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冰川考察記錄:冰川守護者

2020-12-12 綠色和平

「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今年夏天,綠色和平跟甘肅省科學院防災所及中科院專家沈永平研究員一起走訪了中國西部的五條冰川:

(點擊圖片查看考察記錄)

一路上我們親眼目睹了氣候變化影響下冰川的退化,給當地居民、牧民帶來的影響,同時在這些冰川觀測站上也結識了一批與大山相伴,長期從事冰川觀測研究的科學家和工作人員。今天要講述的就是我們今年夏天行程的第一站——祁連山冰川與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

從甘肅省會蘭州出發,一路沿著河西走廊西行,穿過烏鞘嶺,途徑武威、金昌、張掖,度過玉門關再往西200多公裡,就進入到位於祁連山西端、青藏高原北緣的鹽池灣自然保護區。我們此行要去的老虎溝12號冰川就坐落在該保護區的「核心區」。

一路西行千餘公裡,經過綠洲、草原,穿越戈壁、沙漠;由於冰川洪水衝斷了公路,我們在泥濘坎坷的碎石山路上徒步爬行兩小時,終於到達了位於海拔4200米的中科院祁連山站。

中科院祁連山站外景。 Tie Gai/Greenpeace

幾間天藍色的簡易板房在背後高聳的雪山的映襯下顯得很不起眼,然而這就是建於1959年的中國第一個高山冰川觀測研究站。觀測站緊鄰疏勒河,距老虎溝 12號冰川的冰舌末端不到1公裡,遠離人類活動區,方便科研人員進行冰川觀測及數據收集的工作。

站外的院子裡架滿了各種各樣的監測儀器,全年不間斷地記錄著老虎溝冰川周邊環境的氣象條件、水文狀況等;簡易平房內有幾間宿舍,一個用於開會工作的會議室,一間只放了一臺桌球桌的活動室,還有一個能生火、做飯、吃飯的廚房,這幾乎就是就是祁連山站的全部「硬體」了。

祁連山站的全部用電來自一套太陽能板和一個風機。 Tie Gai/Greenpeace

雖然已經進入7月,但觀測站所在地的氣溫接近0度,站外寒風刺骨,站內需要通過燒煤取暖。用電則來自於一套3千瓦的太陽能板和一個2千瓦的風機。這裡沒有任何手機或網絡信號,跟外界聯絡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海事衛星電話

守護著「透明夢柯」的三位小哥哥

老虎溝12號冰川也叫「透明夢柯」冰川,於1959年被中國科學院高山冰川研究站的專家們發現。「透明夢柯」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大雪山,是祁連山地區最大的山谷冰川。長約10.1公裡,面積為21.9平方公裡,相當於3067個足球場大小。

祁連山冰川觀測站上常年駐紮著三位小哥哥,日夜守護著「透明夢柯」。每年的冰川消融季,從五月到十月,小哥哥們在站上一待就是大半年,記錄水文、氣象數據以及冰川運動情況;冬季時節也會平均一兩個月就上山取一次數據。

觀測冰川的小哥哥在記錄數據。 Tie Gai/Greenpeace

由於「透明夢柯」冰川是高山冰川,整個冰川面積巨大,所以觀測工作十分艱苦。小哥哥們一般上午9點開始上山,從冰川末端徒步走到海拔5040米的頂端,單程10公裡就需要6、7個小時。完成採樣、數據記錄等工作回程下山也需要將近三個小時,回到站裡已到了要睡覺的時間。

這樣的工作陳記祖一做就是七年之久。他2011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所攻讀自然地理學碩士,來到了祁連山站做黑碳對冰川消融影響方面的工作。用他的話說,當時「稀裡糊塗」就選了研究冰川這個方向,然後就堅持了七年。

2012年10月,陳記祖有一次上冰川時由於積雪太深,雪直接灌進了雨靴。他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回到站上已是凌晨三點,發現靴子和腳早已凍在了一起。「當時整隻腳都青了,沒有了知覺,從腳趾到腳背肌肉凍傷,大概休息了三個月肌肉組織才恢復。」他說。

