投資、紅杉資本以及最新的高瓴和Coatue。
在資本市場喜茶從來就不缺融資,而在尚未受到資本關注時,喜茶同樣也不缺錢花。
早在2017年,喜茶創始人聶雲宸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喜茶從創業到現在,沒有開過虧錢的店,拿到第一筆融資之時,喜茶已經有了50家店,並且都是用自有資金進行開店」。這是喜茶跟流血上市的瑞幸之間最大區別,也是資本擠破頭也想進來的原因之一。
在騰訊和紅杉未入局之前,不少消費賽道的投資人早就對喜茶心動許久。投進去就能贏,似乎成了諸多投資人達成的共識。資本市場對於風口的嗅覺一向靈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也擅長製造風口。
2018年被很多人視為新茶飲市場的風口,資本方紛紛下注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關茶等新式茶飲品牌。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曾表示,大量資本的湧入,是因為資本認為它有持續發展的潛力,可以快速變現。資本的屬性就是追求投資回報的短平快,只要符合「短平快」這個屬性,包括咖啡和新中式奶茶,很多資本都願意投。
02
爆款飲品「複製」下 護城河就是比誰先上市?
喜茶近兩年狂奔的背後少不了資本在追逐。既然資本以短期變現為目的,那麼喜茶上市是遲早的事。而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誰先上市或許誰就能率先成為市場的引領者。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新式茶飲市場的技術壁壘實在太少了。如果沒有瑞幸那種把自動販賣機說成無人零售技術的口才,那就只能眼睜睜看著爆款飲品被同行「複製」,而你也只能在朋友圈發發牢騷,和對方在評論區互撕一下。
這一點,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可能深有體會。
2018年彭心曾在朋友圈寫到:「抄完奈雪的芝士草莓,又抄霸氣蜜桃,抄霸氣黑提,又抄霸氣石榴,再來抄軟歐包。」並且還@了喜茶創始人聶雲宸。聶雲宸以創新不是搶時間佔位直接回懟回去,並強調:「我們一向是用市場結果說話,而不是做一些無意義的無病呻吟言盡於此。」
作為新式茶飲市場的兩家頭部品牌,喜茶和奈雪的茶這些年一直在暗自較勁。
奈雪的茶創立於2015年,那一年喜茶剛好換了新名。目前奈雪的茶已完成三輪融資,A+輪之後估值在60億元左右;三輪投資方都是老股東天圖資本,2018年之後就再沒新的融資動向。
從融資輪數及估值來看,晚生幾年的奈雪的茶顯然還無法與喜茶較量。不過,就在喜茶新融資消息傳出前,彭博社才剛剛報導奈雪的茶計劃在今年赴美國IPO的消息,因此,不排除奈雪的茶有搶跑上市的可能。
公開數據顯示,奈雪的茶在2019年8月份全國開店230餘家,2019年目標是400家。相比之下,雖然規模尚不及喜茶,但其開店速度不可謂不快。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18年,奈雪的茶和喜茶的單店年營業額分別為1250萬元和1300萬元左右,但在客單價上奈雪的茶卻以30-40元/人壓過喜茶的20元/人。
事實上,彭心和聶雲宸的互撕,早已道出了新式茶飲市場的特點: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市場結果為導向。
由於新式茶飲毛利率高、進入門檻低,早就有大批玩家湧入茶飲市場。在過去的一年中,經常喝奶茶的人會發現,各大「網紅」茶飲店的產品越來越趨同。如今,芝士奶蓋成為基礎款,歐包更是成為標配。某一家主打新品爆紅,其他品牌立即「複製」不掉隊。
03
食品問題頻發 網紅效應還能持續多久?
奈雪的茶公關總監王依曾經說過,茶飲行業唯一的壁壘就是比別人走得更快。但在和同行「競走」時,喜茶或許應該先看一下自己走得穩不穩。
從品牌角度來講,喜茶的網紅效應在一線城市幾乎所向披靡,這一點從爆滿的各大門店以及門口常常的隊伍就能看出來。直到現在,喝喜茶要排隊早已是諸多茶飲愛好者的共同認知。不管隊伍中是否有喜茶的「自家人」,都不得不讓同行佩服其營銷確實做得牛。
但在外賣平臺如此發達的今天,喝杯奶茶還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也變相說明了喜茶的產品服務還做得不夠到位。
2018年,喜茶與美團合作開通了外賣業務,並隨後升級了官方小程序「喜茶GO」支持外賣點單。外賣業務上線後,喜茶一杯難求的境況確實有好轉,還大大減少了消費者對於黃牛產業鏈的貢獻。
但依然有網友發微博稱,點了喜茶外賣幾個小時都沒送達,門店電話也打不通。而這不是個例,在黑貓投訴上依然能看到因等待時間太長,訂單處理過慢的投訴。產品過關,但服務體系跟不上的話,無疑大大影響著消費者的產品體驗。
除此之外,像喜茶、奈雪的茶這種茶飲頭部企業,食品安全問題反而更為消費者所關注。門店越多,規模越多,品控也就越難做。
此前,喜茶多地有門店被曝出存在門店不衛生和飲品出現異物等問題;奈雪的茶也有門店被投訴存在環境不衛生、店員制茶操作不合規等;Coco都可江蘇淮安新亞店近日更是被當地監管部門檢查出原料內存在黴變水果的問題……
顯然,這些問題都該是喜茶趁著上市之前儘快去解決的問題。因為對於一個「網紅」茶飲品牌來說,產品和服務有一項不能令消費者滿意,那就意味著品牌影響力有過氣的可能。
況且,隔壁賣咖啡的瑞幸早已對茶飲市場虎視眈眈。如果瑞幸哪天真的要用資本市場的錢請大家喝奶茶,或許到時候門口排長隊的就變成小鹿茶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