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

2020-12-18 電子發燒友

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

傳感器技術 發表於 2020-06-16 15:32:39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渦振到底是什麼?又是怎樣使虎門大橋產生波浪式振動的?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什麼是渦振

從流體的角度來分析,任何非流線型物體,在一定的恆定流速下,都會在物體兩側交替地產生脫離結構物表面的旋渦。相似的有卡門渦街效應。

卡門渦街原理圖

比如在水流中插一根木樁,在特定條件下木樁下遊的兩側,會產生兩道非對稱排列的旋渦。這兩排旋渦旋轉方向相反,相互交錯排列,就像街道兩邊的街燈一樣。

從太空俯瞰智利海岸的卡門渦街

卡門渦街是有規律的周期性現象,也就是說漩渦的形成和側向力的作用,是具有一定頻率的。

下面我們來聽聽,

東莞理工學院校長馬宏偉更專業的解答:

虎門大橋振動原因詳解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對虎門大橋橋面振動現象進行了研判。

虎門大橋大修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回應

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橋梁風工程研究專家葛耀君解釋道:當前虎門大橋正在修吊杆和主纜,橋梁兩邊為防止車撞放置了臨時擋牆,也就是俗話說的水馬,水馬改變了橋梁外形,原來橋梁結構是非常流線型的,加了(水馬)就變得非常鈍體了,所以容易引起渦振。他估計這次振動幅度為幾公分或者十幾公分,雖然看上去振動很大,但橋梁強度安全性沒有問題。葛耀君表示,橋梁振動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車開上去也會有危險,所以要暫停車輛通行。解決辦法就是,加了什麼拿掉什麼,短時間內或還會有振動,因為能量還沒耗散掉。

水馬,一種用於分割路面或形成阻擋的塑制殼體障礙物。

虎門大橋護欄邊的水馬

就是你開車經常能在路上看到的這個物體

水馬實物圖

這次事故中,水馬改變了大橋的共振特性,當一定速度的風吹過,不大不小,剛剛好是風速8m/s,穿過大橋的氣流會周期性地產生兩串平行的反向旋渦,連續性的旋渦會對被繞的橋梁產生周期性浸染力,這種浸染力和大橋震動的頻率接近時,就會產生共振。

共振越強,大橋擺動扭曲的幅度便會越大,好在共振不強,及時拆卸了水馬,沒有釀成橋毀人亡的事故。

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們在橋梁養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指導,忽視了橋梁的特性。

歷史上的事故

橋梁的共振,專業名詞叫「機械共振」——每個物體都有一個特別的固有頻率,當外界作用給這個物體的頻率恰好等於這個固有頻率時,物體就會產生超出平常的位移,形成共振。

重量只可能壓垮橋梁,不可能導致橋梁共振。如:去年的無錫高架橋坍塌事故,就是由於重量壓垮所致,而非共振。

19世紀初,一隊拿破崙的士兵在法國昂熱市一座大橋邁著正步前進,走到橋中間時,橋梁突然自發地強烈顫動,隨後斷裂坍塌。事後經過調查,士兵的齊步走產生的頻率剛好吻合了大橋的共振頻率,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一隊士兵再重,也不至於讓橋梁超重,沒有超重卻垮塌了,因為共振與超重無關,只與頻率有關。

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因共振而導致的橋梁倒塌事故當屬美國的塔科馬海峽吊橋事件——它既是現代橋梁建築史上最為標誌性的災難,也成為物理學和工程學的經典研究案例。

1940年11月7日,技術人員在7:30測得風速為38英裡/小時,兩小時後增強至42英裡/小時,而此時的塔科馬海峽吊橋,橋面波浪形起伏已達1米多。瘋狂的扭動使得路面一側翹起達8.5米,傾斜達到45度。而這一切剛好被正在附近拍攝電影的團隊收入鏡頭當中,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最終,承受著大橋重量的吊索接連斷裂,與120多米的大橋主體轟然墜入塔科馬海峽,激起了一大片煙塵。

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後第二天,著名物理學家馮·卡門覺得此事不妥,便用一個塔科馬海峽吊橋模型進行試驗。結果不出他所料,塔科馬海峽吊橋倒塌事件的元兇,正是「卡門渦街」引起的橋梁共振。

在這次事故中,橋兩邊的鋼板就像是水流中的木樁。當風形成的高速漩渦不斷從橋身兩邊脫離時,會對橋身產生一個交替的側向力。

馮·卡門1954年在《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一書中寫道:塔科瑪海峽大橋的毀壞,是由周期性旋渦的共振引起的。設計的人想建造一個較便宜的結構,採用了平鈑來代替桁架作為邊牆。不幸,這些平鈑引起了渦旋的發放,使橋身開始扭轉振動。這一大橋的破壞現象,是振動與渦旋發放發生共振而引起的。

自此以後,土木工程界充分認識到了空氣動力學對橋梁帶來的影響,後面所有的大型橋梁都要在風洞中進行相關共振實驗,以免產生類似事故。

現代橋梁是如何抗震的?