祁連山站的陳記祖博士。 A Jin/Greenpeace

除了陳記祖這位經驗豐富的大師兄外,另外兩位小哥哥分別是做氣象觀測的李延召和做水文觀測的晉子振,他們都是2016級中科院的碩士生,剛剛來站上兩年。

晉子振說每次上到冰川頂端雖然都很艱辛,但他還是很享受跟師兄還有工人師傅相互幫忙,一起完成任務的這個過程。「在這裡最開心的事就是從冰川上下來,坐在床上喝上第一口熱水的時候。」

根據三位小哥哥的介紹,由於老虎溝冰川位於高海拔地區,對氣候變化更敏感,反映特別強烈。用近十年的數據跟上世紀50年代的做對比發現,年均氣溫增長了1.5攝氏度,相當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兩倍,冰川末端退縮了200多米,平均每年都在以十幾米的速度後退,厚度上每年也會減薄十幾米。

十年如一日:從司機到觀測員

除了這些堅守在科研一線的小哥哥們,每個冰川觀測站都有一些從當地請來的工人,主要做站點的物資運輸和日常維護工作。祁連山站也有一對負責站內日常運營的夫妻和一位司機師傅。

線海潮是陝西人,他是2009年5月祁連山站重新建站時被聘用的第一批員工,比現在站上常駐的科研人員來得還早。剛來的時候,線海潮只是做司機,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他接受了中科院的培訓,也承擔起了冰川觀測的工作,學會了取樣,操作氣溶膠監測設備,記錄數據等。

他幾乎一年四季都駐紮在站上做基本維護工作,常年與大山為伴,可以說是親歷了祁連山站的建成和完善。「十年前建站的時候,這裡全部搭建的是帳篷,只有一個煤爐子取暖,也沒電,後來國家投錢了我們就修了這個站,蓋房子,建廁所,都是一年一年慢慢改善出來的。」他開著一輛皮卡,坐在車上回憶說。

除了見證了觀測站的成長外,線海潮守著「透明夢柯」整整十年,也親身感受到這座冰川的變化和對生活的影響。由於夏季氣溫升高,冰川消融加速,老虎溝冰川補給的疏勒河經常發洪水。洪水一來,兩三米高的路基被衝斷,通往站上的公路也就斷了,無法運輸物資。

距祁連山站一公裡的老虎溝12號冰川。 Tie Gai/Greenpeace

「去年夏天發大水的時候,我剛把車開到一個平臺時水就來了,車子陷了進去我們就沒開上來,最後人跑出來了,車被埋了,第二天用挖掘機才挖出來。」他說,「我來站上十年,至少報廢了五六臺車了。」

問到原因時,他說應該跟冰川的變化有關。「我剛來的時候,那個冰川末端至少要往前幾十米,短短十年就退了這麼多…剛開始,那裡還有很多冰,現在冰化得也都沒了。」線海潮指著遠方的山上說。

