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區(後與武進區合併為常州經開區)位於常州市區東部,戚墅堰歷史悠久,宋時因「世族戚氏卜居」而得名,早稱戚墅港,屬地武進,風景優美,工業發達,也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略要地。今天撇開戚墅堰悠久的歷史與戰略意義,要介紹的是戚墅堰的優美風景之一,因為戚墅堰地處江南,水系發達,於是有非常豐富的水域資源,今天要介紹的丁塘河溼地公園就是其中之一。可能大家對丁塘河溼地公園並不是特別熟悉,但聽完今天的介紹,你一定會覺得丁塘河溼地公園值得一去!
丁塘河溼地公園項目選址在龍城大道與大明路交叉口西南角,北至龍城大道,南至東方西路,東臨大明路,快速公交B2線可以到達,規劃用地面積250070平方米,比紫荊公園略大,是常州市2013年的重點工程,估算總投資約3.6億元。
溼地是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對於城市來說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在維持生態平衡性、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度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丁塘河溼地公園選址上2/3的面積都是地勢較低的窪地、魚塘、鴨塘等,因此在設計過程中,丁塘河溼地被定位為城市溼地。公園建設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地塊原有的大片蘆葦地,還將種植水稻、細葉芒、斑葉芒、蒲葦、血草、銀邊芒、美人蕉等多種溼生植物。為了讓遊客從不同角度欣賞溼地景觀,還將建設伸入溼地的木棧道,讓遊客可以走進溼地中心,感受溼地的自然之美。
考慮到公園地塊南側不遠處是「丁堰果園遺址」,屬於馬家浜文化晚期的新石器時代,因此需要對遺址進行保護和流傳。丁塘河溼地公園設計時,還將杆欄式建築、石斧石器、穴居等馬家浜文化的元素融入公園公共建築、園林小品和道路鋪裝中。丁塘河溼地公園有3個供遊客休憩的「休閒小站」,每個約100平方米,十分寬敞且人性化。另外,還將建設一個外形看上去像木樁隨意堆砌而成的公共建項,地上地下兩層,每層500多平方米,這個表達「穴居」概念的公共建築將展示「丁堰果園遺址」考古發現的一些文物與歷史背景。
丁塘河溼地公園建設過程中還保存了此地塊原有的雙贏工具機廠廠房,將充分利用老廠房的框架結構,通過植物懸掛等方式,並在廠房中引入溪流,營造現代休閒空間,既保留了歷史遺址,又展現出了應有的特色。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去溼地欣賞自然之景,呼吸來自城市之肺的新鮮空氣,必定是一大享受。遊客走遍整個公園,植物非常之多。尤其是水生植物。河面上停泊著一串連起來的像房子一樣造型的船,很有古典特色,遠看既是船,又是房子,十分有趣,能來到丁塘河溼地公園一覽風景,對身心也都是十分有益。
交通:乘坐77、220A到毓秀園站,B2到白金漢爵站即可到達。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龍城大道與大明路交叉口西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