現代的橋梁,為了防止出現共振垮塌,都在設計時增加了阻尼設置,已經杜絕了共振垮塌的可能。

橋梁抗震的兩大方法是隔震和耗能。隔震原理下的延性設計和隔震設計已經被規範收錄採用,而採用耗能原理的各種阻尼器還未在規範中體現,所以我們說說阻尼器。

其實基於耗能原理的減震設計已經被建築規範採用10多年,可以相信阻尼器和阻尼支座在橋梁上一定會有應用空間。

▲粘滯阻尼器

根據流體運動,特別是當流體通過節流孔時會產生粘滯阻力的原理而製成的,是一種與剛度、速度相關型阻尼器。(粘滯阻尼器採用內填矽油的油缸式結構,通過活塞的往復運動帶動內部矽油的流動,進而產生阻尼效果)。

粘滯耗能阻尼器的研發和應用,等於給建築或橋梁裝上了「安全氣囊」。在地震來臨時,阻尼器最大限度吸收和消耗了地震對建築結構的衝擊能量,大大緩解了地震對建築結構造成的衝擊和破壞。

建築結構抗震設計有如下原則:

強柱弱梁:要求同一結點柱端截面受彎承載力總和大於梁端受彎承載力總和;

強剪弱彎:控制截面的抗剪承載力大於抗彎承載力;

強結點弱構件:梁柱結點是保證結構整體性和關鍵部位,要保證結點有足夠的強度和剛性;

建築結構抗震的一般原則同樣適用於橋梁結構。

橋梁上部結構由於受到墩臺、支座等的隔離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慣性力作用而破壞的實例較少,由於下部結構破壞而導致上部結構破壞則是橋梁結構破壞的主要形式,下部結構常見的破壞形式有以下幾種:

墩臺位移使梁體由於預留擱置長度偏小,使得橋跨縱向位移超出支座長度而引起落梁破壞;

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由於抗剪承載力不足而破壞,導致落梁;

配筋設計不當,承載力不足,引起結點部位破壞;

墩柱失效引起落梁破壞。

小結

虎門大橋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其主航道跨徑888米,被譽為「中國第一跨」,橋梁結構與鸚鵡洲長江大橋相似。虎門大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關鍵通道,通車23年來,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互聯互通和經濟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我們知道了,橋梁振動是因為「卡門渦街」現象,原因是橋的兩邊放置了水馬,和豆腐渣工程沒有任何關係。

虎門大橋1992年開始建設,1997年5月通車,已經安全服務超過20年,歷經考驗,質量絕對過關。但此次事故之後仍然需要進行檢測,以除後患。

我們從廣東海事局了解到,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兩次召開虎門大橋懸索橋振動專家諮詢會,專家組認為此次振動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運行。廣東海事局報請上級部門核准,於5月7日16:30開始,虎門大橋通航水域恢復通航。 檢測人員在虎門大橋現場加緊檢測,專家正在會商,具體大橋通車時間待定。