相關焦點

  • 冰島的冰川「掛了」,中國冰川還好嗎?
    看完這些,也許有人想問,我們中國的冰川還好嗎?我們中國的冰川,還好嗎?請橫屏觀看 嘎隆拉山冰川。他們每年都要上高原測量冰川厚度,結合遙感監測到的冰川面積,計算出冰川體積,以研究多年來青藏高原冰川的變化。 仁龍巴冰川考察。王永傑 攝冰川動態監測,氣象部門在行動 南迦巴瓦冰川。
  • 冰島的冰川「掛了」 中國冰川還好嗎?
    看完這些,也許有人想問,我們中國的冰川還好嗎?中緯度帶上的冰川第一大國:中國《中國國家地理》曾做過盤點,我國是中低緯度帶冰川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據2014年12月發布的《第二次冰川編目》統計,中國現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51480平方公裡,估計冰儲量5600立方千米。
  • 喀什:牽頭考察公格爾九別峰冰川險情
    喀什地區局會同水文局和水利局專家組對公格爾九別峰冰川移動區域進行考察。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志宏  劉皚國報導  5月2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氣象局牽頭會同當地水文局和水利局專家組成聯合考察組,對公格爾九別峰冰川移動區域進行科學考察。
  • 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青海啟動
    新華社西寧10月23日電(記者白瑪央措)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10月1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牽頭,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西北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參與的三江源冰川科學考察在黃河源區啟動。
  • 中國冰川大退卻
    連片的高海拔山地形成了中國最大的冰川作用區也是中國巨型冰川最為集中的區域中國22個面積超過100km的冰川中有8個分布在此區域包括237.46km的中峰冰川236.77km的多峰冰川199.09km的(冰川考察,圖片源自@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踏入荒原(冰川考察,圖片源自@第二次青藏科考隊)▼他們經歷風雪
  • 中國開始人類對世界第三大冰川的首次考察
    中新網蘭州9月4日消息:中國科學院西藏普若崗日冰原考察隊昨天上午從蘭州出發,開始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普若崗日冰原科學考察,也是人類對該區域第一次綜合科學考察。  考察隊隊長姚檀棟研究員將帶領首批33名隊員先行穿越無人區到達普若崗日邊緣地帶,在海拔5500米至6000米之間區域建立科學考察大本營。
  • 消逝的冰凍圈 | 綠色和平中國冰川與氣候變化影響項目啟動!
    作為眾多河流的源頭,中國西部高山和高原上的冰川開始在這個季節滴滴嗒嗒地融化,對下遊的河川徑流起著重要的補給和調節作用。但是,隨著全球年平均氣溫接連打破最高記錄,冰川消融、後退的速度不斷加快。在中國的西部,還有處於冰凍圈的大面積國土,也因為氣候變化和冰川退縮遭受著巨大挑戰。
  • 中國最美的冰川,在318川藏線上,它也是最容易自駕到達的冰川
    自駕318川藏線途經然烏湖以後,我就開始暢想傳說中「中國最美的冰川–米堆冰川」。冰川又被稱為冰河,它是指在極地或者是高海拔地區,呈現為一種運動狀態下長期存在的天然冰體, 它們通常表現為在山谷之間呈現一種沿著地面流淌的運動姿態。
  • 白色警鐘敲響,中國有五分之一冰川已消融
    在接下來的200年裡,我們所有的冰川都將遵循同樣的滅亡路徑……事實上,冰川葬禮離我們並不遙遠。2016年,西藏阿里地區的阿汝冰川發生兩次冰崩事件;2018年,藏東南地區雅魯藏布江色東浦溝發生兩次冰崩堵江事件。根據中國兩次冰川編目統計,自1970年前後到2010年,全國冰川面積減少了12442.4平方公裡,佔冰川總面積的20.6%。
  • 從發現到保護,他們是雪域冰原上的探秘者,也是冰川的守護神
    這一次考察成果豐碩,基本摸清了祁連山冰川資源的分布和數量,同時中國第一部冰川學專著《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報告》成稿出版。而就在祁連山冰川考察的前一年,一支登山科考隊來到了中國西南地區,同樣在這裡拉開了冰川探索的大幕。這個故事要從北大的「冰川教授」崔之久講起。
  • 喀納斯發現 喀納斯冰川探險考察發現古地中海遺蹟
