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大山
《論語》是中華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能處在如此重要的一部經典的開篇,怎麼評價它的重要意義都不過分。
我們今天談學習,側重點在學。但在「學而時習之」這句話中,「學」和「習」是分開的,「學」就相當於今天我們所說的「學習」。
在孔子的時代,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詩》、《書》、《禮》、《樂》、《易》等文化經典。《詩》是文學,《書》是歷史,《易》是哲學,《禮》和《樂》是政治制度和生活禮儀;
二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裡的禮樂與前面的《禮》、《樂》不同。《禮》、《樂》是理論的部分,而禮、樂是在日常中如何落實《禮》、《樂》的知識。
射指射箭,是軍事技能的訓練。御指駕車,古代貴族出行、作戰都離不開馬車,所以駕車是一項非常基礎的技能。書指書寫,數指計算,書和數是當時一名合格的基層公務員的必備技能。
這兩方面的學習內容,包含了古人立身處世的所有方面。
首先是道德的修養。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個人學習的最重要的內容。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悌忠信仁義諸德,就可以進行文化典章的學習了。
其次是培養信仰和了解社會規範。周公確立的禮樂制度,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和宗法血緣基礎上的政治、社會制度。
在《論語·八佾》篇,孔子對貴族們的違禮行為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從中可以看出,古人信仰天、自然神靈和祖先,政治和社會生活都有賴於此。
再次是藝文涵養。孔子說:「遊於藝」。他以詩、樂涵養性情。他說:「小子何莫夫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最為武勇、剛直,也得學習音樂。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裡鼓瑟,大概旋律過於高亢,孔子說:「子路啊,為什麼要在我家裡彈奏呢?」
師兄弟們於是不敬子路。孔子又說:「子路己登堂了,未入室而己。」
還有就是生存技能的學習。禮、樂、射、御、書、數這些技藝,都是平民子弟進入政府服務所應具備的素質。
由上可知,孔子所說的「學」,囊括了君子在身心各方面所應有的素養。
了解了「學」的內容,「習」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習有複習、練習、實踐的含義。對於基礎知識的學習,要反覆複習才能掌握;
生存技能的訓練,要反覆練習才能熟練;知識和技能,最終要放到現實的工作、生活中加以實踐,才能靈活運用。
「時」的意義也很重要。對於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訓練,要抓緊時間,不能浪費光陰。孫敬頭懸梁、蘇秦椎刺股、範仲淹劃粥割齏,他們珍惜時間、刻苦攻讀的故事都被傳為千古佳話。
「時」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時機」。一些知識和技能是需要機遇才有實踐機會的。《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有機會進入魯國太廟,便抓住機會問個不停,以現實經驗來驗證所學,也以所學來指導實踐。
「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說明學習最重要的態度是快樂。
許多孩子在低年級的時候成績很好,但越到高年級越差,一些進入高等學府的學子,畢業後「泯然眾人矣」。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學習中沒有快樂。
低年級父母抓得緊,成績還可以,上了中學離開了父母的嚴格管教,就出問題了。上大學是為了求個好職業,一旦達成目的就再也不願意學習,也就沒有了突出的成就。
孔子這句話提醒我們,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培養興趣。一旦喜歡上某項技藝、某項學問,沉浸其中樂不可支,反而容易忽略外界的幹擾,取得不同凡響的成績。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他自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時,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樂在其中,忘食、忘憂、忘老,這是學習給人最大的回報,而所謂的成就只不過是附帶的產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