著名橋梁專家錢學新曾說過:「橋上人命關天,一顆鉚釘都不能馬虎。」如今我國無論從財力、物力和人力都今非昔比,各種技術突飛猛進。然而再先進的設備、再好的技術都是由人來操作和控制的,沒有負責的建設者,就不會有真正的百年工程、民心工程,質量和安全永遠應該是一座「堅強」建築的根本保證。
       責任編輯:p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怎麼會讓虎門大橋發生波浪式振動?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 虎門大橋6日凌晨仍有肉眼可見的振動,盤點外國大橋振動事件
    虎門大橋因振動緊急進行雙向交通管制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6日凌晨,根據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顯示,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 人類與風的搏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原因何在?
    5月5日下午兩點多,廣東省虎門大橋發生明顯振動,專家分析認為,振動由風引起,不會影響橋梁結構安全,只是影響行車體驗感和舒適性。有關單位正在對大橋進行全面檢測,計劃儘早開放交通。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 | 新聞截圖作者 | 李瑞 [日]大阪大學 建築工程研究科審稿 | 荊博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編輯 | 張昊 責編 | 高佩雯近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的新聞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原因何在?專家解讀懸索橋「風敏感性」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暫停通車 | 新聞截圖 近日,虎門大橋異常振動的新聞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在新聞報導畫面中,這座大型懸索橋的晃動幅度相當大,根據專家組初步判斷,這次振動是由風引起,「特定風環境,引發了橋梁渦振現象」。 這讓不少人聯想起曾經發生過的幾起大型橋梁坍塌事故,不僅擔心起它的命運來。 什麼是懸索橋,它為什麼風敏感?橋梁史上風造成的重大災害給了人類哪些啟示?渦振是如何產生的?我們需要為虎門大橋的命運感到擔憂嗎?
  • 橋梁大事:虎門大橋振動不影響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01虎門大橋今日凌晨仍有振動!專家研判不影響結構安全和耐久性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
  • 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
  • 專家分析虎門大橋渦振原因:水馬是渦振誘因,虎門大橋結構安全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發生較為明顯的抖動。之後,大橋雙向全封閉。6日,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進行了研判。經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
  • 最新| 虎門大橋,今天恢復通行!
    通報綜合近三年及此次檢測、監測數據對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出具了評估報告,評估表明橋梁結構技術狀況和承載性能保持穩定,此次振動未影響結構安全,橋梁關鍵構件鋼箱梁、吊索、主索鞍、散索鞍、支座、伸縮縫等均未發現異常。
  • 虎門大橋什麼時候通車?等風來吧!
    近日,有媒體稱虎門大橋或將在未來兩天內通車。5月13日,記者從虎門大橋管理方獲悉,目前虎門大橋仍處於封閉狀態,將採取抑振措施提高行車舒適性,大橋開通時間尚未確定。5月12日,虎門大橋管理方公布了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評估報告評審會的結果。結果表明: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技術狀況和承載性能保持穩定,此次振動未影響結構安全,橋梁關鍵構件鋼箱梁、吊索、主索等均未發現異常。那麼,虎門大橋懸索橋既然安全,為什麼不能馬上通車呢?
  • 塔科馬海峽大橋事件不會重現,初步查明,虎門大橋是渦振惹的鬼!
    5日下午,虎門交警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車輛疏導,分流車輛向莞佛高速、沿江高速等路段行駛。當日從虎門大橋管理方信息得知,虎門大橋晃動主要是因為風速大,為了確保安全,虎門大橋已實施雙向封鎖及交通管制。就此,5日晚廣東省交通集團和國家橋梁交通專家對虎門大橋情況進行了現場的勘察。初步得出的結果的是由於虎門大橋上施工的水馬(約1.2米高)導致了橋梁產生渦激共振。什麼是渦激共振?
  • 虎門大橋為何振了近20小時? 專家解釋震動原因
    6日,虎門大橋繼續全封閉,管養單位對大橋進行全面檢測振動的主要原因: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羊城晚報訊 記者王丹陽報導產生抖動的原因是什麼?能不能行車?5日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對虎門大橋是否存在風險進行了研判。6日凌晨2時,廣東省交通集團再次通報稱,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目前,交通運輸部已組建專家工作組到現場指導。
  • 1天收入300萬,虎門大橋卻「曠工」10天,大橋:再也不「浪」了
    「浪」起來的虎門大橋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懸索橋發生明顯豎向振動彎曲現象,當時行駛在橋上的車主說,行駛過程中出現頭暈,感覺像坐船一樣忽高忽低,橋面呈波浪形抖動。5月5日16時許,廣東交警發布消息,對虎門大橋實施雙向封閉。監測數據表明,大橋的最大豎向位移有44.61釐米。
  • 海南沒有虎門大橋同款大型懸索橋 世紀大橋、海文大橋等...
    虎門大橋屬懸索橋,發生渦振系受水馬影響「虎門大橋是懸索橋,懸索橋的主要承重構件是懸索,它主要承受拉力。由於懸索橋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強度,並具有用料省、自重輕的特點。但懸索橋的主要缺點是剛度小,在荷載作用下容易產生較大的撓度和振動。」
  • 虎門大橋今早還在抖!卡門渦街是什麼?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記者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另據新京報,截至6日上午11時,渦振仍未停止。
  • 虎門大橋晃動與水馬有關?業內:水馬改變了橋的風流向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 張海妮     5月5日14時許,廣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出現可感知的波浪般晃動,引發輿論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虎門大橋自1997年通車以來從未發生過如此振動
  • 漲知識|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經過專家組初步判斷,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什麼是「渦振」?
  • 「浪」起來的虎門大橋,現在安全嗎?專家開會又說了什麼?
    據中國交通報5月12日發布的消息,廣東虎門大橋經過評估之後,報告結果顯示大橋的懸索結構安全,承載能力穩定,橋梁的關鍵構成部分均沒有出現異常。1.虎門大橋還安全嗎?會上,檢測單位對虎門大橋近三年以及此次振動之後的檢(監)測情況進行了匯報,同時也匯報了近三年來對大橋的安全評估結果。綜合各項結果表明,虎門大橋的橋梁結構以及承載能力保持穩定,此次振動對大橋的結構安全並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 從虎門大橋異常抖動說起,一座好大橋怎樣才不會成為一架「鞦韆」
    5月5日15時,連接珠江兩岸的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橋面晃動幅度較大,肉眼可見。15時20分,虎門大橋開始實行雙向全封閉,禁止車輛通行。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據專家組初步判斷,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橋梁的外形,導致橋梁在特定風環境下產生了渦振。
  • 嗷夜|4600米虎門大橋竟被風吹晃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大橋振動肉眼可見,開車如坐船「剛才的我真的嚇得抓緊把手,第一次有坐船的感覺,眼前的景象一上一下的晃動。」5日下午,不少網友在微博發文稱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波浪抖動,行車在虎門大橋橋面,有「爆胎」的感覺。
  • 虎門大橋異常抖動到底怎麼回事?港珠澳大橋抗風試驗專家詳解
    通報稱,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