    由景區黨委書記、老護林人康劍帶隊,冰川學家王飛騰、戶外人楊軍、景區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孫吉舟、紀錄片攝影師惲強、阿勒泰本土動物攝影師崔明浩與喀納斯達人阿雷諾等一行13人組成考察隊。全程歷時兩天半,野外宿營兩晚,騎馬穿越密林、草原、冰川谷。
  • 海螺溝冰川——中國之最
    世界上的冰川,要麼分布在高緯度的極地地區,要麼分布在4~5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帶,總之不是人類的親近之地。中國的西部和北部,發育了46000多條冰川,而海螺溝冰川是低緯度冰川中海拔最低的一個,又是我國離城市最近的冰川,創造了很多個「中國之最」。
  • 中國最美的冰川---米堆冰川
    一早來古村漫天風雪,昨天商量的去看最裡面的一條冰川的計劃付之東流。大家收拾起行裝,準備去看評為中國最美六大冰川之一的米堆冰川。卡卡羅特可能是看冰川看到審美疲勞,決定先行前往波密或八一,就此與我們分手。小燕子她們也跟上另一幫徒步的隊伍,九個人的隊伍一下子又還原到我們進藏的最初狀態。
  • 盤點那些震撼人心的冰川
    透明夢柯冰川 透明夢柯冰川位於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大雪山是祁連山的中斷塊而成的一個完整的小山地。其北為昌馬盆地,東界疏勒河峽谷,南臨野馬河谷地,西至公岔達阪山口貢嘎山 貢嘎山(Minya Konka)位於四川省康定以南,是大雪山的主峰。
  • 7年徒步70多座冰川,中國冰川探險第一人命隕瀑布!
    他是一位來自四川廣安的農村小夥,同時也是一位廣為人知的自然攝影師,曾花了7年的時間徒步70多座冰川,記錄冰川消融前的景象。他的名字叫做王相軍,粉絲都喜歡稱呼他為「冰川哥」或者老王。12月20日,「冰川哥」王相軍在依嘎冰川的一處瀑布不慎落水,從此下落不明。
  • 委內瑞拉將在20年內失去冰川 成南美洲第一個冰川全部融化的國家
    在委內瑞拉,一個科學家團隊決心超越政治和經濟動蕩,記錄下該國最後一塊冰川消失時發生的一切。地球高海拔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比低地要快,科學家預測,安第斯山脈的洪堡冰川可能在20年內消失。雖然地球上大部分的冰儲存在極地地區,但在熱帶的一些山區也有冰川——主要在南美洲。為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提供諮詢的厄瓜多熱帶生態學家霍夫斯泰德(Robert Hofstede)說,幾乎所有的高山熱帶冰川都位於安第斯山脈。Llambi博士指出,委內瑞拉洪堡冰川的監測依賴於持續的考察。
  • 綠色和平考察青藏高原冰川路線圖
    綠色和平考察青藏高原冰川路線圖
  • 20年後,委內瑞拉冰川消失?科學家:第一個失去冰川的南美國家
    很多人對於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沒有什麼概念,全球氣候變暖其實就給了我們人類警示,曾經南極的冰川出現消融的現象,這意味著,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在減少,海平面不斷抬升,南極生物也將面臨生存問題,這個氣候變暖的問題還是相當嚴峻的。如今全球氣候變暖會給世界上很多國家帶來危機,委內瑞拉就是這樣的國家。
  • 中國最大的冰川在哪裡?非「海螺溝冰川」莫屬
    冰川,這個藍色星球上最夢幻的景觀,是雪經過一系列變化轉變而來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數量的固態降水,其中包括雪、霧、雹等。沒有足夠的固態降水作「原料」,就等於「無米炊」,根本形不成冰川。它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層次,並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壓力下,產生塑性流動和塊狀滑動,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那你知道中國最大的冰川在哪裡?
  • 海螺溝冰川的「紅」與「白」
    聽說紅顏色的石頭和白色的冰川更配哦...海螺溝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瀘定縣境內,貢嘎山東坡,是青藏高原東緣的極高山地。海螺溝位於貢嘎雪峰腳下,以低海拔現代冰川著稱於世。海螺溝是中國目前最容易觀賞、接近,景區配套設施最為完善的景區。其中海螺溝一號冰川是貢嘎山地區五大冰川中規模最大、海拔最低的一條,冰川上的大冰瀑布高1080 米,寬1100 米,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高最大冰瀑布。除了冰川美景之外,溫泉也是海螺溝的一大特色,溫泉位於海螺溝二號營地,每年冬天是溫泉最火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